《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叙的三件事,弄清楚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叙的三件事,弄清楚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读导语,明确目标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齐读课题。
2.这是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语”(出示单元页),每一个单元的导语都是这个单元学习的重要指南,它会告诉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及目标。这一单元我们要在阅读中“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上阅读要素加框),从中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文主题”加框)。
3.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这句话吗?
(2)是呀,这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家国情怀”。(出示“家国情怀”)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显示),在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弄清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新方法又该怎样做呢?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个任务,走进第22课的学习。
二、理解课题,导入课文
1.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吧。结合自己的预习,谁能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学生交流。
2.引导:这句话是谁说的?(板书:周恩来)
3.小结:课题是少年周恩来的读书志向,意思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强大而
读书。
三、检查预习,初步理解
1.认读生字词
淮安 胸怀 训斥 清晰 热闹非凡
严肃 赞叹 疑惑 仿效 左顾右盼
2.指导写字
(1)“肃”的书写:“肃”字的笔顺比较特殊。()
(2)“赞”的书写:“赞”字的上面部分两个“先”有差别。()
小结:其实,咱们的汉字也是懂得谦让的,当它从一个独立的字变成另一个字中的部件时,为了给其他部分腾出位置,就会把原来比较舒展的笔画做一些改变。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比如“仿效”的“效”字()左边最后一笔是捺变成了点,“左顾右盼”的“顾”()左边原本是厄运的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成了竖提,同学们在写字时要注意观察。
(3)练习书写。现在,就在下面这几个字中选一个你觉得最难写的,在田字格旁练习一遍吧。
3.抽读句子,理解难懂的词语。
把生字词语送回课文里,你能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吗?抽读句子,重点指
导难懂的词语。
语段1: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指导:
①在这些读书志向中,不太好理解的是哪个 (学生谈理解)
②理解“光耀门楣”:()门楣是正门门框上部的横木。古代,只有朝廷官吏的府邸的正门之上才有门楣,是家族地位的象征。那你想想光耀门楣是什么意思
语段2: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指导:
①朗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抓住提示语,读出语气。
②齐读。
语段3: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指导:
理解“当效此生”:魏校长在这些志向中更赞赏谁的 这个“此生”是指谁 “效”是什么意思?给你这些选择(),这里的“效”该选哪一种意思呢
四、学习把握主要内容
(一)自主尝试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以前学过的“抓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说一说。
预设1:讲得清楚。
引导:看来你预习得很认真,你是怎么说清楚的,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吗?(如果方法说清楚了)看来,你已经知道这篇课文不只讲了一件事,而且这些事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也不那么简单。其实……
预设2:讲不清楚。
引导:看来,要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还不太容易。别着急,其实……
2.小结:其实,抓“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适合于只写了一件事的文章。这篇课文好像不止写一件事,那又该用什么方法来说清楚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二)发现方法
1.在课文后面就给大家提示了方法,你发现了吗?谁来读给大家听听。(课后第一题)
2.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读出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二是——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方法
1.学习任务一: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1)自读交流:
①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每件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知道了就举手。
②先汇报:课文讲了几件事?
③再汇报: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④小结:这一遍读书,很多同学读出了文中的三件事所在的自然段,你们很会读书。不是这样想的的同学,此时你们的心里一定有疑问吧?有疑问也是会思考的表现,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
①下面,就请带着同学们刚才的读书收获和疑问,再次默读课文,和小组的同学共同完成学习单。请一位同学读读学习要求:(出示学习要求)
1.四人为一个小组,建议每人读一件事,根据学习单的提示在书上勾画相关语句。
2.小组长组织汇报,有不同意见在组内讨论,记录员根据组员的汇报和讨论结果填表。
(出示空白学习单)提醒:“人物在做什么”这一栏,照样子,只写关键词就行了。学生小组内学习。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在做什么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 学校 魏校长(问) 同学们(答) 周恩来(答)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外国人(肇事)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
②汇报表格。
A.先请有疑问的同学回答:刚才认为只有两件事的同学,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是三件事了吗?刚才对每件事所在的自然段不理解的同学,你现在理解了吗?
B.请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学习单,老师红笔纠错。
(3)根据学习单,弄清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①出示填好的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自主尝试说第一件事主要内容(指名)
②根据学情指导“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弄清第一件事。
A.出示导语页,提醒“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B.引导学生观察学习单,找到主要人物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主要人物)
C.引导说清每件事:
既然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那其他人物就可以不说,其他人物做的事也可以略去,包括时间、地点这些次要的要素都可以省略。就用“谁干什么”的句式就能说清楚,谁来试试?(指名说)
我们还可以把这件事概括成一个小标题(板书:立志振兴中华)
③继续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方法,说说第二件事是什么?(指名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听到中华不振
④第三件事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目睹中华不振
2.学习任务二:把几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理清三件事的关系。
①学生尝试将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根据学情,指导:
A.这篇课文比较特殊,文中的三件事没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写,而把最后发生的事写在了最前面,我们需要理清顺序后再连着说(板书:1 2 3)。
B.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下面两件事是立志的原因,(板书:原因)立下这样的志向是下面两件的结果(板书:结果)把原因和结果连起来说,可以用什么关联词呢?()
(2)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①指两名说主要内容,再同桌互说。
②还有不会说的吗?
(四)归纳方法
对于这种不只写一件事的文章,咱们是怎么说清楚主要内容的?我们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先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说。(结合板书 )
五、观照旧知,归纳整理
1.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有几位同学就在一起交流他们学到的不同方法呢,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交流平台)
2.他们交流了哪些方法?
3.学习了这些方法,对你以后读文章有什么帮助?(引导平常阅读中多运用这些方法)
六、布置任务,链接新课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只弄懂主要内容是不行的,还需抓住文中的具体内容深入理解。这篇文章里的事离我们的生活较远,还需查阅资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才行。给同学们布置两个课后任务:
1.了解“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的史实及当时签订的相关条约。
2.了解周恩来所写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诗句意思和写作背景。
下节课,我们再结合这些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要人物 事件
立志振兴中华 结果
(
原因
)周恩来 听到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