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1.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主要种植什么粮食作物?
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几十年来都不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有稻作的考古资料……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发现的稻作标本一共有17项……案板遗址的水稻灰像 , 代表了渭水流域的关中地区;李楼遗址的炭化稻米,代表了黄河腹地的中原地区;壕城镇的炭化稻米,则代表了黄河下游地区 。
——吴耀利《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农业》
2.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水稻来自哪里?为何出现在黄河流域?
课程标准: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1.时间:
2.条件:
3.目的:
原始社会后期
生产效率
提高
畜牧业/农业
畜牧业/农业/手工业
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
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材料: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系辞下》
◎以物易物
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时期 概 况
商朝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到两宋
元、明、清
①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②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③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1、古代中国 (1)概况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6-37,完成古代国内贸易的表格
①“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私商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
知识链接
工商食官: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西周的王室和各诸侯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占有大量手工业者,并设工官管理。工商食官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至战国后期,工商食官制彻底终结,但是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在此后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存在。
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根据时代背景,分析春秋战国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的原因有哪些?
课堂探究
“陶朱公”范蠡
功成身退;泛舟五湖;
三致千金;三散家财。
儒商始祖子贡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结驷连骑,抗礼诸侯
仲父吕不韦
囤积居奇;
投机政治;
操持国政。
女商人巴寡妇清
寡妇持家;经营丹砂;
始皇礼遇;待之国宾。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
②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
④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时期 概 况
商朝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到两宋
元、明、清
①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②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③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1、古代中国 (1)概况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6-37,完成古代国内贸易的表格
①“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私商
②重农抑商政策
【知识拓展】中国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
唐宋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离)
汉朝
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贬低商人地位。
明清
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不鼓励商业发展
1.原因
2.过程
(1)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2)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与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主要原因)
(3)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直接原因)
(4)农本商末经济理论指导,重义轻利观。
材料:重农抑商政策是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农业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工商业不能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并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社会问题。
3.评价
1)封建社会初期:利大于弊
推动农业和经济发展,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巩固封建统治。
2)封建社会后期(明清):弊大于利
(1)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加剧土地兼并;
(2)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重要原因。
【知识拓展】中国重农抑商政策
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时期 概 况
商朝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到两宋
元、明、清
①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②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③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促进全国的商品流通
市坊界限逐步打破,商业逐渐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繁荣
1、古代中国 (1)概况
①“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私商
②重农抑商政策
补充: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草市出现,并受政府管理。
材料1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材料2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唐长安城
西市
东市
空间 时间 官府监管 城市职能
周秦至唐代 县治以上城市才设市; 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市的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唐末两宋及以后 打破坊市界限,出现草市 打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思考:从唐到宋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①坊市制度逐渐瓦解——宋朝的坊市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史纲上】
②基层市场:宋朝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草市普遍)【史纲上】
③边境市场:宋朝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史纲上】
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史纲上】;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⑤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多,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史纲上】
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时期 概 况
商朝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到两宋
元、明、清
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促进全国的商品流通
市坊界限逐步打破,商业逐渐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繁荣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1、古代中国 (1)概况
①“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私商
②重农抑商政策
①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②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③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商业市镇的兴起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明清的商业变化
白银广泛使用
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
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知识链接
说说明清商业活动有什么变化?
明.仇英《南都繁会图》
时期 总体特征 概况 政策
商朝 兴起发展 出现商人;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春秋战国 繁荣 工商食官局面被突破,私商兴起;金属铸币大量出现 秦汉 艰难发展 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商贸活动严格限制在政府控制的市内;对外贸易发展,丝绸之路出现
魏晋 南北朝 缓慢发展 货币在流通中作用减小;出现草市 隋唐 较快发展 实行坊市制;出现柜坊和飞钱;对外贸易繁荣;大运河促进了商贸往来
宋元 空前繁荣 纸币出现;边境贸易(榷场);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普遍 明清 继续繁荣 专业性市镇兴起;农副产品商品化;长途贩运发达,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商帮兴盛;钱庄、票号;货币经济占主导
工商食官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国家鼓励海外贸易。
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古希腊:城邦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埃及: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
古罗马: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垄断东方奢侈品贸易;工商业发达
阿拉伯:从事亚非欧中介贸易,范围遍布世界主要文明区
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商业繁荣;亚述商人开辟海外贸易
特征:
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
②商贸活动由区域性行为扩大到国家、大洲之间。
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2、古代世界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3、对外贸易
(1)汉代张骞联通西域,丝绸之路形成
(2)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3)明清推动朝贡贸易
(4)表现: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朝贡贸易
知识回顾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3)目的: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5)影响: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②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
③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广州十三行
(1)对人类: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国外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3)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流行于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4.影响
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的发展
阶段 对内贸易状况 对外贸易状况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趋势
商周 已经出现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贵族手里;“工商食官” ①商业政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战国至清);
②坊市结构:坊市区分——打破界限(宋)
③商品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手工业品商品化(明清)
④对外贸易:开放——限制(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将中国丝绸等运往亚、欧、北非,再将奇珍异宝运回 唐宋 打破时间的限制;坊市分区制度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中国商品出口南洋、波、阿、红。设市舶司,朝贡贸易 元明清 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兴盛 朝贡贸易是重要方式; 海禁、闭关锁国 清政府设公行、“十三行” 古代商业繁荣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政策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4)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 (5)金融: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使用和发展。 【小结】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3、发展趋势:从以物易物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4、意义:①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②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一)货币
1、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商业规模扩大,货币成为媒介。
2、表现: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明清
白银
元
宝钞
夏
商
秦
汉
唐
宋
二里头出土海贝
铜铸币
半两钱
五铢钱
开元通宝
交子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信贷
1、含义:广义的信贷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则仅指贷款,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
地区 时间 商业契约史实
两河流域 公元前22-前21世纪
古埃及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古希腊 公元前4世纪
意大利 15世纪
2、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经营借贷:商人、神庙、宫廷。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生活消费类借贷明显具有扶贫特征,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们创办了银行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相关史料
①周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唐朝: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处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日升昌记票号匾额
◎清光绪庄票,
可在市面流通
(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新唐书·食货志》
飞钱
(二)信贷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3.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古代世界 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两河流域: 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古代中国
(三)商业契约
3、发展:
1、含义:
2、特点:
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材料10 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材料9 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
结合材料思考,商业契约孕育有哪些精神?
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契约精神
契约的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三)商业契约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商业 对外贸易 货币 信贷 契约
欧洲 古希腊、罗马商贸繁荣。 拜占庭,一度垄断了东西贸易。 古希腊、罗马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航线四通八达。 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亚洲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前8、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前22一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不同形式的借贷,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使用契约。
非洲 古埃及,商业历史十分悠久 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货币 前16一11世纪,古埃及出现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受到官方的法律保护。 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
知识归纳
本课小结
古代的商业贸易
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古代中国
古代世界
对外贸易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货币
信贷
商业契约
起源
影响
发展
课堂小结
1.(2024·威海)如表反映了《居延汉简》中四条简文记载的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情况。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简文编号 黄金(两) 钱币(钱) 比值
505·15 3.5 4714 1:1346.9
505·20 58 79 714 1:1374.4
506·11 8 10 776 1:1347
506·27 1 1347 1:1347
(注:黄金与钱币为简文数据,比值为研究者计算所得)
A.边境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B.边郡市场秩序相对稳定
C.黄金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D.社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解析] 根据材料“《居延汉简》中四条简文记载的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情况”可以得出,研究者对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兑换的比值进行了计算,得出的兑换比值基本相当,这说明边郡市场秩序相对稳定,B项正确;仅从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比值不能得出对外贸易比较繁荣,排除A项;黄金是贵金属,在西汉时不可能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C项;表格反映的只是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兑换情况,无法得出社会经济恢复速度较快的结论,排除D项。
B
2.(2024·厦门)中国古代从域外引入非常多的作物,比如汉唐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胡瓜、胡桃等,魏晋时期从海路传入的海棠,宋明从番邦传入的番茄、番石榴等,明清时期传入的洋葱、洋芋等。这些作物的传入( )
A.推动中西文化深入交流 B.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C.得益于开明的对外政策 D.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来作物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D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外来物种传入,无法得出“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汉唐时期,世界尚未连为一个整体,排除B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
D
3.(2024·枣庄)唐初,市内的商业活动仍然是封闭式的,也是定时进行的。中、晚唐时,长安城内出现了冲破法令禁止的夜市,有的近市之地,出现了类似旅店式的场所,以至“昼夜喧呼,灯火不绝”。这说明当时( )
A.经济活动挣脱了法律的束缚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C.新的经济形势冲击管理制度
D.政府对商业活动已无力监管
[解析] 据材料信息,唐朝中后期,出现夜市,冲击唐初关于市内商业活动的规定,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夜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当时法令的规定,但是经济活动有很多内容,不能说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挣脱了法律的束缚,A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内容,材料体现的是中、晚唐时随着商业的发展,长安城内出现了冲破法律禁令的夜市,这种现象不是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结果,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史实,只能说随着商业的发展,政府对市的管理力度减小或者说不再实行直接监管,排除。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