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阶段 人口迁移的特征 文化交融的表现
古代游牧民族的迁移
近代殖民扩张
现代社会的移民
以游牧民族迁徙为主,迁移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新的人种和民族
形成古代早期的区域文化
伴随着殖民活动,
主要从亚、非、欧迁入美洲
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文化
课堂导入
?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现代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第8课 现代社会 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跨国公司雇员在全球流动
美国“硅谷”聚集了100万以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各异,共同推动“硅谷”成为创新高地。
新加坡的多元信仰
移民:移民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从居住地迁往其他某一地区长期或永久定居的人。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类型人口迁徙的结果。人口迁徙是一个长期的、普遍的历史现象,其类型、规模、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区各不相同,由此而形成各种类型的移民生活。移民不一定伴有国籍转变;包括短期人口迁徙和国籍转变等。
现代社会移民
主动移民
被迫移民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经济移民)
——难民(政治移民)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文化交融、认同
新加坡
美国
概念解析
壹
经济全球化
和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基础梳理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
指全球范围内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而形成的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1.概念: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
2.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基础梳理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相关史料
(一)经济全球化
新航路开辟后 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工业革命后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二战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
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20世纪90年代 以来 跨国公司迅猛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进入21世纪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3.过程
4.影响:
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背景:
思考:二战后,为什么会形成全球劳动力市场?
材料: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此阶段,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1)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主要动力);
(2)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
(3)跨国公司的推动
(4)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5)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二)主动移民——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来源 及 变化 阶段 劳动力来源 流动目的地
二战后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
非洲、亚洲
东欧国家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
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西欧、北美
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西欧国家谋求共同体,经济实力增强;
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中东产油工业发展迅速;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困难,西欧、北美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趋势:人口迁移分布不均衡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
2.劳动力流动的阶段和路线
(二)主动移民——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第43页)
(二)主动移民——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3.市场结构的变化:
探究1
根据教材完成表格,思考二战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时间 劳动力结构 趋势
20C50-70s
20C80s以来
劳工迁移:
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主
精英迁移:
贸易、金融等新兴行业的知识精英增加
由劳动密集型
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材料1: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清华大学有七分之一的应届毕业生都会选择出国留学,其中有69%的人都选择去美国进行深造,而在这一批留学生之中,有86%的人选择留在国外发展。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新兴产业发展,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更高要求;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
原 因
迁移人口从体力劳动向知识精英转变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对人口迁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移民到发达国家的难度越来越大。
(2)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较高的移民呈现增长趋势。
(3)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知识精英”移民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主动移民——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历史纵横(44页)
对移民的永久居留许可
为了管理移民,部分国家允许一些外籍人士在本国长期居留,并享有其他准国民待遇。最初,这种居留许可在护照上体现,后来各国多颁发单独的永久居留许可证明。各国颁发的许可证根据其历史传统和证件特色,有各种各样的俗称,如美国的为“绿卡”,加拿大的为“枫叶卡”,等等。2004年8月,中国开始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
等级 美国“绿卡”申请条件
EB-1 具有特殊才能,并享有国家级或国际级声誉的杰出人才、教授、研究人员、跨国公司高管等
EB-2 有非凡能力的高学位人士,申请人需有硕士学位或学士学位兼有5年专业相关工作经验
EB-3 专业人士、工人获得美国雇主长期的就业许可,获得劳工卡
EB-4 特殊职业移民(宗教、外交等),需雇主提交申请
EB-5 向美国商业投资50-100万美元
劳动力 发展趋势 共同点
流动路径 发展中国家(地区)——→发达国家(地区)
市场结构 苦力移民(劳动密集型)→精英移民(知识密集型)
经济移民
①造成迁出国人力资源的流失,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②增加迁入国公共设施负担;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就业、难民、非法移民、跨国移民犯罪)。
①为迁入国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和就业;
②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③加强了世界文明交流与融合;
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积极:
消极:
影响:
国际人口流动是一把双刃剑,给迁出国与迁入国带来双重影响。
贰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第44页)
二、被迫移民——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从土耳其穿过爱琴海偷渡希腊
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
(第44-45页)
二、被迫移民——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的困境:
①原因:
难 民
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政治难民
种族与宗教难民
自然灾害难民
经济难民
战争难民
30年代,希特勒迫害、驱赶犹太人。
在二战之前和期间共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
二战前 主要产生于欧洲:
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二战后 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概 念
问题思考
阅读“何凤山给犹太难民签发的签证”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图片,这些历史文物佐证了怎样的一段历史?
提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推行屠杀犹太人的政策;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利用上海租界的有利条件,为大量犹太人签发了“生命签证”,帮助犹太人躲避了纳粹德国的迫害。
(2)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既是当年犹太难民在上海居住的历史见证,它承载的是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人向另外一个同样需要帮助的民族伸出援手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与以色列命运相连的历史见证。
二、被迫移民——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的困境:
②影响:
a.难民给流入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安全问题;
b.带来文明冲突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c.在世界局势中增添了动乱因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44-45页)
二、被迫移民——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1951年7月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确定了难民地位的标准。难民在收留国一般不享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大部分人处境艰难。
“难民”概念
没有正式身份、没有国民权利、没有永久居留权
2.难民的救助
(第45页)
二、被迫移民——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2.难民的救助:
①国际社会的努力:
1950
成立“联合国难民署”
1951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1966
通过《议定书》
扩大公约
适用范围
2000
从2001年起
每年6月20日为
“世界难民日”
目前国际上解决难民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最理想的一种途径,是难民选择自愿回国,前提必须是国内环境变得良好和稳定,但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第二种是就地融合,也就是让难民在庇护国得到妥善安排。
第三种是将难民重新安置于第三国。
拓展
知 识
史料阅读(第45页)
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
——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英文版
独在异乡为异客——现代移民
二、被迫移民——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2.难民的救助:
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世界难民日主题
2012年:“难民别无选择,你有”
2013年:“用一分钟时间,支持一个难民家庭”
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5年:“倾听难民的故事,如同你我一样”
2016年:“移民与难民质问我们……”
2017年:“因为勇气,我们与难民同在”
a.难民逐年增加;
b.民粹主义抬头;
c.不利于全球化。
材料5: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不久前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时表示,随着难民大量涌入欧洲,民粹主义上升,欧盟面临“消亡”的危险。舒尔茨表示,欧盟内部有多股力量企图将欧盟分裂,其后果将是惨重的,因为这将导致一个“民族主义的欧洲,筑起边境高墙的欧洲,使欧洲大陆倒退回过去”。
独在异乡为异客——现代移民
二、被迫移民——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探究2
对解决难民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和措施。
▲在泰国的缅甸难民
▲涌入欧洲的伊拉克难民
①从根本上解决难民问题:
要求在对难民提供救助和进行妥善安置的同时,制止国际上的侵略扩张活动和结束霸权主义,使各国人民在和平中得以安居乐业。
②从长远看,解决难民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避免难民的产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坚持不推回原则和临时避难原则;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消除战争,消除地区间的纷争,消除贫困与不公正现象,保护自然环境等
叁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背景: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2.含义:
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3.特质:
(第46页)
(一)移民文化的形成:
探究3
根据教材,思考移民文化形成的背景、含义及特质?
经济全球化
移民社会
移民文化
促进出现
促进发展
不同文化
交汇借鉴认同
46页学习聚焦:移民社会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的特质。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二)多元文化典型代表:
1.移民社会的典型国家——美国:
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
①背景:
欧洲移民为主(多来自英国)
欧洲移民占大多数,亚、拉美开始占据一定比例
欧洲移民下降,拉美成为移民主要来源地
欧洲移民下降到10%,亚洲和拉美移民成为新移民的大多数
【学思之窗】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趋势:
由欧洲移民居多,发展到以亚洲、拉丁美洲移民居多。
特征:
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
(二)多元文化典型代表:
1.移民社会的典型国家——美国:
③影响:
▲美国“白人警察跪杀黑人”事件
▲美国各地爆发的反对种族歧视游行
①多元文化传使统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②尊重并维护移民的文化传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
美国人过春节
①地理位置优越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
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
(1)形成原因:
一些国家的独立是与生俱来的。一些国家的独立是争取得来的。新加坡则是硬生生被推上独立道路的。 ——《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②国家独立:
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1.移民社会的典型国家——新加坡:
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在融合中重构)
③移民来源多样: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有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本地的马来族,还有印度裔移民等。
◎新加坡人口构成统计图
(二)多元文化典型代表:
1.移民社会的典型国家——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
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
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2)人口构成:
(3)多元文化表现:
语言: 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宗教信仰: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建筑: 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
传统文化活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据2019年统计数据,新加坡有多达2500个大大小小的宗教团体。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同一条街上可以有清真寺和佛教庙宇,新加坡最著名的印度庙却位于华人聚集地牛车水。新加坡还有个组织叫做新加坡宗教联谊会,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宗教联谊会晚宴,各种宗教的领袖都会出席、齐聚一堂,场面非常和谐。
还有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如新加坡的法定节日中就包括华人的春节、中秋节,印度教的屠妖节等。
1.移民社会的典型国家——新加坡:
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特征: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东林寺(佛教)
马里安曼兴都庙
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
新加坡伊斯兰教清真寺
新加坡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有何文化特征?
节日名称 节日日期
新年(西洋人新年) 1月1日
农历新年(华裔新年) 农历1月1日
耶稣受难日 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五
劳动节 5月1日
卫塞节(佛诞) 5月7日
开斋节(马来裔新年) 5月24日
国庆日 8月9日
哈芝节(感谢安拉) 7月31日
屠妖节(印度裔新年) 11月14日
圣诞节(耶诞) 12月25日
新加坡的法定节日安排及相关庆典活动
“为避免改变我国社会的本质,我们只引进能够融入新加坡社会,又能做出贡献的人。”
“即使是50年后的今天,维护社区凝聚力仍是重要的任务。我们需继续维持目前的种族及宗教和谐,并且让新公民融入新加坡社会。”
“不论你是华人或印度人,马来人或欧亚裔人,只要你身在新加坡,你的前途就取决于新加坡的繁荣,而非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的繁荣。”
新加坡在文化教育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异”,即保护各族群的特色文化;二是“求同”,即塑造统一的国民价值观,让“新加坡人”的概念根植到每个人内心,把公民身份和国家意识建构在多元族群身份的族裔意识之上。
新加坡的移民文化如何实现了高度和谐
课堂探究
多元文化共存;
尊重文化差异;
社会包容性强;
政府的政策支持
身份转换体悟文化多元;尊重文化差异多元;
尊重多元、开放包容;吸收借鉴、互动交融;共创未来
材料一: 没有一种深刻的团结情感,一个社会将会解体成为争吵不休的派别。我们需要团结来让人们关怀彼此的命运,原以为他人做出牺牲。没有这种意愿,和平的政治社会的可能性就会消失。
——约瑟夫·拉兹所写的《公共领域伦理学》
材料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社会学家费孝通
假如你是华人,身处异国他乡,思考怎样较好的融入多元社会,避免和平的政治社会走向消失?
全球化时代应该如何对待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背景、阶段和方向
难民类型: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
产生:二战前的欧洲;二战后的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困境: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解决:联合国难民署
美国的移民文化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多元一体
本课小结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 美国文化不仅包容和吸收文化上与之接近的欧洲各国的新教徒,也同样接受了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之不同的欧洲各地人民。经过长期的相互调适,最终产生了新的认同感。这就是所谓的“熔炉”模式。……二战后,美国的移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来自拉美、亚洲的移民取代欧洲人成为多数。不同种族要求自己的文化得到承认和尊重,多元文化并存的呼声越来越高。过去对少数民族移民的贬损或笼统的称谓正在被反映多元文化理论的称谓所取代。 ——
刘智《美国文化的移民特征》
移民的多源性是美国人口构成的重要特点。三百多年来,不同来源的各个族群共同构成了现代美利坚民族,也共同创造了现代美国文化。移民群体的多源性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但由于美国的奠基和早期发展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移民来自西欧,因此传承于西欧的欧洲文化传统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基因。
二战后,随着非欧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和非洲裔移民地位的提高,各地区的文化传统也对美国主流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这种文化既具有来自不同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又具有各种文化交流、融合后形成的体现现代美国特性的“一体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多元文化表现出民族“大熔炉”的特性。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和民族凝聚力所在。
此外,美国的多元文化又是在动态过程中逐步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移民的结构和各移民族群的交融方式也不一样,其中包含着对少数族群的强制和压迫、族群冲突等因素,这些因素对美国的文化认同造成了影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移民结构的变化和非欧移民在人口比例中的上升,美国的主流文化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主流文化的内在矛盾不能得到有效整合,美国多元文化的“一体性”就会下降,乃至成为缺乏凝聚力的民族“大拼盘”
这是美国的文化认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民族“大熔炉”强调的是承认和允许不同族群保持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传统,但是又致力于构建统一的国家民族身份;反映了美国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民族“大拼盘”强调以民族为单位建立联盟性质的国家,比较突出民族性,把民族问题政治化,反映了美国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
无论是“大熔炉”还是“大拼盘”,其强调的都是美国在接受世界各地移民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构建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随着移民结构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国主流文化的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多元性更为凸显,由此对美国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合作探究
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答案】A
2.(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答案】B
3.(2021·湖北高考·16)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