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第4课————————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劳作方式的发展
01
03
农业工具的变化
目录
CONTENTS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02
01
农业工具的变化
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
1、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表现:
铜器
西亚、北非最早,以红铜、锡和铅等的合金制成青铜,农具数量少。
铁器
小亚细亚率先出现冶铁技术,中国战国出现铁制农具并逐步推广。
△播种机始祖——西汉耧车
石器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时期的制作方法以磨制为主。
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
铁犁牛耕在我国的推广过程
春秋:出现
战国:推广
秦汉:普及
唐朝:成熟
曲辕犁,唐代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标志着传统的中国耕犁基本定型。
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
思考: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何影响?
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革命,大量山林被开发,使耕地面积扩大。
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对生产力的影响
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推动分散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推动了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化。
推动了土地买卖、租佃关系、土地兼并的产生。
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推动了社会转型。(奴隶——封建)
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
思考:什么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的核心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细致地进行耕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比如,农民会精心翻耕土地,让土壤变得松软,利于作物扎根;在播种环节会控制好种子间距,确保每一株作物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养分;还会细心地进行灌溉、除草、施肥、除虫等工作。
这种方式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广泛应用,也是古代农业能够长期维持较高产出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末期: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我国先秦时期的灌溉工具——桔槔
△我国黄河流域汲水工具——尖底瓶
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灌溉工具
3、东汉末期:翻车(三国马钧革新)
4、唐朝:筒车
《无锡道中赋水车》
苏轼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
农业工具的变化
(三)畜牧业生产工具
3、东汉末期:翻车(三国马钧革新)
(2)驯养条件:圈厩(jiù)、马槽等
(1)捕捉、驯化工具:弓箭、网、马鞍等
△1489 清乾隆 木胎剔红八宝纹马鞍
△圈厩
△马槽
02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
1、古代中国
山顶洞人:骨针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纺轮
汉朝:纺车;提花机
元朝以后:纺织机
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单)衣,重仅49克,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折叠后可放入火柴盒中。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
思考:元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
棉布自身的特点优势
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
棉纺织技术改进推广
政府对棉纺织业鼓励
《咏棉花》
陈振家
不学妖娆桃李艳,
名微难入百花班。
唯凭一掬清纯质,
留得温柔在世间。
棉花原产于印度和阿拉伯。南北朝传至我国边疆,宋元时期大量传入内地,棉纺织业兴起,明清成为主要衣料。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二)陶瓷工具
时 期 工具/方式 用 途
新石器中期
新石器晚期
中国南朝
唐 宋
泥条盘筑
坯 车
匣 钵
支 钉
防止粘连
制造陶器
制坯
防止污损坯件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二)陶瓷工具
唐三彩,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三色为基本釉色而得名。
△乾隆粉彩花卉瓶
△元青花(故宫藏品)
△唐代“南青北白”
△宋代“五大名窑”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三)冶金工具
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东汉 土炉
锤
范
锉
水排(杜诗)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熔化金属
商周时制作青铜器
战国后制作铁农具
冶铁鼓风工具
使液态金属成型
坩埚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三)冶金工具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机——水排
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南北朝出现的一项突出成就。由矿石冶炼得到的液态铸铁(生铁),含碳量和杂质很高,性脆易碎;熟铁是指将生铁经过“炒”或“蒸”等工艺而脱碳后的铁,柔软可锻。灌钢工艺是将高碳含量的生铁液浇灌到红热的低碳含量的熟铁中,相互熔融混合,直接获得刚硬的钢。
03
劳作方式的发展
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集体劳作
(王)大令众人曰,恊田。
——殷墟甲骨文卜辞
中国商周时期
原因:
(1)生产力水平低下,石器锄耕
(2)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诗经·周颂·载芟
作用:
(1)维系了人类的生存;
(2)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家庭式劳作
(1)中国:春秋战国,小农经济
原因:
铁梨牛耕的出现
土地私有制确立
影响: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利于政府的赋役征发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
自给自足(封闭性)
规模小受自然影响大(脆弱性)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古希腊、罗马
氏族部落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劳作方式的发展
(三)庄园式劳作
原因:
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割据势力增强
代表:
罗马共和国:大型奴隶制庄园
中古西欧:封建农奴制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坞堡
集中劳动,生产力水平低
自给自足,市场化程度低
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
有一定自治性或独立性
特点
劳作方式的发展
(三)庄园式劳作
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旱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
战乱时期可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
易形成严重的地方割据
生产市场化程度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
劳作方式的发展
(四)作坊式劳作
主要出现在手工业生产领域,中国古代的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多为作坊式经营。
手工作坊: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劳作方式的发展
(四)作坊式劳作
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历史变迁
意 义
个体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缴纳赋税
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萎缩
官家专用皇家私用
规模经营,细密分工协作和严格管理有利于技艺的提高;但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引发工匠不满。
春秋战国兴起;明代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官府统一管理
很少进入市场
在市场上流通
个体独立经营
民间消费
不在市场上流通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巩固练习
嘉峪关魏晋墓中有大量农耕和畜牧题材的壁画。如图是6号墓壁画,一人一牛一犁,画面中农夫一手攥着缰绳紧握犁把,一手举鞭,耕牛前曲后躬,力度感强烈,生活气息浓厚。这幅壁画( )
A.得益于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
B.再现了西域民众生活安定的时代风貌
C.反映了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见证了精耕细作下自耕农经济的盛行
C
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葱”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是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奴隶制度逐渐发展成熟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C
巩固练习
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C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很少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的庄园里能够出产供他和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基本自给自足
C.严格禁止竞争 D.自耕农为主体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