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4章《人类对疾病的抵御》检测卷(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4章《人类对疾病的抵御》检测卷(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19 08:3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检测卷
第24章《人类对疾病的抵御》
注意事项:
1.试卷满分30分,考试用时30分钟。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下列与人的免疫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有的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B.生过水痘的人不会再生水痘,这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C.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
D.将自己的腿部皮肤移植到被烧伤的手背处,移植的皮肤不属于抗原
2.完好的皮肤对人体有保护作用,这属于( )
A.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B.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D.免疫的第四道防线
3.人体内可以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是( )
A.呼吸道黏膜 B.淋巴细胞 C.抗体 D.吞噬细胞
4.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B.免疫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C.免疫能识别体内的异常细胞
D.免疫总是对人体有益
5.下列叙述中,属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屏障作用
B.唾液中溶菌酶的抗菌作用
C.呼吸道黏膜上纤毛清扫异物的作用
D.患过水痘的人只获得对水痘病毒的免疫力
6.人体先后接种两针同种新冠疫苗,血液中抗体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免疫角度看,接种的新冠疫苗属于抗体
B.接种两针同种新冠疫苗能增加人体血液中抗体的含量
C.这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可使人体持续获得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力
D.接种新冠疫苗能预防新冠肺炎,也能预防流感
7.有些人注射青霉素制剂后会出现皮疹、胸闷、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发生休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不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B.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C.在过敏反应中,青霉素制剂相当于抗原
D.预防过敏反应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
8.下列关于疫苗与计划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计划免疫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 B.疫苗属于抗体,能杀死抗原
C.注射一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传染病 D.计划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9.下列免疫活动中,与其他免疫类型不同的是(  )
A.吃鱼虾引起的过敏反应 B.皮肤阻挡病菌
C.吞噬细胞将病菌包围、吞噬 D.溶菌酶溶解病菌
10.下列关于猴痘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病毒个体微小,所以没有生长现象
B.利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该病毒结构简单
C.该病毒的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组成
D.猴痘病毒毒株的分离有助于疫苗的研发,说明该病毒对人类也有有利的一面
11.下列有关病毒,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
B.病毒个体微小,需借助放大镜才能观察到
C.病毒的结构是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
D.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益也有害
12.下列可能导致感染蛔虫病的行为是(  )
A.生水烧开后再饮用 B.生吃刚采摘下的蔬菜
C.饭前便后洗手 D.粪便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再做肥料
13.人类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的疫情,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人类患病的真菌是传染源 B.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
C.接种新冠疫苗也能预防甲流 D.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14.某同学因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瓜果患上了细菌性痢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被痢疾杆菌污染的瓜果是传染源 B.该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
C.患细菌性痢疾的人是易感人群 D.痢疾杆菌是病原体
1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卫生,不生吃不洁的瓜果、蔬菜,饭前便后要洗手,目的是( )
A.减少人体感染寄生虫疾病的机会 B.珍惜粮食,减少浪费
C.帮助肠胃消化 D.增强饮食营养
16.下列不能有效预防蛔虫病的做法是( )
A.粪便直接用作农家肥 B.饭前便后都洗手
C.吃瓜果和蔬菜前先洗净 D.不喝生水
17.下列致病微生物与疾病关联不正确的是(  )
A.病毒 →艾滋病 B.细菌→结核 C.真菌→灰指甲 D.病毒→鼠疫
18.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同生活时,如果防护得当就不会造成感染。下列情况下会感染艾滋病的是(  )
A.与感染者同桌进餐 B.与感染者面对面交谈
C.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 D.与感染者同游泳池游泳
19.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所导致的疾病,被人们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遗传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B.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餐一般不会被传染艾滋病
C.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D.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20.追求健康,预防为主。下列有关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
A.狂犬病出现症状后死亡率几乎达到100%,用来预防的疫苗属于抗体
B.穿隔离防护服可有效防止医务人员被新冠病毒感染,这种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C.血吸虫病作为血液传染病的一种,其病原体是一种扁形动物
D.HIV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免疫系统,目前只能通过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来预防
二、综合分析题:每空1分,共10分。
21.分析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今年春季我国多地出现甲流疫情,该病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甲型流感病毒所致,主要通过飞沫、接触等传播,已上市的多款流感疫苗对预防甲型流感均有效。专家建议: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平时勤洗手、勤通风,保持社交距离;流感季到来前接种流感疫苗;感染后自我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型流感病毒属于__________。
(2)材料中专家建议的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哪些措施?__________(填字母)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3)专家建议在流感季到来前接种疫苗,因为人体注射疫苗后会刺激体内的__________产生抗体。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已产生的抗体就能与流感病毒结合使其失去致病性,或促进吞噬细胞将其清除。该过程属于人体的__________免疫(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
(4)某同学已接种了流感疫苗,下一个流感季节到来时仍要接种流感疫苗。为什么?__________。
22.沙门氏菌是一类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部分传播途径如图1所示,相关资料如图2所示。在我国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食品中有90%以上是畜禽产品,即肉、蛋、奶等。

(1)沙门氏菌与鸡的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成形的__________。
(2)沙门氏菌是引发传染病的__________(填“传染源”或“病原体”)。
(3)市场上出售的无菌蛋是经过巴氏杀菌后的鸡蛋,极大程度降低了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
①结合图1分析,在生产过程中避免鸡蛋受沙门氏菌污染的关键是__________。
②结合图2分析,无菌蛋在运输、储存及销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__________。
(4)人感染沙门氏菌后会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图3所示4种方法均能够阻止或减缓沙门氏菌的传播。请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角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解释。

参考答案
1.A
【分析】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详解】A.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A错误。
B.患过水痘的人不会再患水痘,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是特异性免疫,B正确。
C.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时,还会引发某些疾病,如当抵抗抗原入侵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C正确。
D.移植到烧伤患者手背处的自己腿部皮肤,是自身器官,不属于抗原,D正确。
故选A。
2.A
【分析】人体免疫依靠的是我们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
【详解】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因此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3.D
【分析】人体免疫依靠的是我们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如鼻毛、气管黏膜上纤毛等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
【详解】由分析可知,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其中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D
【分析】免疫的功能:①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功能对人体有有利一面,也有不利一面,如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过敏反应等。
【详解】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通过免疫,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人体内部生理活动的稳定,免疫能识别体内的异常细胞;免疫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发生过敏等反应,对人体造成“麻烦”,故D错误,ABC正确。
故选D。
5.D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A.皮肤和黏膜阻挡病原体,对所有的病原体都有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唾液中的溶菌酶溶解细菌对所有病原体都有溶解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呼吸道黏膜上纤毛清扫异物,属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如病原体等异物。病原体等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所以,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体内产生了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因此能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6.B
【分析】抗原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抗体是指病原体等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详解】A.接种的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疫苗相当于抗原。因此从免疫角度看,接种的新冠疫苗属于抗原,故A错误。
B.由图可知,b点再次接种同种新冠疫苗,短时间内人体能产生大量抗体,故B正确。
C.抗体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这是后天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故C错误。
D.接种疫苗是特异性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因此接种新冠疫苗能预防新冠肺炎,不能预防流感,故D错误。
故选B。
7.C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如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A.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性异性和记忆性,所以过敏反应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
B.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不是免疫防御功能低下,而是免疫防御功能过强,B错误。
C.青霉素进入人体后,刺激了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引起人体产生了免疫反应,即过敏。在过敏反应中,青霉素相当于一种抗原,C正确。
D.预防过敏反应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再次接触到过敏源,不是接种疫苗,D错误。
故选C。
8.A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故计划免疫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A正确。
BD.接种疫苗属于计划免疫。接种的疫苗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属于抗原,当抗原进入人体后,可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从而提高对该传染病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D错误。
C.注射一种疫苗,一般可以预防一种传染病,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故选A。
9.A
【分析】人体免疫依靠的是我们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如鼻毛、气管黏膜上纤毛等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
【详解】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阻挡、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溶解,吞噬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消除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A吃鱼虾引起的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BCD是非特异性免疫。
故选A。
10.D
【分析】病毒个体十分微小,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会变成结晶体。
【详解】A.病毒虽然个体微小,但是病毒属于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生长,A错误。
B.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B错误。
C.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C错误。
D.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抗体,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所以猴痘病毒毒株的分离有助于疫苗的研发,说明该病毒对人类也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D。
11.B
【分析】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C.病毒的结构极其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AC正确。
B.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B错误。
D.噬菌体是一种只感染其他病毒或细菌细胞的病毒,人们可以利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性疾病如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因此有的病毒对人有益;有些动物病毒可以使动物生病,如朊病毒可以使牛患疯牛病和人患克雅氏病。因此,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益也有害,D正确。
故选B。
12.B
【分析】对蛔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查治患者和带虫者、处理粪便、管好水源和预防感染几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详解】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不清洁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随地大便等,这些都可以防治蛔虫病。对餐馆及饮食店等,应定期进行卫生标准化检查,禁止生水制作饮料等,也能防治蛔虫病。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用生粪便施肥等,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因此综上所述,生水烧开后再饮用、饭前便后洗手、粪便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做肥料等做法不会感染蛔虫病;而生吃刚采摘下的蔬菜可能会感染蛔虫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D
【分析】1.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A.引起人类患病的真菌是病原体,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才是传染源,A错误。
B.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接种的疫苗属于病原体;从免疫的角度看,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B错误。
C.接种新冠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只能预防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不能预防甲流,C错误。
D.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没有作用。可见,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14.D
【分析】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细菌性痢疾是消化道类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饮食,被痢疾杆菌污染的瓜果是传播途径,A错误。
B.细菌性痢疾等消化道类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饮食传播,因此注意饮食卫生等对于预防此类传染病很重要,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等措施可预防痢疾,B错误。
C.患细菌性痢疾的人是传染源,C错误。
D.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痢疾杆菌是病原体,D正确。
故选D。
15.A
【分析】(1)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人体寄生虫病大多通过饮水、饮食传播,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饭前便后要洗手等,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该措施可减少人体感染寄生虫疾病的机会,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6.A
【分析】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A.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用生粪便施肥等,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A符合题意。
BCD.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吃瓜果和蔬菜前先洗净,不食不清洁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随地大便等都是有效预防蛔虫病的做法,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如蛔虫病(寄生虫性传染病)、肺结核(细菌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传染病)等。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详解】A.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A正确。
B.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以肺结核常见,主要通过飞沫和尘埃传播,B正确。
C.甲癣,俗称“灰指甲”,是指皮癣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甲真菌病是由皮癣菌、酵母菌及非皮癣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C正确。
D.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与病毒无关,D错误。
故选D。
18.C
【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详解】艾滋病病毒简称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与感染者同游泳池游泳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可见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A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之后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抵抗力下降,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往往死于艾滋病的并发症。
【详解】A.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发的传染病,A错误。
B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性接触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因此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餐一般不会被传染艾滋病,B正确。C正确。
D.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D正确。
故选A。
20.D
【分析】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狂犬病的病原体是狂犬病病毒,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是血吸虫。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人尽量做到“五早”(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及时处理。②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消除各种媒介生物。③保护易感人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按时接种疫苗等。
【详解】A.狂犬病出现症状后死亡率几乎达到100%,用来预防的疫苗属于抗原,故A错误。
B.穿隔离防护服可有效防止医务人员被新冠病毒感染,这种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B错误。
C.血吸虫病是通过皮肤黏膜和感染的水接触感染,不作为血液传染病的一种,故C错误。
D.HIV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免疫系统,目前只能通过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来预防,故D正确。
故选D。
21.(1)病原体(2)ABC(3)淋巴细胞特异性(4)疫苗属于免疫属特异性免疫。因为流感病毒会不断变异,每年的流感季节都会出现新的病毒株,这些病毒株与以前的病毒株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之前接种的疫苗可能不再有效,所以下一个流感季节到来时仍要接种流感疫苗。
【分析】传染病: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如蛔虫病(寄生虫性传染病)、肺结核(细菌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传染病)等。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给生病的人打针吃药、让生病的人在家休养、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2.切断传播途径:如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蚊虫、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等;3.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消除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1)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所以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型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给生病的人打针吃药、让生病的人在家休养、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2.切断传播途径:如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蚊虫、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等;3.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所以材料中专家建议的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措施有:ABC。
(3)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起到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故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
(4)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起到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因为流感病毒会不断变异,每年的流感季节都会出现新的病毒株,这些病毒株与以前的病毒株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之前接种的疫苗可能不再有效,所以下一个流感季节到来时仍要接种流感疫苗。
22.(1)细胞核(2)病原体(3)根据图一观察,鸡在吃了被污染的水和饲料就会产出被污染的鸡蛋,故在生产过程中避免鸡蛋受沙门氏菌污染的关键是喂养鸡的食物要干净。根据图二观察,分析沙门氏菌在冰箱内可存活3-4个月且在10-42℃适宜共存,所以不要在10℃以上保存。(4)Ⅱ生、熟食品分开处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分析】1.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
2.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鸡属于动物,其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沙门氏菌属于细菌,沙门氏菌与鸡的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成形的成形细胞核。
(2)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故沙门氏菌是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肠黏膜对沙门氏菌的防御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根据图一观察,鸡在吃了被污染的水和饲料就会产出被污染是鸡蛋,鸡粪,从而恶性循环,故在生产过程中避免鸡蛋受沙门氏菌污染的关键是喂养鸡的食物要干净。
根据图二观察,分析沙门氏菌在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冰箱内可存活3-4个月且在10-42℃适宜生存,所以不要在10℃以上保存。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给生病的人打针吃药、让生病的人在家休养、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②切断传播途径:如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蚊虫、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等;③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Ⅱ生、熟食品分开处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其目的是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