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4 07: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项目名称
九年级(上)语文集体备课
项目负责人
徐飞飞
活动时间
2015.9. 22
活动地点
初三办公室
活动主题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中心发言人
金小泼
参加对象
备课组全体成员
申请学时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伏尔泰的历史功绩以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培养朗读能力,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演讲词语言感情丰富、富有鼓动性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层次,体验雨果演讲的风格、语言的风采和澎湃的激情。重视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平等、自主中感悟作品的内涵,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并充分感受雨果对先贤、伟人伏尔泰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培养崇尚正义、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演讲词语言感情丰富、富有鼓动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一次就不会忘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说这话的人就是“教导人民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父”伏尔泰。两百年多过去了,他倡导的自由之光依旧明亮。
或你是否对这尊塑像并不陌生? 他是——
A.伏尔泰(1694~1778)
?????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曾两次被捕入狱,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等。
伏尔泰坐像 作者:(法)乌东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
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
B.作者:罗丹笔下的雨果
雨果(1802—1885)
法国作家,出生于军官家族。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选自《雨果文集》。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我们学过雨果什么作品?
八年级上册第2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2.写作背景
????1778年5月30日,“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1878年5月30日,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
二.初读:老师富于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打开书本边看边听。
1.?师:老师刚才像不像在作演讲?意见看似一致,仍有不同意见。说说为什么不像演讲?
明:小知识:演讲的特点
演讲?=?演?+?讲
四个条件:演讲者??听众??时间??环境
三个手段:有声语言??态势语言??主体形象
态势语言是指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神情)。
主体形象是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
演讲?=?带着感情演?+带着感情讲
2.?师:演讲的学问真不少呢,纸上得来终觉浅,我这里有一小段演讲影片,是《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正大光明殿教训大臣们的情景。我们零距离感受一下?
三.感受课文的激情,了解伏尔泰的伟大贡献。  1.师:观察得很仔细。动人的演讲离不开一个“情”字,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去,把握雨果情感的浪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确认文章的感情基调,找一个恰当的词进行概括。(板书:感情基调――)(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老师巡视,随时回答学生的询问)。   师:现在交流一下看法。赞美:高度赞扬伏尔泰对人类思想的巨大贡献和与封建专制统治顽强斗争的精神。??  师:可不可以用“赞赏”?(学生讨论)。   生:不行。“赞赏”有“欣赏”的意思,一般欣赏者比被欣赏者显得有优势,从文中看雨果对伏尔泰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还是赞美好。     2.师:思考问题细致入微,值得肯定。(板书:赞美)。从此认识出发,我们想象一下雨果当时的“态势语言”可能是怎样的?
A. 很庄严,表情是敬仰的。   师:你觉得在哪部分的演讲中会是这种神情?  生:第一段,第十四段的前半部。 师:试着读这两段,将你的理解表现出来。 B. 师:雨果的表情就这么一直“庄严”到演讲结束吗?   生:还有“厌恶”和“愤怒”的表情。如第六段中的“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阴险兼而有之的神职人员。” C.骄傲”的表情。如第十三段。 D. 师:没有动作吗?这可是激情澎湃的演讲啊,有可能比康熙更激动呢。   生:康熙是在教训大臣们,他当时又气又恨又悲哀,动作很多;但雨果的感情主导是赞美,又是纪念人的场合,气氛比较隆重,他不可能走来走去,动作可能以手势为主。     师:你认为在哪里最有可能手势比较强烈些?   第四、五段,还有第十四段里的“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   师:你试试。  生:读四、五段.
E. 师:看来“声音”和“动作”协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家注意了没有,这里人称上有个改变,是不是弄错了?我们将“你”换成“他”比较着读,体会一下。 明: 变成第二人称了。用“你”显得距离近,仿佛就对着伏尔泰在赞美了,情感更激动。   老师要求全体同学放声朗诵这两段。
F. 师:嗯,同学们已经走进了雨果现场中的感情世界了。找找看,那些语句表达了对伏尔泰伟大成就的赞美。   eg:? ① 师:开篇即赞美,伏尔泰是人类文明的导师。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yǔn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1.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 2.一百年前的今天,伏尔泰去世了。 哪个好?为什么?
第一个好。
“巨星陨落”高度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贡献。
解释词语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
的两种美好的形式。在他弥留之际,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的欢呼和赞美,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洋洋得意的嘘叫和仇恨。
请找出几组反义词
诅咒:因痛恨而咒骂
弥留之际:病重临死之前
反义词
诅咒——祝福
过去——未来
欢呼和赞美——嘘叫和仇恨
第三组不是严格意义的反义词,但意思相对。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过去”和“未来”各指什么?
过去:封建专制、黑暗与邪恶,
未来:自由平等、正义与光明。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为什么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这两种极端毁誉相反相成。
被黑暗和邪恶诅咒,正说明他追求光明,主持正义,与黑暗社会势不两立。
知识链接:孔子评价善恶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问:“(有个人)世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不能认可。”子贡又问:“大都都讨厌他,又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能认可。不如好人喜欢他,坏人讨厌他。”
?????根据雨果论述,伏尔泰就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
②朗读:
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很显然,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愿望所完成的事业。
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伏尔泰 “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西方认为: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③朗读,解释词语:
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登峰造极:比达到极高的程度
路易十四:1638-1715,法国国王。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代表
路易十六:754-1793,法国国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他阴谋复辟,被处死
柩:jiù棺材
④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出生时,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最黑暗、但也即将完结的年代,即“王朝盛世的余辉”中;
他去世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爆发,封建专制统治开始走向没落,即“曙光初现”。
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形象生动,印象深刻,感染力强
老师提示:雨果才华横溢的演说,使伏尔泰思想的光辉照彻世界。
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说话作文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很远。
请高声朗读
⑤阅读其余部分
雨果语言如诗,例如:人民是什么?是无知。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司法是什么?是没有公正。
????……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
????本文有大量像这样感情激越、思想深刻、
????文采飞扬的语言。请先择几个精彩的语句或段落,把它们背诵下来。
????老师提示:文采始于积累——复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⑥高声朗读
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战斗,他用这武器战胜敌人。
⑦高声朗读
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
????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瀚:àn
⑧高声朗读
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的君主、中世纪式的法官、罗马天主教式的神甫。他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
????他教导人,安抚人,教化人。甫:fǔ
⑨高声朗读
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些国家领袖的名字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⑩高声朗读
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
????权杖和刀剑已告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
????“思想”指什么思想?“权杖”和“刀剑”代表什么?
思想:蒙主义思想,即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
思想:封建专制
⑾高声朗读结尾
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我们的先驱哲学家们是真理的倡导者,让我们祈求这杰出的亡灵;让他们面对策划战争的君主王朝,公开宣布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结尾,雨果简直是在呐喊、呼唤,请指出,他呐喊、呼唤的是什么?
呐喊用伏尔泰等启蒙主义思想家的思想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光明社会。
呼唤人权、呼唤自由、民主和平等。
老师提示:这些语句,字字珠玑,闪耀着思想的璀璨光辉。
但只有背过,才能化为“身内之物”。
??????下面请你抄下来,背一背。
主题归纳:这篇演讲词通过对先贤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及其世纪性的贡献的高度评价,对其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表达了作者对伟人的崇高礼赞与怀念,以及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四、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   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告诉我们,本文的语言“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着深刻的含义。你能找出“诗化的语言”来吗?   生:第一段的末尾:“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这一句有诗的意像,如摇篮、余晖、深渊、微光等,很形象。   师:眼光独到。还有吗?   生:“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生:“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师:雨果在本文的语言运用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大量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生:语言有重复现象,奇怪的是读起来并不感到重复。如:“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职能”和“使命”意思差不多。“他用这武器战斗,他用这武器战胜敌人。”重复了“他用这武器”。第十段讲“微笑,我说一下。微笑,就是伏尔泰。”第十二段又说“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   师:这种现象,在口语中特别明显。口语化是本文语言上的另一特点。雨果根据自己感情表达的需要,把要表达的内容充分展开,充分强调,使人印象格外明确,因而我们并不感到啰嗦。   本文第十四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以上语言风格,让我们调动起感情,   将该段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点评:体验语言特色,便于学生形成语感,语文学习的根本之一正在于此。有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作铺垫,因而这里让学生实实在在有所得。)   五、交代疑问,提供资源,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   师:从课的一开始,我们就一直沉浸在感情激荡的洪流中,我们在诵读中体验了雨果澎湃的激情,接受了雨果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的熏陶,感受了伏尔泰睿智的思想和浩瀚无际的心胸,但我们也留下了很多的疑问。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就有同学问我:“诅咒与祝福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为什么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怎样伏尔泰面对的是轻薄无聊而又凄惨忧郁的社会?”还有我们存疑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只要我们去了解一下法国十八世纪的历史,了解一下伏尔泰的生平、言行就可以迎刃而解。   六.布置作业:1、以“启蒙运动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主题搜集资料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2、搜集伏尔泰与教会的斗争故事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交流。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演讲篇目的教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上本文思想性强,在教学前学生应查阅相关知识.教师给出两个方向:一是演讲的一般知识;一是要求阅读历史课本中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   教授本文从如下四个步骤入手:   其一、激趣,了解演讲的特点。开始就要营造出一个演讲的气氛。教师范读课文,调出学生关于演讲的知识积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演讲画面,加深对演讲的理解,为下文的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二、感受课文的激情,认识伏尔泰的伟大贡献。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赞美,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列举雨果对伏尔泰的赞美语言,认识这些语言是评价伏尔泰哪一方面的贡献,学生不能理解的就存疑,不深究。   其三、体会文章富于激情的语言,认识本文的语言特点。重点认识诗化的语言,理解其含义,认识演讲的口语化特点等,通过朗读有代表性的段落强化获得的认识。   其四、拓展,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归纳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提出学生尚未发现的问题,提出课外学习的任务,将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
?
???在构思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曾显得很是茫然,课文的内容要学生来理解,是难的;要把朗读贯彻下去,又不能使教学内容单调,是难的;雨果的血是沸腾的,在教学中要让我们的学生走进他澎湃的激情,或者至少有那么一点共鸣,是难的。教学的切入点放在哪里恰当呢?这期间我反复做两件事,一是一遍遍地读课文,一是找演讲方面的影视片断观看。通过读,我意识到文中的“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人的欢呼和赞美,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洋洋得意的嘘叫和仇恨”一句可以作为文眼来对等。我觉得这两句中的感情“赞美”与“仇恨”正是雨果发表演讲时的真实心情:对伏尔泰的赞美和对专制、野蛮、战争的仇恨。而欣赏演讲影视的结果使我感悟到在演讲人的感情是完全可以通过动作、表情和语音、语调、语气表现出来的。讲授本文的切入点就因此找到了。
?
过程确认
?
?
?
?????????????????????????????????负责人签字:学科教研组长(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