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监测试卷
高二年级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小题,19分)
材料一:
共同富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一项开创性事业,这是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后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走好共同富裕这条前所未有的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没有教科书
可参考。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深化对共同富裕社会形态
的认识理解,推动示范区建设始终朝着正确方向探路前行。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这是共同富裕社会形态的政治属性,
也是本质特征。多年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
我们要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这不是一个简单量变,它是充满生机活力的阶梯式递进、渐进式
发展的过程。在这一伟大历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走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
既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效率,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和维护公平,这是共同富裕社会形态的
基本属性。一方面,要树立全面的效率观,创新驱动发展, 以共同富裕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创新力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发展更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社会结构更优化、体制机制更完善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发展概念,更
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是一场涉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收入
结构、 区域结构的社会变革。要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找到加快推动社会变革的方法和动力。这
不是传统路径、传统方式、传统手段所能实现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数字化与绿色低碳的融合巨变,创
造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核心驱动力。从党委、政府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塑造未来共同富裕社会的制度和规则,
形成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新机制。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文明全面提升的社会形态。精神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精神维度。共同
富裕的大场景里,精神富有被赋予新内涵。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总和,社会进步是先进思想文化不断积累、
不断提升的结果。我们要引领社会思潮的变迁, 以文化创新推动思想进步、文明提升,推动社会进步向更
高级形态发展。文明全面提升还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和谐和睦向上。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清廉建设,建成活力和秩序有机
统一的现代社会, 形成人民精神生活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团结和睦的文明图景。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是属于全社会的共同富
裕,一定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有获得感的领域,
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要瞄准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率先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形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图景。一个平安
稳定、富裕富足、文明和谐、活力有序、清洁美丽的社会,美好可期!
(节选自《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有删改
材料二: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既是静态的价值目标,也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新发展阶
段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正确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对于我们准确把
握共同富裕原则、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正确认识和解决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进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
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
中就确立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
同富裕”。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本质角度将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
高度,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带领全体人民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初心使命。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
初就提出了共同富裕问题,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
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实践,对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制度保证、外部条件等进行了比较完
整的阐释,创新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共同富裕思想,这构成了邓小平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强调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邓小平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
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 一个也不能掉队。”因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
人的富裕、一小部分人的富裕, 而是惠及全民的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文明”建设
到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位一体”理念, 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 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进入新时
代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需要表明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涵盖精神、文化、社会、生态、法治等
相关领域,是全方位、 多维度和高水平的富裕,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
明的全面提升。共同富裕是奋斗的目标,又是历史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把握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之间的
关系。要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遵循规律、积极有为;也要量力而行,不能
脱离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共同富裕绝不意味着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平均分配,更不意味
着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无差别、均量化、同速度步入富裕状态。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坚持走社会
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
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必然是渐进式的,也要允许在一定时
期内存在贫富差异性。当然,这种在一定时期内富裕程度的差异性,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随着社
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的持续增加而不断缩小。这就要求通过动态的政策调节以及对于公共产品和
社会保障的投入,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要求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来帮助后发展起来的
人和地区,形成先富带后富的前进局面;要求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节选自《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和战略部署》,有删改)
1.下列有关“共同富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共同富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没有教科书可参考,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深
化对它的认识理解。
B.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具有两种属性,即既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效率,又要防止两极
分化,促进和维护和平。
C.共同富裕不仅是指物质的共同富裕,精神的共同富裕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维度,相较于小康社会,这样
的社会显然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D.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其实现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数字化与绿色低碳的融合巨变,创造前
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核心驱动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如果要进一步迈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就必须继续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共同富裕是静态的价值目标,也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C.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必然是渐进式的,当然,也
要允许存在贫富差异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探讨的都是有关共同富裕,但角度不一样。前者围绕其社会形态展开论述,后者则
针对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
3.以下几则材料,不能体现“共同富裕”诉求的一项是( )(3分)
A.“民亦劳止,汽可小康。” (《诗经·大雅·民劳》)
B.“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老子》)
C.“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 (管仲《管子·霸言》)
D.“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
4.论证讲求逻辑的严密性,请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证的严密性。(4分)
5.材料一画线句说“一个平安稳定、富裕富足、文明和谐、活力有序、清洁美丽的社会,美好可期”,试结
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概括这样的社会美好可期的原因。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雨还是不停下着。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
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押送军官的唯一的韬略。军官呢,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
骑营中的悍将。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他们富农素所奴视的“闾左贫民”,
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 !
半夜酒醒,听到那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又感着刺骨似的秋夜的寒冷。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
发现一方素帛,朱书三个字“陈胜王”。陈胜 两屯长之一是叫陈胜呀。突然,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
来了尖厉的哀嚎。①是近来每夜有的狐狸叫,然而今番的是魔鬼的狐狸叫,是要撕碎你的心那样的哀嚎,
断断续续,是哭,是诉,是吆喝。分明还辨得出字眼儿的呀。
“说是‘大楚兴’ 啰 ” “又是 ‘陈胜王’ !”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
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醉酒的红眼睛前闪动。那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
黑的贫农的面孔。他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的,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提拔充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 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哪,再是七
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吧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里早就把鱼
鳖代替了米粮,但吃了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
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怎么好 走是走不得,守在这里让水来淹死! ”
“听说到渔阳还有两三千里呢! ”
“到了渔阳还不是一个死! ”
死!这有力的符咒把大家的眼睛睁大了。该他们死 为什么 是军法。便算作没有这该死的军法,到了
渔阳,打败了匈奴,毕竟于他们有什么好处 他们自己本来也是被征服的六国的老百姓,祖国给与他们的是
连年的战争和徭役, 固然说不上什么恩泽,可是他们在祖国内究竟算是“自由市民”,现在却被掳为奴,
唤作什么“闾左贫民”。到渔阳去,②也还不是捍卫了奴役他们的国家,也还不是替军官们挣家私,也还不
是拼着自己的穷骨头让匈奴投降而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被榨取的“闾左贫民”么 从来不曾明晰地显现在他们
意识中的这些思想,便像潮气一般渗透了九百戍卒的心胸。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③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语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多人觉得诧异。然而
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种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他们的期望是挣断
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
④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
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如果照例得有一个“王”,那么这“王”一定不应当是从前那样
的“王”, 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这声音一阵紧
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看出来了吗 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
“先斩两屯长 ”
“既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 ”
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
“谁给我们掘坑 ”
不是异议,却是商量过程,声音凶悍中带着沉着。
“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 ”当这样的意念再在两位军官的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帐外突然传来了
不成体统的嚷闹: “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
官么……让他们醉死!”
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他们又交换了一次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作为统治阶级
的武装者的他们全身都涨满了杀气,然而好像还没有十分决定怎么开始应付,却是陡地一阵夹雨的狂风揭
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且不经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的眼前。面对面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
因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内看,站着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 ”
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作吴广的走过来了。回答的是几乎要震坍营帐的群众的怒
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顺!
地下火爆发了!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郡
县到郡县,他们九百人将尽了历史的使命,将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积已久的忿火!
⑤始皇帝死而地分!
1930年 10月 6号于上海
(有删改)
[注]故事脱胎于司马迁《史记》中《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共同阶级意识” “自由市民” “统治阶级”作为现代语汇穿插在故事叙述中,隐含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达成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
B.本文中陈胜、吴广仅作为次要人物出场,而《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是传主身份,这体现历史小说“大
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特点。
C.“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 “雨是进击的战鼓”都运用了比喻修辞,以军中常闻的事物作喻体,
富有生活气息,也体现出浓郁的军旅特色。
D.文中多次使用“闾左贫民”这一词语,有的表现了两位军官对出身贫寒的戍卒的鄙夷歧视,有的则表达
了作者对戍卒们命运的思考。
7.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句连用“是”强化戍卒们的悲壮情感氛围,狐狸叫声映衬了人的心理活动,也与后文中的③句前后照应。
B.②句运用排比句刻画戍卒们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表达他们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反问句的运用凸显戍卒们
自我追问与觉醒。
C.④句写出戍卒们起来反抗压迫内心朴素的目的“分土地”,作者借此对 20世纪 3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工农
革命运动加以思考。
D.⑤句在前一段抒情的基础上有力收束全文,戍卒们起义源自秦末诸多社会矛盾,结尾段与《过秦论》的
主旨句有异曲同工之效。
8.“雨”作为环境描写有着丰富的意蕴。请就其中两处的意蕴简要分析。(4分)
9.历史小说与史传文相比,往往对历史现场的处理加入更多的艺术构思。如果以“重塑历史现场”为题写一
则《大泽乡》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岭记
(清)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
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
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
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
“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或曰:城之破也,
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②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③,经
略洪承畴④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孙公答曰:“经略从
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⑤,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
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
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
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
(选自广陵书社《古代散文》,有删改)
【注】①史忠烈公:即史可法, 崇祯进士,时以大学士身份督师扬州,故称“督相”。 “忠烈”是其谥号。
②英、霍山师:明末在英山、霍山一带起义抗清的义军。③白下:南京的别称。④洪承畴:本为明朝重臣,
松山战败被俘,降清后被清朝重用为经略。⑤兵解:学仙之人称死于兵刃为“兵解”,意思是借此脱离躯壳
而成仙。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予 A 登岭上 B 与客述忠烈 C遗言 D无不泪下 E如雨 F 想见当日 G围城光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顺治二年乙西”使用了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与《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的用法相同。
B.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文中活用作动词,记人家谱。
C.“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的“以”与“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中的“以”含义相同。
D.“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与《岳阳楼记》中“增其旧制”的“旧”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都城沦陷后,副使马鸣禄、太守任民育及都督刘肇基等众将领都战死在小东门。
B.忠烈未死的传言遍布大江南北,英、霍义军假托忠烈的名号起义抗清,就好像陈涉起义时假托自己是项燕。
C.作者引述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是为了批评当时神仙鬼怪说法的荒诞可笑。
D.作者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虽大,但条理清晰,均赞扬了史忠烈公的崇高节操像梅花一样芳香不染、冲风
傲雪。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2)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14.史可法的哪些行为能够与“忠烈”这一谥号相称 请结合原文进行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 泊舟津头,有感
【宋】朱敦儒①
海山翠叠,夕阳殷雨云堆雪。鹧鸪声里蛮花发。我共扁舟,江上两萍叶。
东风落酒愁难说,谁教春梦分胡越②。碧城芳草应销歇。曾识刘郎③,唯有半弯月。
【注】①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此词是词人旅途休憩时的情感抒发。②胡:指当时被金人所占的中原
一带。越:指南宋偏安的江浙地区。③刘郎:作者自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夕阳殷雨”中的“殷”,即“红色”,夕阳映照暮雨,雨也因此呈现了殷红色。
B.“鹧鸪声”在古人眼里常含悲情,因声如“行不得也哥哥”,易勾起旅人的离愁别绪。
C.“东风”一句,诗人感叹良景美酒难消满心愁绪,只因春光不在,北方沦陷,故园难回。
D.“碧城”句所使用的描写手法,在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也曾使用。
16.这首词是如何表现“难说之愁”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一处
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具有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春江花月夜》中用两个“初”字把现实的景物升华到一个深沉寥廓的哲学境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沧海,指大海,因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而得名。 “沧海”作为一个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分)
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
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解释性命题。
《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惨淡经营小说的大结构。以扑朔迷离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引线,用悲
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石——玉——石”的象征结
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全书跌宕起伏,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
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漩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
而广阔的局面。
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深不可测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围绕小说《红
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
“红学”研究依然长盛不衰。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B.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C.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D.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9.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冷子兴向贾雨村说起贾府有衰败迹象时,冷子兴分析说,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给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精彩的描写莫过于众人听到“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
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的笑的描写。
C. 《红楼梦》第五回写宝玉在梦中被引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欲借册籍点醒宝玉,金陵十二钗的命运
谜团将被解开。
D.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
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去世,到现在我仍心存茫然。他有高血压,冠心病,这几年也常住院,一年就住过好几回。我
知道,他的病一次比一次严重,可父亲本人却觉得一次比一次好多了。有一回我回去,看他的气色也确实
不错,饭量虽不比从前,但也还行,我于是就放心地回城里上班了。可是,我却犯了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①忘记了,②忘记了父亲是个天生爱干活的人,他越是感觉身体好,就越想着要干活;越想要干活,就越
认为自己身体好。父亲走后,我才知道,他那几天干了多少活:搭豆棚,屋边除草,加工鸡饲料;还用电
动三轮送一邻居的亲戚到不远的大路上坐车出远门打工。他似乎在赶着忙完这一切, 而父亲离世的那会儿,
我那位邻居的亲戚刚刚坐上南下的动车。
20.文中的两个“忘记了”,在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4分)
21.在文学作品中,简繁无定律,应各尽其妙。文中划浪线部分就全文而言有哪些妙处 (6分)
22.如果将最后一句中的“刚刚”换成“已经”,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4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1月 22 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 2023年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赫晓东
教授和郭世泽校友分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人当年曾是室友,而同一寝室的另外一
名室友韩杰才,早在 2015年就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寝室出了三位院士”,网友们纷纷赞叹,“天
花板级室友”。
可以说,他们的成绩,都根砥于同一种学术传统。这种学术传统,可以是学习上的互相砥砺,人生方
向上的志同道合;也可以是学校、学院日积月累的学术路径。他们受这种学术传统的影响,人生也有了相
似的轨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红山区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监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答案】1.B 2.C 3.D 4.(4分)①论证结构严谨。本段采用层进式结构,先从反面解释“共同富裕”
的概念,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答出“结构严谨”或“层进式结构”可得 1分,详细分析 1分)。②论
据与话题高度统一。引用邓小平的话,契合话题,说服力强(答出“引用论证”可得 1分,分析引用论证
的效果 1分)。③论述体现思辨性。“不是”“绝不意味着”“更不意味着”,以及“当然”等词语的运用,体
现了辩证思维,使说理更为充分(答出“思辨性”或“辩证思维”可得 1分,列举相关词语得 1分)。(答
对两点可得满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具有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奋斗目标)。③
小康社会已经全面建成(物质基础)。④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惠及全体)。⑤共同富裕是内容全
面的富裕,涵盖精神、文化、社会、生态、法治等领域。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每点 1分,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答案】6.A 7.D
8.(4分)①最后的狂风暴雨喻指戍卒们像暴风雨般的反抗。②连日被困雨中,戍卒们内心情绪的骚动、怨
嗟、暴发,暗示反抗力量的积聚。③雨一直不停,两位军官担心戍卒们反叛,酝酿把戍卒们困死在大泽中
的阴谋。④全文写不停的雨、雨越来越大暗示沉重、压抑、紧张的氛围。(答对两点可得满分,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9.(6分)①以戍卒们与两位军官相冲突的几个场景来呈现作者心中的历史场景(答出关键词“历史场景”
得 1分,详细阐述得 1分)。②叙述技巧(1分):以两军官的视角与戍卒们的视角交织呈现,强化了压迫与
反抗的矛盾冲突(答出叙事视角 1分)。(或:小说以两军官与九百戍卒的矛盾为行文线索(1分),贯穿全
文(1分)。或:将戍卒们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表现(1分),展现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必然性(1分)。)
③作者以戍卒们为主角来创作(1分),以史喻今,关注 30年代的工农革命运动,体现了茅盾对革命运动的
关注与农民命运的思考(1分)。(每点 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答案】10.BDF 11.C 12.C
13.(1)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史可法)被众将领簇拥着走。
“涕”,眼泪;“执”,举起,拿;“为……所”,被。(每个关键词 1分,句意 1分)
(2)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呢?
“审”,确凿;“果”,真的;“抑”,还是。(每个关键词 1分,句意 1分)
14.①发誓与江都城共存亡(宁死不落入敌人之手);
②城陷的时候,拔刀自裁;
③大骂贼人,拒不投降,不畏生死。
(每点 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5.C
16.①借景抒情(1分),词人舟中远眺,山水相映,翠峰叠嶂,鹧鸪声声,勾起词人思乡之情(1分)。
②运用比喻(1分),把我和扁舟比作江上无依浮萍,抒发了词人漂泊不定悲苦之情,寓意深厚(1分)。
③虚实结合(1分),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战乱中的故国应是芳草凋谢,增添了对亲人的挂念之意(1分)。
④以景结情(1分),尾句认识自己的只有这孤独、冷寂的半弯月,更显孤寂萧索,更添愁绪(1分)。
(答出任意三点可得满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每空 1分,每句中有错别字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答案】
18.D 19.C
20.(4分)第①个“忘记了”表达了悔恨、自责之情,第②个“忘记了”进一步明确表述了悔恨、自责之事。
(每点 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6分)①妙在繁写父亲所干的活,暗示了父亲的突然离世与过度劳累有关;②妙在与上文“父亲是个
天生爱干活的人”形成呼应关系,突出父亲的勤劳品格;③妙在此处不厌其繁,连续用短句,也进一步突
出了作者“才知道”背后的悔恨、自责之情。(每点 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4分)(1)①“刚刚”呼应上一句的“那会儿”,具有承接性,突出了两件事在时间上的高度吻合(1
分);②一方面加浓了“我”对于父亲离世的悲伤之情(1分);③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对生命的思考(1分);
(2)“已经”表示完成状态,表情达意不具备以上效果(1分)。(每点 1分)
四、写作(60 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