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9 19:1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教学质量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感受一个民族文化的伟大,往往先是从直观领略其文化创造成果开始,继而才认同其文化观念及
其所蕴藏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后者无疑是构成一个民族独特文化身份的内在因素与核心所在。新时代文
化创新发展的语境中,人们就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更多共识,也提出了关于传统再
生的各种理论设想,以及实践层面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等问题。
中华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与表征,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意趣构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核心。新时代的文化创造离不开对传统艺术资源与美学基因的选择和提炼,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对富有时
代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审美精神的辨识、认知过程,也是对文化基因进行提纯和重新编码的过程。因
此,继承传统应从文化原点开始,追溯和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本源,选择传统中最富有代表性
的基因作为创新起点。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关键性概念入手,从中捕捉和把握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
方式,或许是实现传统之现代转化的基本进路。
中国古代在文化艺术领域经由长期实践,形成一套独特的美学概念体系,诸如意境、气韵、形神、中
道、谐和等。它既是艺术创作的特征描述,更是艺术观念的特质体现,构成了中华古典审美的重要观念元
素。在这些艺术概念下形成的审美意趣与风格,在世界艺术殿堂中可谓孤标高致、魅力独具。总体上看,
在艺术领域中,西方更多地偏重于具象化、描述式、叙事性的表现,是色彩、画面的视觉冲击与场景讲述,
更侧重于诉诸外在感官;而东方中国则偏倚于抽象化、象征式、感悟性的表达,是意境、韵致的营造与境
界构筑。意境美是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的特征。唐中期以来,逐步成熟的文人山水画,在笔墨韵
第 1页/共 10页
致上更加注重依照主体的想象与意趣进行创作,现实形象退居其次,代之以抽象之形和象征之形,并于其
中寄寓主体自身的艺术情怀与境界,由此形成“以形捉神”的独特审美创造方式。这样的艺术表现,通常
不以外在直观视觉感受为审美特征,而以整体气氛营造构成独特意境,需深度品味方能捕捉和体悟其微妙
神韵。
虽然中国传统艺术以意境、气韵为主要特征,但也同样有写实一脉传统,彰显出传统艺术既有独特审
美基调,又有多样性表达的文化包容特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仇英的《汉宫春晓图》、计盛的《货
郎图轴》等,在大空间尺度里进行写实风格的创作,其中所运用的散点透视技法独步世界画坛,成为中华
绘画艺术的独特创造。
中华古典美学不仅融注于社会文化乃至日常的文娱活动中,而且借助器物嵌入日常生活起居乃至生产
活动中。器物设计源于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美学趣
味、生活品位,提升人们的审美素质,规约着人们的礼仪举止,由此塑造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形象。
(摘编自李道元《文化原点:传统基因的选择与提炼》)
材料二:
艺术设计是中华美学进入日常起居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审美基因在造物领域的延伸与扩展,古代
造物也因熔铸了独特审美精神而呈现出迷人的东方神韵。园林山水建筑是山水画之笔墨意境立体、现实的
呈现;明式家具是书法线形艺术的气韵转换与抽象表达;丝绸图案是经典审美符号或具象或抽象的表征。
事实上,古代造物智慧中,技艺与匠心固然值得称道,但艺术审美意趣的融入与精准表达,使得器物拥有
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美学价值,成为中华造物最具民族性和审美性的文化创造。
文人艺术家的创造不仅形成独特的精神审美意趣,而且深刻影响着造物设计,涵养和提升了中华造物
的文化品位,使传统造物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中华文化的世界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素以为绚、以形捉神的美学意趣是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理念也延伸融入古代造物之中,形
成传统造物设计大朴不雕、简中求繁的美学精神,如园林设计中所遵循的“白本非色,其色自丰,池水无
色,其色最丰”的美学原则,与现代主义的简约美学具有共通之处。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古典造物美学毕竟是农耕时代艺术实践的产物,其内在精神以及造物方式等,
还是与当代造物之间存在诸多区别。在工业设计迈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既要以传统造
物思想和造物经典涵养中国本土设计,还要有全球视野和科技意识,把握包括生态环保理念、智慧设计、
信息设计以及纳米材料、3D打印技术等在内的新理念和新科技,全面提升富有东方审美意趣与时代特色的
造物设计水平。
新时代开启了文化创造的新境界,不但要形成完整的现代文化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还需假以时日的
探索和经典序列的形成。任何时代的文化繁荣,都必须拥有一批能传之后世的文化经典,新时代需要创造
第 2页/共 10页
新传统,推出新经典。真正的新经典必须是原创的。现代背景下新经典的形成,还需要运用最新的传播方
式和手段,在实践创造过程中,进行持续地阐释与多元地传播,唯有在持续创造和阐释中,才能建构属于
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形式、概念和范式,形成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体系,让中华美学辉耀寰宇、
流芳万载。
(摘编自管宁《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场与当代创新》)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及其所蕴藏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是我们间接了解该民族伟大的文化的一个有
效的途径。
B. 从中国传统观念的关键性概念入手,追溯和聚焦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本源,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
必由之路。
C. 唐代形成的“以形捉神”的审美创造方式,把外在直观视觉感受做为审美特征,忽略现实形象,注重营
造独特意境。
D. 器物设计受到审美观念、艺术趣味 深刻影响,包含丰富的美学元素,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们
的审美素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中国传统艺术偏倚营造独特意境,需深度品味方能捕捉和体悟其神韵,西方艺术侧重诉诸外在感官,
故而体悟理解神韵要容易一些。
B. 在古代造物中,仅仅依靠独到匠心与精湛技艺的造物,相较于最具有民族性和审美性的中华造物,在精
神内涵和美学价值上要逊色几分。
C. 中华传统造物设计中大朴不雕、简中求繁的美学精神,源于中国绘画素以为绚、以形捉神的美学意趣,
与现代主义简约美学有共通之处。
D. 具有文化创造新境界、大量原创的新经典、持续地阐释与多元地传播,是新时代要形成完整的现代文化
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因素。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独特审美意趣”的一项是( )
A. 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疏、枝之斜直哉。
B. 苏子瞻有言,予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外。
C. 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
D. 古人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4. 下列选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继承传统是选择传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基因作为创新起点,从文化原点开始,追溯和聚焦中国传统文化
第 3页/共 10页
的核心内涵与本源。
B. 丝绸图案是经典审美符号或具象或抽象的表征,是中华美学进入日常起居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审美
基因在造物领域的延伸与扩展。
C. 当代造物只要有全球视野和科技意识,把握新理念和新科技,就能全面提升富有东方审美意趣与时代特
色的造物设计水平。
D. 任何时代的文化繁荣,都必须拥有一批能传之后世的文化经典,新时代需要创造新传统,推出新经典,
让中华美学辉耀寰宇、流芳万载。
5. 新时代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场?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荷
鸿林
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原本的碧绿和粉红已被浓浓的秋色逼开去。水排干了,膏腴般的黑泥里卧
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几只秋鸭摆着笨笨的身子,伸着长长的脖颈在浅浅的泥水中寻找着什么,间或叼
起一枚白亮亮的小鱼来,得意地“嘎嘎”直叫,惊得停在残荷上的翠鸟扑扇着翅膀不情愿地飞开去。
秋荷挖着藕,不时抬起头掠掠额前的头发,朝村口打量。
天很高,云却很低。秋意已经浓了,村口那棵高大的枫树像喝醉了酒,不经意间叶子就红了,像燃烧
的火把,在秋风中飒飒作响。树下不时有穿灰布军装戴八角帽的战士来去匆匆,可秋荷却没有看见那个熟
悉的身影,心里不免升起一丝微微的怨来。
男人有好些日子没回家了,说忙。前天秋荷借口给战士们送莲藕,去了一趟驻扎在村外五里亭关帝庙
里男人的连队,却没见着男人。那一脸稚气、才十四五岁的通信员小叮当告诉秋荷说连长上营部开会去了,
不知啥时候回来。秋荷是连长的女人,自然战士们都和秋荷熟稔,有好些个战士就要秋荷唱山歌听。秋荷
声音清清脆脆,唱起歌来悠扬动听。经不住战士们的怂恿,秋荷站在庙门口的老樟树下清了清喉咙就唱了
起来:“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佑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
没见着男人,秋荷心里就空落落的。可秋荷又想,男人是连长了,管着百十号人,忙是应该的呢。秋
荷发现这一段天边整日都传来隆隆的枪炮声,还有飞机时不时贴着后龙山飞来,低得好像用竹竿都捅得到。
每天都有红军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开过来,先来的住在百姓家里,后面来的就住在祠堂里、寺庙内、屋
檐下。再后来,山上的竹林里、村路边,连收割完的稻田里都住满了,数都数不过来。家家户户的门板都
被借去当床板了,但哪里够呢?红军就打稻草铺,被子铺在稻草上睡觉。秋荷听男人说,这些都是从江西
方向撤过来的部队,那边的仗打得很辛苦。最近,秋荷总能听到有“嘚嘚”的马蹄声飞快地从后龙山的山
第 4页/共 10页
岭上疾驰而过。好些夜晚秋荷都拥被而起,竖着耳朵倾听外面的动静,双眼溜溜到天明。看来又要打仗了,
秋荷心里突然就有了不祥的感觉。
秋荷,秋荷。熟悉的脚步声在荷塘边停了下来,秋荷听到男人急急的叫声。
秋荷低着头,将两手伸进泥里,捞着藕,装作没听到,心里却兀自笑开了花。
男人摘了军帽,脱去上衣和鞋,解了绑腿,“扑哧”就跳进荷塘,哗啦哗啦朝秋荷这边走过来。黑油油
的塘泥在男人的脚下向两边湮开去,男人的脚板像犁又像船。男人走近秋荷,无话,从秋荷手中接下荷锄,
一下一下挖起藕来。很快,汗水就从男人坚实的脊梁上一道一道往下淌,小河流水似的。
秋荷。男人停下锄,唤了句。
男人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说,秋荷,明天我要走了。
秋荷手上的那根藕“啵”的一声就断了,那两节断了的藕在手上,连着许多细细亮亮的丝儿。
秋荷低了眼,问,去哪?
男人的眼光越过高高低低的荷塘,望向村后起伏的山脊,后龙山顶一轮夕阳正缓缓而落,溅起漫天红
霞。男人说,听说是往北走。说完,男人笑了笑,不说了。和秋荷一道用筐装了藕,“嘿”的一声,藕担就
上了肩。男人迈开大步在前里走着,藕担在宽阔的肩上“吱吱呀呀”地叫着。
回到家,夜幕就合起来了。村庄黛青色的屋顶上到处都升起袅袅的炊烟,飘飘拂拂的,像女人长长的
头发。
她升起火,和了面,有些手忙脚乱地给男人贴藕饼。村里的旧俗,有男人出远门,家里人都要给他贴
藕饼,据说荷花仙子能保佑他们平安归来。
男人静静地坐在樵栏上往灶膛里添柴,柴火毕毕剥剥烧得很旺,将男人的脸膛映得通红,男人的一双
眼睛就亮亮地盯着秋荷看。不一会儿,屋里飘荡起藕饼浓浓的香味。秋荷不知怎么的,心里却慌慌的。以
往男人也常离家,秋荷从没这样慌过。秋荷有了预感,男人这回一走,真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了。秋荷
这么想着,眼睛就红了。
男人见了,安慰说,秋荷,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秋荷一听,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掉在了烙饼的锅里,冒起一股股细小的烟雾来。
起风了,屋外的枫树上传来宿鸟“归儿归儿”的啼叫。秋荷听到树叶落地的声音。
今晚,村里不知有多少人家也在贴藕饼呢。
在浸淫着浓浓藕香的夜晚,秋荷靠着男人宽广的胸膛美美地做了个梦。
秋荷的美梦是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的,醒来时发现身边空落落的,男人早已没了踪影。秋荷慌了,起
身追出屋去,跑了几步,复又回身用手帕包了藕饼,匆匆出了门。
秋荷追出了村口,只见当头一杆红旗被山风扯得呼啦啦地响,山路上的红军密密麻麻的,蚂蚁搬家一
第 5页/共 10页
般正朝北开去。秋荷在迷蒙细雨中手搭凉棚在队伍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她发现那些头戴八角帽身穿灰
布军装的红军战士个个都像自己的男人,可又个个都不是自己的男人。村口站满了泪流满面的乡亲。
秋荷无力地靠在枫树上,枫叶红得出血,纷纷扬扬落了秋荷一身。秋雨打在秋荷的脸上,冰凉,秋荷
已分不清是雨还是自己的泪。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红军队伍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愈行愈远,愈行愈远。
藕饼从秋荷无力的手中撒落了一地,香气弥漫了秋荷一身。
男人没吃到秋荷的藕饼,男人自那天清晨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好多年以后,两鬓秋霜的秋荷听儿
子说,那个秋雨绵绵、落叶纷纷的清晨从自己眼前走过的队伍踏上的漫漫征途叫长征,她还听说在一场惨
烈的战斗中有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荷以给战士们送莲藕为借口去连队,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从侧面体现了秋荷男人公而忘私的精神。
B. 秋荷所唱歌词,既表现了秋荷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表现了秋荷等红军家属对男人革命事业的支持。
C.“家家户户的门板都被借去当床板了,但哪里够呢?”既说明军民关系的融洽,也反映出战争的激烈。
D. 小说的结尾提及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的壮烈,体现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增添了小说的历史厚重感。
7. 文中多次写到“藕”与“藕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描写藕肥荷塘瘦的景象,突出了水乡的环境特色,营造了诗意与安宁的氛围,也为人物命运埋下伏
笔。
B. 男人说要走时,秋荷手上的藕断了丝却连着,既表现她的震惊,也暗示其内心的缠绵。
C. 秋荷在丈夫走后追出屋子,又回身用手帕包藕饼,表现出秋荷对丈夫的不舍与担忧。
D. 秋荷雨中送别,藕饼撒落,表现其内心的伤感,也预示着她与男人无法再聚的结局。
8. 小说画线部分两次描写了枫叶 红,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9. 有人认为,“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作为反映伟大长征路上最惨烈一战——湘江战役的
红色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诗化小说”这一特点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
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第 6页/共 10页
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
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
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
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
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
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
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
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
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
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
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
【注】
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
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
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弦、韦:弦,弓弦;韦,柔软的皮。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
代指有益的规劝。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乃退 A有后言 B进无 C廷诤 D以为明智 E不亦 F谬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首:意思是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多指共和制、联邦制的总统、国家主席等和君主制的皇帝、国
王等。也有岁之始的说法。
B. 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第 7页/共 10页
C.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第一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
D. 桑榆,意思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喻指隐居田园。
12. 下列对文言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反面设喻引出议题“思国
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从正面论述,这样就加重了强调的意味。
B.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省。
C.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内容是正己安人。“十思”就是十条劝诫。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D. 本文从头至尾,多用骈偶句,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和韵,读来如觉连
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13. 把下列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2)夫 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14. 《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 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途中
[宋]赵汝鐩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5. 下列各项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首句先写自己的旅程,“十来程”且是“冒雨奔走”,可见行程的艰难,诗人的疲惫。
B.“陡”“顿”两个时间副词连用,'既突出了天气的变化,也显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
C.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乳燕习飞、鸠鸟唤妇,富有自然的生机和生活的热力与希望。
D.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绘声绘色的形象描写来表达自己途中的所见所感,富有亲切感。
第 8页/共 10页
16. 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赞美屈原的志向节操,认为其光辉灿烂堪比日月。
(2)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军中将领
和士兵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3)《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课桌是长条的,一排就是一张,一张坐五个人。桌子高低不平,坑坑洼洼,脚还会摇动。写字的时候,
写着写着纸突然破了,那是笔尖不留神( ① )进了缝隙里。那些缝啊不能称为缝,可以叫作洞。
那些洞就成了指头的伙伴,我们的小手指伸进伸出,桌下伸进去,桌上( ② )出来。三角尺能从
长缝里( ③ )上来,橡皮也能( ④ )进圆洞,我们变魔术给自己看。
我们的魔术法,以为许老师不知道,其实他都知道。他眼睛毒辣,且隐蔽。他的武器是粉笔头。有时,
低头玩小动作,只听到嘣的一声,糟了,脑袋痛了,粉笔头穿越丛林般的头顶,准确地降临到某个头颅上。
粉笔识人头,飞扬跋扈,已飞了若干年,有一定的准头,它攻击的都是男生,女生被豁免。许老师圆脸,
戴顶无沿的大呢帽,冬天会反手焙进两个袖口里。他话不多,说着说着就会严厉,刮风下雨,我们的心就
跟着一顿乱跳。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人认为前后矛盾,因为一个人的眼睛无法既“毒辣”又“隐蔽”。请你对此进
行反驳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9. 下列依次填入①②③④处的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掉 提 冒 钻 B. 掉 冒 提 钻
C. 钻 冒 提 掉 D. 掉 冒 钻 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当孩子近视或者产生病理性近视后,眼轴就会增长,并且随着近视的增加,眼轴会越来越
长。而测量眼轴增长的方法也成为了近年来对近视孩子进行近视进程监控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该如何
正确看待眼轴这一判断近视风险的关键因素?眼球是一个球体,它的前后直径被称为“眼轴”,正常情况
下眼轴在 23.5mm左右,如果眼轴过长,意味着眼球的体积就会变大,如同吹气球一样, ① ,气球
体积变大后气球壁就变薄。人眼的眼球壁如同气球壁一样,当眼球体积变大时,眼球壁就会变薄,同时,
第 9页/共 10页
组成眼球壁的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都会变薄,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严重的可能会致盲,但这些变
化可以在眼底检查中被发现。通常,远视眼眼轴短, ② ,所以近视眼患者更容易并发眼底病。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
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一样”与文中加点的“一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过想同老太太一样的能干,恐怕不容易。
B. 我知道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不少的牺牲作代价,现在就让我作一样牺牲品罢。
C. 官人想不是一样人,必是将门之子。
D. 一个跑在最前面的喘着气喊着,声音像擂鼓一样地震击着人的耳膜。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前,“内卷”和“摆烂”言论火爆网络。“内卷”本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
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如今,多用于高校或职场中的“非自愿”竞争。“内卷”看似刻苦、
努力,实则是看到别人努力而产生焦虑心理,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摆烂”是指主观上认为事情已经无法
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不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摆烂”是“丧文化”在“佛系
”“躺平”后的继续。
“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
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院的同学
们回信时对来信中提到的“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表示肯定,并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
气神。
作为有理想的时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10页/共 10页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教学质量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 D
2. A
3. C
4. C
5.①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关键性概念入手,从中捕捉和把握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
②传承传统,具有全球视野和科技意识,提升造物设计水平。
③具有文化创造新境界。
④假以时日的探索。
⑤经典序列的形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 B
7. A
8.①第一次描写枫叶“像喝醉了酒,不经意间叶子就红了,像燃烧的火把”,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村口火
红的枫叶比作火把。表现出秋荷对丈夫强烈爱与思念之情。
②第二次写“枫叶红得出血,纷纷扬扬落了秋荷一身”,以景衬情,(或:运用比喻,将红的枫叶比喻成鲜
血)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烘托出秋荷送别丈夫时悲伤、绝望的心情。
9.①本文从秋荷的女性视角(或:内视角、有限视角),叙述红军出征的故事,(或: 小说以小见大, 以普
通人的故事呈现波澜壮阔的大历史)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情感表达更为细腻,使红色小说彰显了世俗温学科
情,意蕴悠长。
②作者在讲述故事时,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或:淡化情节),反而极力渲染当地有鲜明特色的景物与风
俗,使红色小说呈现出诗意的美感。
③小说叙述语言清新、优美,如“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村庄黛青色的屋顶上到处都升起袅袅的炊
烟,飘飘拂拂的,像女人长长的头发”,语言清新、自然,有韵味,富有诗意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 BDE
11. C
12. A
13. (1)有智慧的人就会用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
诚信的就会奉献他们的忠心。
(2)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
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
14.①戒奢侈扰民;
②戒骄傲自满;
③戒纵欲过度;
④戒轻信人言;
⑤戒赏罚不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 C
16.颈联描写了烟雾缭绕的大江、远远航行而来的帆船,远处传来的农家机杼声,营造了朦胧飘渺、祥和安宁
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春日途中快乐欢欣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①. 推此志也 ②.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③. 战士军前半死生 ④. 美人帐下犹歌舞
⑤. 锦瑟无端五十弦 ⑥. 一弦一柱思华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 反驳:“眼睛毒辣” 是说许老师能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小动作;“眼睛隐蔽” 是指他观察学生时
不易被发现,二者并不矛盾,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许老师对学生行为的监督特点。
表达效果: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许老师严厉又善于观察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为后文写
他用粉笔头攻击做小动作的男生这一情节做铺垫,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画面感 。
19. C
20. 当孩子近视或者发生病理性近视后,眼轴就会增长,并且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眼轴会越来越长。
21.①气球体积小时气球壁厚 ②近视眼眼轴长。
22. D
四、写作(60 分)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