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9 19:1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在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媒体格局加速演变、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10月 14日,第六届世界媒
体峰会在新疆开幕。本次峰会聚焦“人工智能与媒体变革”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主题,正当其时。
一、运用:重塑新闻生产流程
人工智能在全球媒体机构具体运用情况如何?在峰会现场,一些媒体代表与大家作了分享。
美联社副社长陈炎权表示,美联社最近与研发ChatGPT的公司OpenAI合作,进入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
并进一步扩大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比如,将英语报道翻译成西班牙语、标题生成、创建新闻摘要、
分镜头、音频转文本以及标记内容以供搜索等。在特定流程上使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让记者可以花
更多时间从事更有影响力的报道。
半岛媒体集团特别代表萨拉赫丁·阿卜杜拉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确定新兴趋势和主题,这些趋势和
主题反映公众兴趣,媒体能够据此向受众提供最需要的新闻。此外,媒体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做出战略决策
和预测未来。
印度教徒报集团则利用外部的人工智能工具为新闻采编服务。如 OpenAI的 ChatGPT、微软的 Co-Pilot、
谷歌的 Vertex和 Perplexity 搜索等。他们还通过 Smartocto等工具,进行个性化的情感分析、趋势预测和参
与度评分,以此更好地了解特定文章在目标读者群中的传播情况。
综合来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新闻生产全流程。正如新华社社长傅华所说,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
很强的“头雁”效应,算法推荐、语音交互、图像生成等技术不断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
各环节,将大大促进传媒业新旧发展动能转换。
二、赋能:重新定位而非取代
本次大会讨论中,大家热议的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记者和编辑的工作?目前来看,尽管
人工智能可以生成看似通顺的文章,比如简单的体育赛事报道、财经数据新闻等,但在深度分析、复杂情
感表达、独特视角挖掘等方面,还远远无法与人类记者相提并论。
中外媒体代表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更多是作为记者的辅助,帮助他们从基础性的、重复性的简单工作
中解脱出来,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深度调查和特色报道创作中,是一种重新定位而非取代。
塔斯社社长安德烈·孔德拉绍夫认为,与其他任何技术一样,AI只是一种工具。人类记者仍要承担主要
任务,即创造真实可信且有意义的优质内容,帮助人们更好理解彼此,为重要问题寻找答案,在相互尊重
的基础上创造未来。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每项创新的背后永远是“人”,是“人”的想法、激情和对更好事物的
追求。
吉尔吉斯斯坦卡巴尔国家通讯社社长表示,无论 AI技术是多么无所不能,但唯有亲历现场的人才能表
达出情绪、感受与心境,才能收获一篇篇具备独到见地、内容鲜活的亮眼文章。
印度教徒报集团总编辑苏雷什·楠巴斯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具有变革潜力,但它依赖于模式的学习,从
而限制了创造力,生成的内容受其所接受的数据的约束,导致重复和一些无创意输出。
三、挑战:________________
人工智能为媒体创造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其中一个越来越大的挑战是人工智能制
造的虚假信息。以“深度伪造”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突破文字限制,可以通过对图像、声音、视频的篡改或伪造,
产生高度逼真且难以甄别的多媒体信息,这对于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业是很大的风险,必须认真对待。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传播部主管巴昱华对 AI制造虚假信息的传播表示了担忧:通过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
的传播,一则假消息可以在几秒钟内影响数百万人,引发暴力、恐惧和痛苦——往往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媒体代表们认为,为了对受众和用户保持透明,对于 AI生成的输出,应清晰标记。此外,媒体和科技
公司应共同建立严格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如始终坚守新闻伦理和专业标准。这需要跨领域的合作,包
括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和媒体从业者等多方的参与。只有通过协同努力,才能让 AI成为推动新闻传播
正向变革的有力工具,而不是破坏媒体公信力的危险因素。
此外,媒体代表们也担忧算法加深误解和偏见,形成信息茧房;不同的媒体使用相似的 AI工具和数据
来源,导致内容的同质化;记者编辑过多地依赖 AIGC工具可能会导致素质下降等问题。
四、使命:________________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个“黑盒”,我们无法真正预测其未来,因为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同样的科
技,可能会创造出非常不一样的社会。正如剑有双刃,科技既要发展,又要向善,这条路该怎么走?
各国媒体代表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人工智能是不可阻挡的技术潮流,与其抗拒,不如积极拥抱并
引导其发展。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交流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本次峰会的探讨为全
球媒体绘制了一幅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蓝图。在人工智能这一强大技术引擎的推动下,媒体行业正站在
变革的十字路口,而本次峰会所倡导的合作、创新、坚守新闻伦理和专业标准等理念,将成为指引媒体走
向充满希望未来的灯塔。
(摘编自庞晓华《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媒体变革”的讨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应用人工智能并非取代记者,而是让记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更有影响力的报道。
B.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确定新兴趋势和主题,并根据趋势和主题向受众提供最需要的新闻。
C.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强的“头雁”效应,其运用将促进传媒业新旧发展动能转换。
D.人工智能通过对图像、声音、视频的篡改或伪造产生多媒体信息是新闻业的很大风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在深度分析、复杂情感表达、独特视角挖掘等方面,永远无法与人类记者相提并论。
B.人工智能因为依赖于模式的学习并缺乏创造力,导致生成的内容受其所接受的数据约束。
C.人工智能正如双刃剑,可能是人类文明进步史的一大步,但是也有可能是件很恐怖的事。
D.只有通过媒体和科技公司协同努力,才能让 AI成为推动新闻传播正向变革的有力工具。
3.下列属于人工智能制造的虚假信息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关注,针对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来提供相应的信息。
B.不法分子利用 AI技术融合他人面孔和声音,制造非常逼真的合成图像来实施网络诈骗。
C.智能系统安全防护技术不完善,导致无人驾驶汽车受到非法入侵和控制,产生严重危害。
D.文心一言、豆包等生成式 AI产品在几秒内写出一篇文章,但其结构与语言相似度较高。
4.请仿照标题一、二的格式为选文其他两块内容各拟一个 14字以内的标题。(4分)
三、挑战:
四、使命:
5.人工智能在媒体应用中可能带来虚假信息,请结合文本谈谈媒体该如何应对此风险?(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绝色
于博
刘三宝真是跑不动了,他连喘气都喘不上来了。正好眼前有一块大石头,刘三宝一下子扑倒在石头的
后面,他觉得天旋地转。不管怎样,他紧紧抱着画板。就在半个小时前,他正在画画,猛然被哇啦哇啦的
叫声吓了一跳,抬头一看,远处一个身穿黄衣服的家伙正端着枪向他喊。刘三宝如同见到饿狼一样,腾地
抓起身边的枪,另一只手紧紧夹着画板,撒腿就跑。
啪勾——,一声枪响在刘三宝身后响起。刘三宝觉得自己头顶有一道火线掠过,同时一股带着刺儿的
风从他的两耳扫过。刘三宝下意识地低头,见画板完好无损,长出了一口气,迅疾转过一棵粗大的松树。
刘三宝一边玩命地奔跑,一边骂道,妈的,山里也不消停。
刘三宝学会骂人,还是一年前的事。
一年前的一天,刘三宝正在校园内的林荫道和同学高燕聊着异国他乡的画圣雪舟等杨,聊着给大师雪
舟等杨带来灵感的备前国的平地与山林,以及蒜山高原,还有那迷人的桃花和赤松。刘三宝相信自己家乡
的山林绝不比雪舟等杨家乡的逊色,尤其是秋风吹过,那火红的枫叶绝对比雪舟等杨家乡的桃花美艳。正
聊着,雪舟等杨的同胞耀武扬威地进了奎县,刘三宝所在的美术专科学校的围墙瞬间轰然倒下一片,同时
倒下的还有高燕,高燕流出的血像秋风中的枫叶,不仅颜色像,形状更像。刘三宝含着热泪,紧紧抱着高
燕的画板,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奎县,但高燕倒在地上的样子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晃动,尤
其那像枫叶的血,他忍不住骂了人。
刘三宝跑进了大青山,遇到了专门打鬼子的队伍。刘三宝再也不崇拜雪舟等杨了,再也不想什么桃花
和赤松了,他的心里除了火红的枫叶,再就是满腔的怒火。如果他能正常地在美专学习,他相信自己一定
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他还想去上海刘海粟美术学校深造呢。可惜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更可惜的是……
一行热泪流下,刘三宝眼前一片恍惚,他想不下去了。
大青山的枫叶都是生长在色木上,一有空闲,刘三宝就坐在色木树下,不是凝神思索,就是认真地画
枫叶。大青山的秋天真美,可就是有点苦啊。苦不算什么,最让刘三宝忍受不了的是没有作画的工具和颜料。
画笔没了,他用树枝代替,可是颜料没有了,用什么呢?令他有一点欣慰的是,高燕的画板还在。有了画板,
他就觉得自己名正言顺,也有些仪式感。但现在唯一令他不满意的是颜色。
刘三宝发现了一棵高大的色木树,树干笔直,树冠如伞,尤其树叶,真的和高燕淌出的血一样。这样
想着,就仿佛高燕站在了他的眼前。刘三宝发誓,他一定要画出最美的枫叶,就和高燕倒下时流出的鲜血
一样。但是,形状画得惟肖惟妙了,颜色却总是不如意,就差那么一点点。究竟差在哪里呢?说不出来。
高燕的血在刘三宝眼前流动,那血色就超过他的画色。是颜料的问题吗?刘三宝凝视着颜料,颜料已经所
剩无几了,由于时间长的缘故,是不是掉色了呢?
刘三宝正想着,哇啦哇啦的声音传来了,猛抬头,日伪讨伐队来了,这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刘三宝跑到大石头后面,很快稳住了心神,他慢慢地从石头后面探出脑袋,目光穿过杨树、松树、榆树、
白桦树,还有色木,无数棵树木后面隐隐地跑来了黄衣服的小鬼子,钢盔和刺刀跳跃着光亮,一身黑皮的
伪满洲国军像个虾米似的弓着腰。刘三宝想跑,可是没力气了,他看下画板,画板上画完的枫叶像高燕流
出的血。刘三宝血一涌,眼一瞪,顺过枪,骂了一句,拼了,打死一个就够本,打俩就赚了!
小鬼子上来了。刘三宝瞄准,一枪射出,啪——,前面的小鬼子应声倒地。刘三宝一下子激动起来,
身子一挺,禁不住大叫,高燕——!没等喊出下一句,一颗子弹飞来,穿透他的右肩,一阵麻酥酥的感觉
像蛇一样乱蹿,鲜红的血淌了出来,滴到脚下的画板上。刘三宝听到吧嗒吧嗒的声响,不知是血的声音还
是枪声,他已经渐渐失去了知觉。在刘三宝倒下的一刹那,鬼子讨伐队的身后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和呐喊声。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次迎接国庆的画展上,一幅题为《绝色》的国画获得了金奖。画面是火红的枫叶,
其中有几片枫叶如鲜血一般艳丽。画家刘高接受采访的时候,郑重地告诉记者,这幅画是他用鲜血画成的。
记者肃然起敬,请刘老师详细地讲述一下创作经过。刘高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他声音颤抖地说,其实我
不叫刘高,我的真名叫刘三宝……
(选自《小说选刊》2024年 11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整体采用倒叙手法,揭示了刘三宝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历程,每一个情节都紧密相连,故事层次丰
富。
B.小说以刘三宝坚持作画为主线,穿插了其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逝去爱人高燕的深切怀念,情感真
挚。
C.“一身黑皮的伪满洲国军像个虾米似的弓着腰”,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汉奸卑劣无耻的丑态。
D.游历过中国的日本画圣雪舟等杨,与他“耀武扬威”的“同胞”是一丘之貉,都激发了刘三宝的爱国热情。
7.关于文中“枫叶”的解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枫叶”在小说中不仅是刘三宝画作的主题,更是他内心世界的镜像。火红的枫叶体现着刘三宝对艺术的
挚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B.刘三宝与高燕聊异国他乡的画圣雪舟等杨,认为家乡火红的枫叶绝对比雪舟等杨家乡的桃花美艳,表明
他醉心追求纯真的艺术。
C.在小说中作者将火红的枫叶与高燕流出的鲜血相联系,表达了刘三宝对逝去生命的深沉哀悼,也表达了
对残酷战争的深切痛恨。
D.国画中“有几片枫叶如鲜血一般艳丽”,真实又梦幻,肯定了刘三宝的艺术才华,也暗示了和平年代不应
让仇恨蒙蔽人性之美。
8.小说中“绝色”有多层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老人与海》中叙述老人与鲨鱼五个回合的搏斗情景,快慢疾徐多变,形成跌宕起伏的情节,请据此

析《绝色》中的情节并赏析其艺术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材料一:李逢吉,字虚舟,系出陇西。父颜,有铟疾,逢吉自料医剂,遂通方书。举明经,又擢进士第,
后拜左拾遗。元和时,迁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逢吉性忌刻,险谲多端。及得位,务偿好恶。裴度讨淮西,
逢吉虑成功,密图沮止,趣和议者请罢诸道兵。宪宗知而恶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穆宗即位,徙山南
【注】
东道。缘讲侍恩,阴结近幸。长庆二年,召入为兵部尚书。时度与元稹知政度尝条稹憸 佞逢吉以为其
隙易乘遂并中之。遣人上变,言:“于方结客,欲为稹刺度。”帝命尚书左仆射韩皋、给事中郑覃与逢吉参鞠
方,无状,稹、度坐是皆罢,逢吉代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帝暴疾,中外阻遏,逢吉因中人梁守谦、刘弘规、
王守澄议,请立景王为皇太子,帝不能言,颔之而已。明日下诏,皇太子遂定。郑注得幸于王守澄,逢吉
遣从子训赂注,结守澄为奥援,自是肆志无所惮。未几,封凉国公。后,逢吉浸疏,以检校司空、平章事
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表李续自副、张又新行军司马。顷之,检校司徒。初,门下史田伾倚逢吉亲信,顾财利。
伾坐事匿逢吉家,名捕弗获。及出镇,表随军,满岁不敢集,使人伪过门下省,调房州司马。为有司所发,
即襄州捕之,诡谰不遣。御史劾奏,诏夺一季俸,因是贬续为涪州刺史,又新汀州刺史。久乃徙宣武,以
太子太师为东都留守。及训用事,召拜尚书左仆射,足病不能朝,以司徒致仕。卒,年七十八,赠太尉,
谥曰成。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
材料二: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
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
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
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
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
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节选自《墨子·兼爱》)
【注】儉:奸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时度 A 与元稹知政 B 度尝条稹 C 儉佞 D 逢吉以为其隙 E 易乘 F 遂并 G 中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放逐,与《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的“出”意思相同。
B.因:通过,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不相同。
C.“臣子之不孝君父”与《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的“之”用法不相同。
D.“故攻异国以利其国”与《谏太宗十思疏》“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以”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逢吉天性聪颖,勤于钻研医书,用各种方法为父亲治愈了长期难治的疾病。先通过了明经科考试,后
又考中了进士,从此走上仕途。
B.宪宗对李逢吉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穆宗登基以后,李逢吉仗着曾给皇帝侍读的经历,私下里逢迎巴结
得宠的人,后来被召为兵部尚书。
C.李逢吉派侄儿李训贿赂官员,奉承讨好宦官,因而有了得力的靠山,行事肆无忌惮。后包庇亲信,遭御
史大夫弹劾,受到扣罚俸禄的惩罚。
D.墨家主张“兼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鼓励人们践行兼爱之道,“自爱”也要“相爱”,尤其强调兼
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裴度讨淮西,逢吉虑成功,密图沮止,趣和议者请罢诸道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墨子认为“天下之乱物”都是由于“不相爱”,材料一中李逢吉有哪些不轨行为验证了墨子的观点?请简要
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月夜
方岳
人间执热难为睡,起听松风视月明。
天净略无云一点,夜深已是鹤三更。
自经秋后可曾雨?才入山来如许清。
【注】
能得几多残暑在,草根何处不蛩声 ?
【注】蛋声:蟋蟀的鸣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以“执热”开篇,点出了夜晚难以入眠的苦恼,引出下文的“起听”“入山”。
B.诗人起身听松风、看月明,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立体可感的画面,给人愉悦的感受。
C.诗中描绘月夜的宁静与美好,天空洁净,月光明朗,天地仿佛都被洗涤得清澈澄明。
D.本诗和《春江花月夜》一样,都以月为核心意象营造曼妙的意境,寄寓情怀和哲思。
16.诗中有两个问句,请结合文本分别赏析其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敌人迅疾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2)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符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题。
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当然有。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在肯
尼亚马萨伊马拉草原上,我们总能看到长颈鹿在悠然地嚼着金合欢的叶子。但你会发现,( A ),很快它
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在通常情
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①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
到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
死亡。所以,聪明的长颈鹿自然会找新的地方进餐了。
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大利亚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树袋熊(考拉)。
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 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
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
叶油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在高剂量下,桉叶油有毒。②为了应对食物的这种高毒性
低热量的情况,考拉的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约 400克的桉树叶。考拉会
甲 ,尽可能地避免快速摄入大量的毒素。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
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 B ),避免中毒。
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③1824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落基山脉东
坡发现了这种甲虫。1855年,人们发现马铃薯甲虫开始啃食美国科罗拉多州马铃薯,所有的马铃薯叶片都
是它们嘴巴里的美味,如果叶子被啃食得过于干净,它们还会去啃食马铃薯块茎。所到之处如 乙 。
因为最早的危害发生在科罗拉多,所以这种虫子也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④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
马铃薯的茎叶绝非不是什么好食物,因为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龙葵素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活
性引起中毒反应。说这些物质可以让动物 丙 一点都不为过。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
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在马铃薯甲虫体内活跃的细胞色素 P450单加氧酶
系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18.请分析文中加点的两处引号各自的用法和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甲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中有两个有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1)序号:__________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____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4分)
A
B
22.请简要概括动物世界的解毒办法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我们能不能说“己所欲,施于人”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偷换主语,原句为“媒体能够据此向受众提供最需要的新闻。”)
2.(3分)C(A时态出错,原句为“目前来看”;B改变原意,原句是“但它依赖于模式的学习,从而限制
了创造力”;D张冠李戴,原句是“这需要跨领域的合作,包括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和媒体从业者等多方
的参与。”)
3.(3分)B(A属于信息房;C技术管理缺陷;D内容的同质化)
4.(4分)示例:三、挑战:虚假信息及新问题;四、使命:合作、创新与坚守。(每点 2分)
5.(6分)①利用大数据做出战略决策和预测未来的特点,在 AI技术帮助下寻求解决自身风险的途径。②
明确 AI只是一种工具,倍加关注新闻的基石一-去现场,采访实时的、现场的报道。③为确保准确和公正,
对受众和用户保持透明,对于任何 AI生成的输出都清晰标记。④跨领域合作,与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
等多方共同建立严格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每点 2分,言之成理即可)
6.(3分)C(A项,小说以获奖收尾,不是倒叙手法;B项,高燕是刘三宝的同学,不是爱人:D项,雪
舟等杨与日军并非一丘之貉,两者形成对比,体现了战争对艺术的践踏)
7.(3分)D(D项,国画中枫叶如血,是对那段痛苦而传奇经历的铭记,体现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抗争)
8.(4分)①指绝美的画色。刘三宝所画枫叶的颜色,如同高燕流出的鲜血一般艳丽。②绝佳的画作。国
画《绝色》是刘三宝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是用生命和鲜血浇灌的艺术之花。③指绝代的英雄本色,赞扬
刘三宝坚持描绘最美的枫叶,是用艺术信仰抗争侵略暴行的英雄。(第①②点各 1分,第③点 2分)
9.(6分)①开篇以刘三宝被追杀的紧张场景切入,接着回忆求学生涯,情节趋缓,然后描述激烈的反击
战斗,最后深情讲述画作故事。
②情节张弛有度、富有变化、扣人心弦,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第①点 4分,
每处情节 1分;第②点 2分)
10.(3分)BDF(正确停顿:“时度与元稹知政,度尝条稹檢佞,逢吉以为其隙易乘,遂并中之。”)
11.(3分)C(用法相同,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中,《琵琶行(并序)》“予出官
二年”的“出”也是“放逐”的意思。B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是“凭借”。D中,两个“以”都是连词,
表示目的)
12.(3分)A(“治愈了”错、“各种办法”错)
13.(8分)(1)裴度讨伐淮西,李逢吉怕他立功,暗中图谋阻挠,促使主和者请求遣回各地派来的军队。
(“讨”“虑”“沮止”“趣”各 1分)
(2)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从哪里产生
呢?(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为事”“察”“当”“起”各 1分)
14.(5分)①不爱国家,结党营私,置天下安危于不顾;②不爱同僚,出于忌妒,造谣中伤别人;③不爱
下属,任人唯亲,袒护犯罪的亲信。(每点 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李逢吉的字叫虚舟,陇西人。他父亲李颜,患有长期难治的病,李逢吉自己料理求医用药,
就懂医书了。他考中了明经科,又考中了进士。后来被任命为左拾遗。元和年间,他升任给事中、皇太子
侍读。李逢古生性好妒刻薄,阴险狡猾诡计多端。等到担任宰相,一心满足个人好恶。裴度讨伐淮西,李
逢吉怕他立功,暗中图谋阻挠,促使主和者请求遣回各地派来的军队。宪宗知道后讨厌他,贬他出京城任
剑南东川节度使。穆宗登基,调他到山南东道。他依靠曾给皇帝侍读的关系,又私下巴结近侍幸臣。长庆
二年,被召进京城任兵部尚书。当时裴度和元稹执政,裴度逐条列举元稹谄媚奸邪的罪状,李逢吉认为他
们的矛盾可利用,就同时中伤他们。派人向朝廷告发紧急事变,说:“于方结交侠客,想替元稹刺杀裴度。
”皇帝令尚书左仆射韩皋、给事中郑草和李逢吉共同审讯于方,认为他行为不端,元稹、裴度为这都被罢
免了。李逢吉取代裴度担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帝突然患病,宫中外延不通消息,李逢吉通
过宦官梁守谦、刘弘规、王守澄提议,请求定景王做皇太子,皇帝不能说话,点头答应了。第二天颁下诏书,
皇太子就确定了。郑注被王守澄宠幸,李逢吉派侄儿李训贿赂郑注,巴结王守澄做得力的靠山,从此肆无
忌惮。不久他被封为凉国公。后来李逢吉逐渐被疏远,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份任山南东道节
度使,他上奏请求让李续任副使、张又新任行军司马。不久,他又任检校司徒。先前,门下史田伾倚仗受
李逢吉亲近信任,贪图钱财。田伾犯了罪藏在李逢吉家里,因此指名逮捕没抓到。到李逢吉出京任职,请
求让他到军中任职,过了一年不敢上任,派人假冒到门下省去,调他任房州司马。被有关部门告发到襄州
去逮捕他,李逢吉抵赖不交出来。御史上奏弹劾李逢吉,有诏扣发他一季度的薪俸,为这贬李续任涪州刺史、
张又新为汀州刺史。很长时间后贬李逢吉任宣武军节度使,后又以太子太师身份担任东都留守。到李训执政,
召他进京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因脚患病不能上朝,以司徒身份退休;去世时七十八岁,赠官太尉,赐谥号
叫成。
材料二: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从
哪里产生呢?(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
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臣子爱自
己而不爱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
君主不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子女,因此使子女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兄长爱自
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损失而自己得利。
这是因为什么呢?都起于不互相亲爱。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
而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家以利自己的家;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以利
自身。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起因于不相爱。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
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于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
不爱别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15.(3分)D(本诗并没有以月为核心意象)
16.(6分)①“可曾雨?”是猜测问,诗人来到了山间,主观感受到如同下过秋雨般的凉爽,从严热难耐到
无比清凉,奇异的气候变化让人惊疑;②“何处不?”是反问,山间到处都是蟋蟀响亮的叫声,夏去秋来,岁
月变迁引发诗人内心感叹。(每点 3分)
17.(6分)(1)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2)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3)文质彬彬 然后君
子(每空 1分)
18.(4分)第一处表特殊含义,指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释放大量乙烯,而附近的金合欢树在感受到大量乙
烯后就能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让长颈鹿离开;(2分)第二处表特定称谓,说明这种虫子被称为“科罗
拉多马铃薯甲虫”的原因。(2分)
19.(3分)细嚼慢咽风卷残云闻风丧胆(每空 1分)
20.(4分)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