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6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9 19:2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巴彦淖尔市 2024-2025 年高二上学期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与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造就了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思想演进特性。思想的发展水平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经过夏、商、西周的长期酝酿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儒、墨、
道、法、名、阴阳诸家为代表的“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多元竞流、蓬勃发展
的阶段。诸子百家思想观念虽各不相同,但所争鸣的诸如天人关系、伦理准则、政治秩序、社会规范等都
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遍价值的基本命题,并提出了天、道、性、命、仁、礼、法等核心概念。这些命题
和概念的形成,不仅为后世思想发展提供了资源,更开辟了基本的问题领域。随着秦汉政治大一统的实现,
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轴,基本命题、核心概念相对稳定的中华思
想体系逐渐生成。此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根据各自时代背景、现实需求,通过对既有命题和概
念的再诠释、再发展,提出相应的思想学说乃至新的体系。从先秦诸子学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代理学、
明代阳明心学,无不包含着对前一时段文化的继承吸收、融合总结、深化发展和变革更化,中华文化因此
而连绵不绝、高峰迭起。这种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保证了中国古代思想在传承演变中的稳定性,也
有助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更新,造就了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思想演进特性。
与时俱进的文化演进品格,造就了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文化发展方式。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不仅为
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塑造出富有高度历史感、时代感的中华文化。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
文化,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继承和创新的特质。中华文化是在一代代增损因益、更新变革中向前发展的,展
现出一种革故鼎新、不断转化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中华文化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与时俱进品格使其在数
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能够保持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髓,又能够不断地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从而实
现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提倡“生生不息”,倡导“革故鼎新”,
主张“达变求新”。几千年来,这种变革基因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中华文明也因此具
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从而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摘编自杨艳秋《深化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材料二:“如果没有中华 5000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
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武夷山深处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发人深省。
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
史上都是罕见的。救亡图存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
源头活水,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
纵深,筑牢了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感叹,中国拥有一个鲜明的特质,就是历史延续性。中华民族饱受挫折又不
断浴火重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埃及《今日消息报》资深记者巴达维表示,将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决心。
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在 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
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
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
断裂的产物。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为贵”中汲取文化启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现代化,体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
下观一脉相承。
“一个文明到底以谁为本位,深刻反映了这个文明的本质和未来。”埃及著名汉学家、埃及苏伊士运河
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卜说。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为本,这种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结合,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
成为现实。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表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
“中国对这一点的重视意味着,现代化并不是摒弃过去,而是在继承中发展。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如何推动
以自身文化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龚鸣《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思想观念各不相同,但他们所争论的许多话题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
遍价值的基本命题。
B.中国古代思想在传承演变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有助于古代思想的更新发展,也由此形成了继往开来
的思想生成模式。
C.中国以 5000多年深厚中华文明为基础,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古老文明不断延
续,文明不断更新。
D.“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分别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的现代化理念相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道、性、命、仁、礼、法等核心概念由诸子百家提出,这些核心概念的形成为后世思想的发展提供
了资源。
B.中华文化既能够保持独特的文化传统,又能够不断在创新中前进发展,和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品格息息
相关。
C.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体
现。
D.英国学者马丁 阿尔布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有助于推动现代化
进程。
3.下列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的一项是( )(3分)
A.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
B.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变与不变,圣人不听,正治而已。(《韩非子》)
C.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
D.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后仁。应之曰: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墨子》)
4.材料一在论述时多用历史事实,请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
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要如何继续推
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协调的现代化进程。(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三千里江山 杨朔
且说那三千里江山的尽北头紧连着中国边境,中间隔着条鸭绿江,水又深又绿,流子又急,五冬六夏,
水面激起一片波纹,碧粼粼的,好像鱼鳞。江上有座花栏大铁桥,横跨两岸。北岸中国地面,离桥不远,
住着一个老铁路工人。这人叫姚长庚,四十岁左右,新中国成立后被提成工务段段长。他有个老伴,还有
个闺女。
[注]
节气交了立冬,鸭绿江上见了霜。喜事 一天一天逼到眼前,姚大婶更忙了,天天活像个陀螺,滴溜
滴溜乱转。姚大婶时常觉得耳朵一鼓一鼓的,有点震动。黑夜朝江南岸一望,天边影影绰绰透出片红光,
都说是炮火,看样子,敌人是逼到中国大门口了。鸭绿江上空三日两头出现美国飞机,打着盘旋,飞得贼低,
好不好就扫上一梭子,丢下一串炸弹。
炮火逼到中国大门口,也逼到每人家门口。工人、学生、商人,只得忍着痛,离开他们一手经营的城市。
城市空了。原先最热闹的街道,两边商店都关了门,半天不见一个人。一到天黑,全市漆黑一片,再不见
往日的繁华灯火了。姚大婶有点发慌,心想,闺女早一天嫁出去,早一天省心。
姚长庚的行事越发叫姚大婶不称心。这些日子是什么东西缠住男人,夜夜要熬到黑灯瞎火才回来。有
时干脆在外头隔宿,害得姚大婶等一夜门子。第二天见了面,姚大婶本想吵几句,一见男人的脸色黑沉沉的,
好像老阴天,便背着脸悄悄咕哝说:“谁惹你啦!”
姚长庚满肚子心事,憋得透不出气来。风声这样紧,他眼睛看的,耳朵听的,没一件不叫人揪心。他
时刻想:“难道说我们就这样任凭人搓弄么?”
姚长庚段上顶要紧的是鸭绿江桥。他得好好看守着桥,特意挑选了批人,在桥上临时编了个党的小组,
日夜巡逻,自己也一天去几趟,亲自掌握。这时可巧接到分局工会的号召,要大伙编土篮子,编大筐子,
好送到朝鲜,援助朝鲜铁路工人抢修线路。这就更对他的心思。他亲自带人上山割荆条子,黑夜空闲,领
着头编筐子。他那两只大手看起来又粗又硬,手背的青筋暴起多高,十根指头却像绣花针一样灵巧,编得
又快又好。工人们围着他坐了一屋,都跟他学。姚长庚的兴致变得特别高,一面编,一面麻搭着眼皮,给
大伙讲些早些年关东山挖参、打熊盲人的故事。
姚长庚在段上天天这样,从来没给老婆透过一句话。告诉老婆做什么?男子汉要像个男子汉,老婆算
什么,还能绑到老婆的裤腰带上?
对女儿就不一样了。姚长庚爱女儿,有东西分给女儿吃,一天不定望女儿几眼。可是从小到大,他没
摸过女儿的头,没对女儿说过一句体贴话。姚大婶有时恨得咕哝说:“这个人,心是石头做的,没点情义!”
其实姚长庚的心有血有肉,只是不愿意掏给人看。一个男人家,做什么婆婆妈妈的,做出些温情蜜意,也
不怕难为情?他把他的欢喜、他的痛苦,都藏到心里去,从来不露。女儿近几天的神情挺不对头。这丫头
是怎么回事,懒懒散散的,动不动发烦?书也看不下去,常常孤零零地坐在一边,擎着书出神。有时拿眼
望她爹她妈,像是有话要说,姚长庚一瞅她,她又低下头,假装看书。
姚大婶三番两次问女儿道:“你觉着怎么样?是不是不自在?怎么饭吃得也不香?”一面伸手去摸女儿
的头。姚志兰一甩脑袋,怪不耐烦地说:“谁不自在?人家不想吃,还能强咽?”惹得她妈唠叨半天。
这天早晨,姚大婶像往常一样,怕耽误他们父女上班,天不亮爬起来,点着灯做饭。饭做好,扫扫地,
摘下窗帘望望天。天挺晴朗,满地草都黄了,草梢上沾着层霜花,冬天来了。
姚长庚吃了饭往段上去,走到半路,看见道岔子上停着列车,车旁边蹲着许多战士,十几个人围一圈,
狼吞虎咽吃早饭。这些战士可怪,穿的都是纳成长格子的偏襟棉军装,没有红五星帽花,也没胸章,不是
我们解放军。姚长庚放慢脚步,留心听他们谈些什么。
一个战士结实得像小炮弹,盛了满满一碗饭,亮着大嗓门儿说:“可着肚子吃呀。这还是今年新打的高
粱米呢,你闻闻多香!”
另一个厚嘴唇的战士慢慢说,“晚走几天,咱们种的谷子也就收了。这一年习文练武,忙里偷闲种了十
几顷地,眼看谷子熟透了,谁知老美不让咱收,撇下满地的庄稼,可不可惜!”小炮弹咯咯笑起来:“说你
多想不开。庄稼熟了,终归有人收、有人吃就行了,你操那个什么?古语说:前人种树,后人歇凉,咱们
是专管开荒下种的。”
正谈着庄稼,不知怎么,话头转到各地出产上。一引开头,战士们七嘴八舌地说,他终非角个套口说
河北大平原的小麦像海浪,一眼望不见边;那个赞美江南的青山绿水,吃不尽的和不是虾;第三个又谈起
山西煤那个多呀,创开地面就是,永远不愁烧的。四川人摆龙门阵摆出“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东北
的战士便拿出树林子一样的大工厂了……
姚长庚素来心细,从话口里,已经明白几分,眼看着那一群一群的小伙子,说不出的喜欢,肚子里想:
“这些人啊!……”再也找不出一句恰当话。
(有删改)
[注]喜事:姚大婶女儿的亲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炮火逼到中国大门口,也逼到每人家门口”,点出了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同时这也是姚入婶“有点发慌
”的外在因素。
B.作为工务段段长的姚长庚,对于巡逻是“亲自掌握”,并且“亲自带人上山割荆条子”,这两处细节都表
明了他较强的责任心。
C.“天挺晴朗,满地草都黄了,草梢上沾着层霜花,冬天来了”,既写出当下节气的变化,又暗示姚大婶心
绪的起伏。
D.眼前的战士们从打扮上来看,并不是解放军,姚长庚因此产生好奇;而通过他们的言行,姚长庚心中生
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欢。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对鸭绿江地区景色的描绘,营造出紧迫的氛围,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B.写姚长庚带头编筐子、讲故事,以此反映出他心灵手巧、善于团结群众的特点。
C.本文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志愿军的英勇形象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D.本文语言朴实自然,乡土气息浓厚,这与文中着重表现的鲜明地域特色很贴合。
8.文中写道,姚长庚“满肚子心事,憋得透不出气来”,又说他“从来没给老婆透过一句话”,请谈谈你的
理解。(4分)
9.作者是怎样塑造志愿军战士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材料一: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其父臬捩鸡①,本出于西夷,自朱邪②归唐,从朱邪入居阴山。臬
捩鸡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
敬瑭为人沈③厚寡言,明宗④爱之,由是常隶明宗帐下,号左射军。赵在礼之乱,明宗讨之,至魏而兵
变,明宗初欲自归于天子,明己所以不反者。敬瑭献计曰:“岂有军变于外,上将独无事者乎?且犹豫者兵
家大忌不如速行愿得骑兵三百先攻汴州得之可以成事。”明宗然之,与之骁骑三百,渡黎阳为前锋,明宗遂
入汴。庄宗自洛后至,不得入,而兵皆溃去。庄宗西还,明宗以敬瑭为前锋趣汜水,且收其散卒。庄宗遇弑,
明宗入立,拜敬瑭保义军节度使,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六军诸卫副使。在陕为政以廉闻。是时,
诸侯多不奉法,邓州陶玘、亳州李邺皆以赃污论死,明宗下诏书褒廉吏普州安崇阮、洺州张万进、耀州孙
岳等以讽天下,而以敬瑭为首。
天福元年五月,徙镇天平,敬瑭果不受命,谓其属曰:“先帝授吾太原使老焉,今无故而迁,是疑吾反
也。且太原地险而粟多,吾当内檄诸镇,外求援于契丹,可乎?”废帝下诏削夺敬瑭官爵,命张敬达等讨之,
敬瑭求援于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入自雁门,与唐兵战,敬达大败。敬瑭夜出北门见耶律德光,约为
父子。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晋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及其为君也,旰食宵衣,礼贤从谏,慕黄、老之教,乐清净之风,以绳 为衣,以麻为履,
故能保其社稷,高朗令终。倘使非由外援之力,自副皇天之命,以兹睿德,惠彼蒸民,虽未足以方驾前王,
亦可谓仁慈恭俭之主也。
(选自薛居正《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有删改)
[注]①臬捩鸡:胡人姓名,晋高祖石敬瑭之父。②朱邪:部落名。③沈:同“沉”。④明宗:李嗣源,
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克用养子。⑤ :粗绸。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且犹豫 A 者兵家 B 大忌 C 不如速行 D 愿得骑兵 E 三百先 F 攻汴州 G 得之 H 可以成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曾祖的父亲或开国帝王的庙号,材料中指后者,刘邦庙号也是高祖。
B.“明宗然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的“然”意思相同。
C.“谓其属曰”与《墨子·兼爱》“此所谓乱也”的“谓”意思不同。
D.方,比拟、相比,与《五石之瓠》中“请买其方百金”的“方”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敬瑭为人沉稳寡言,明宗常让他在自己帐下效力,称作左射军。明宗在平息赵在礼之乱时,石敬瑭向
明宗献计,明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石敬瑭在陕州任职时期,当时的诸侯大多不遵守法律,一些官员因为贪污被处死,同时明宗下诏书褒奖
一些官员,石敬瑭名列其中。
C.石敬瑭认为自己无故被贬、调离太原,原因是朝廷疑心他要造反,于是他采取相应措施。废帝下诏书剥
夺石敬瑭的爵位,讨伐石敬瑭。
D.石敬瑭和契丹联系紧密,和耶律德光约定以父子相称。对于这一行为,欧阳修没有发表意见,而薛居正
却盛赞他有能有德,可谓明君。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庄宗西还,明宗以敬瑭为前锋趣汜水,且收其散卒。(4分)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4分)
14.薛居正认为石敬瑭具备做明君的德行,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他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舍北晚步① 陆游
漠漠炊烟村远近,冬冬傩②鼓埭③西东。
三叉古路残芜里,一曲清江淡霭中。
外物已忘如弃屣,老身无伴等羁鸿。
天寒寂寞篱门晚,又见浮生一岁穷。
[注]①此诗作于 1198年 12 月,此时陆游 73 岁。②傩:古时一种驱除疫鬼的仪式。③埭:土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村庄里升起了阵阵炊烟,傩鼓声在土坝边咚咚作响,显示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B.三叉古路边杂草丛生,尽显荒芜之态,清澈的江水被一股淡淡的雾气笼罩着。
C.外物如同弃履,诗人早已忘却,但“羁鸿”二字又可见诗人有回归朝廷的意愿。
D.天气寒冷,傍晚时分诗人独守在寂寞的篱笆门前,人生又一次到了年终岁尾。
16.诗人在诗中传达出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告诫人们要学会以人为镜,优则学之,劣则思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写天人永隔时间之长,“______”又表现了
与妻子下葬之地相隔之远。
(3)小刚漫步江边,看到水中月影,不禁想起唐诗中描写此类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题。
可控核聚变装置的研究俗称“人造太阳”。孙湘,是我国受控核聚变实验研究的先行者。她为中国第一
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为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①孙湘夫妇早年曾在美国留学,②随着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③以及国内科技人才的召唤,④使孙
湘夫妇决定响应国家的号召,⑤放弃海外的优渥条件,⑥毅然决然回国。回国后,他们从北京举家搬迁至
条件艰苦的三线地区,从未有过怨言,毫无架子,深受大家尊敬。
自 1969年起,孙湘夫妇与全所科研人员 A ,踏上了(甲)。
孙湘亲自深入各项力所能及的工作环节,与团队成员进行细致讨论。她无论早晚都坚持阅读相关文献
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并撰写了大量笔记,不断提出建设性意见。作为研究所的副所长兼研究室的
主任,孙湘不仅在工作上对他人悉心指导,(乙),同事们都倍感温暖。
孙湘的原同事也回忆说:“孙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却 B ,没有一句埋怨的话。她对发表论文参
与工作的每一个同志,包括对论文进行过修改或指导的同志都非常关心和在意。唯独地自己,指导和修改
了无数同事或研究生的论文,但从不在他们的论文或者报告上署名。”这种无私的精神令人敬佩。
1999年 1月,孙湘逝世。她在 C 地追寻“人造太阳”这一宏伟目标的征途中,如同发光发热的太
阳一样,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与智慧,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她的精神将激励后来者继续推进可控核聚变
能源的研究。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4分)
21.文中最后一段形容孙湘“如同发光发热的太阳一样”,十分贴切,试分析这么形容有何妙处。(4分)
22.在新中国成立 75年之际,你所在的班级打算开展一场介绍优秀科学家的主题活动,请使用至少两种修
辞手法为孙湘写一段人物介绍语。(5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曾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指出人应该勇敢
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惜一切代价。
材料二: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李德坚持“不放弃苏区一寸土地”的方针,导致红军损
失惨重。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领导红军展开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保存了我军实力,最终取得了战略转
移的胜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巴彦淖尔市 2024-2025 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中国古代思想在传承演变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也由此形成了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错误,
原文是“这种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保证了中国古代思想在传承演变中的稳定性”)
2.D(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有助于推动现代化进
程”并不是马丁·阿尔布劳的观点)
3.C(A项意为“达到了广博的境界后再次钻研那些细微之处,洞察一切之后又重新奉行中庸之道。不断
温习已有的知识以此来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其中“温故而知新”能支持“继往开来的思想
生成模式”。B项意为“不懂得治理国家的人总是说:‘不要改变古代的社会制度,不要更改常规惯例。’究
竟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古代的一套,圣人不听别人怎么说,只是看它能否使治国的措施更正确更有效罢了”,
这句话指出,不能一味地坚持古制,也不能随意变革,而是要根据正确的治理需求来决定是否改变,也就
是在以往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合理变革,符合“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C项意为“‘道’总是顺应自
然而不刻意去干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结果。诸侯和君王如果能够遵循这个‘道’,那么万
事万物将会自然地生长变化”。C项的观点中虽然提到了“变化”,但强调的是“侯王”这类领导者对于世间
万物的倡导作用,没有包含在过往基础上进行创新变更的意义。D项意为“儒家讲:君子必须说古代的话,
穿古代的衣服才能算作仁者。照我说:所谓古代的话、古代的衣服,在当时都曾经是新的”,这意味着现在
的事物也是从以往发展而来并且会继续发展,体现了继往开来的思想)
4.①这些历史事实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凸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连续性。②这些历史事实是客
观存在的,它们作为证据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每点 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5.①以继往开来的思想生成模式不断继承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②以与时俱进的
文化演进品格推进中华文明革故鼎新,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开放态度。③强调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将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每点 2分,意思答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C项“暗示姚大婶心绪的起伏”错误,这仅仅是姚大婶在“摘下窗帘望望天”后所看到的景象,姚
大婶的心绪并未发生起伏)
7.B(A项,“营造出紧迫的氛围,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错误,开篇的描写并未营造出紧迫的氛围。
C项,“志愿军的英勇形象”错误,文本并未描写志愿军进行战斗的具体场景,“英勇”固然是其品格所在,
但在文中不能体现出来。D项,“乡土气息浓厚,这与文中着重表现的鲜明地域特色很贴合”错误,文本的
地域特色并不鲜明,“着重”更是无从谈起)
8.①“憋得透不出气来”是因为战争形势愈发紧迫,姚长庚为此感到愤慨不平;“从来没给老婆透过一句话
”是因为工务段上与战争相关的事务繁忙,他不愿让老婆为自己担忧。②这是他热爱国家、沉稳内敛的“男
子汉”形象的体现。(每点 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选取志愿军战士们在战斗之外的场景,展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面;②运用“结实得像小炮弹”等外
貌描写以及“盛了满满一碗饭”“亮着大嗓门儿”等细节描写,勾勒出精力充沛、体格健壮的典型战士形象;
③围绕战士们关于庄稼和各地出产的对话,表现他们纯真朴实、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④运用点面结合的
描写方法,将“小炮弹”“厚嘴唇的战士”等个体与战士们的群体形象相结合,互为衬托,较为全面地展示
了志愿军战士甘于付出、热爱家乡的形象。(每点 2分,任答三点给 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DG[(原文标点)且犹豫者兵家大忌,不如速行。愿得骑兵三百先攻汴州,得之可以成事。]
11.B(A项,解说正确。B项,前一个“然”,意为“认为……正确”,后一个“然”意为“这样”。C项,
前一个“谓”意为“告诉,对……说”,后一个“谓”意为“叫作、称为”。D项,后一个“方”意为“方子、
药方”)
12.D(“盛赞他有能有德”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如果石敬瑭不是依靠外部力量来巩固政权,而是完全
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天命来治理国家……他也完全可以被称为一个仁慈、恭敬、节俭的君主)
13.(1)庄宗向西返回,明宗任命石敬瑭为前锋奔赴汜水,并收拢庄宗的散兵。(译出大意给 2分,“西”“趣
”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西”,名词做状语,向西;“趣”,奔赴)
(2)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译出大意给 2分,“敏”“正
”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敏”,勤勉;“正”,匡正)
14.①石敬瑭在陕州任职期间,为官清正廉洁。②石敬瑭以身垂范勤俭节约,使国家百姓休养生息。③石
敬瑭尊重贤能之士,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谏言。(每点 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他的父亲臬捩鸡,原本是西夷人,后来从朱邪归顺唐朝,
从朱邪到阴山定居。臬捩鸡生下了石敬瑭,石敬瑭的姓氏为石,不知道他姓氏来历的开始。
石敬瑭为人沉稳厚重,不善言辞,后唐明宗喜爱他,并让他常年在自己的帐下效力,称为左射军。赵
在礼叛乱,明宗讨伐他,当军队到达魏州时发生了兵变,明宗起初打算向天子表明自己的忠诚,并解释自
己并未谋反。石敬瑭向他献策说:“哪有外面发生兵变,主将单单无事呢?况且犹豫是兵家大忌,我们不如
迅速行动。我请求带领三百骑兵先攻取汴州,攻取后可以成就大事。”明宗采纳了他的建议,给他三百精骑,
渡过黎阳河充当先锋,最终明宗成功进入汴州。后来,庄宗从洛阳赶到,无法进入汴州,军队也溃散了。
庄宗向西返回,明宗任命石敬瑭为前锋奔赴汜水,并收拢庄宗的散兵。庄宗被杀后,明宗即位,任命石敬
瑭为保义军节度使,并赐予他“竭忠建策兴复功臣”的称号,同时兼任六军诸卫副使。在陕州任职期间,
石敬瑭以廉洁著称。当时,诸侯大多不遵守法律,邓州陶玘、亳州李邺都因贪污被处死,明宗通过下诏书
表彰廉洁的官员普州安崇阮、洺州张万进、耀州孙岳等来警示天下,石敬瑭被列在首位。
天福元年五月,朝廷调动石敬瑭镇守天平,石敬瑭并未接受这一调动,他对下属说:“先帝让我镇守太
原到老,现在无故调动我,是怀疑我有反心。况且太原地势险要,粮食充足,我应当在内用檄文征召各镇
兵马,在外求援契丹,可以吗?”废帝下诏剥夺了石敬瑭的官爵,并命令张敬达等人讨伐他,石敬瑭向契
丹求援。九月,契丹耶律德光从雁门进入,与唐军交战,张敬达大败。石敬瑭在夜晚从北门出城去见耶律
德光,并约定以父子相称。
材料二:(石敬瑭)勤奋治国,常常工作到很晚才吃饭,夜晚也穿着衣服办公,他尊重贤能之士,虚心
接受臣下的谏言,仰慕黄帝和老子的教诲,喜欢清静无为的治国风格,石敬瑭生活俭朴,以粗布为衣,以
麻绳为鞋,所以他能够稳固地保卫自己的国家,最终得以善终。如果石敬瑭不是依靠外部力量(如契丹的
援助),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天命来治理国家,以他这样的睿智和仁德来造福百姓,即使他的成就还
不足以与古代的伟大君主相比,他也完全可以被称为一个仁慈、恭敬、节俭的君主。
15.C(“诗人有回归朝廷的意愿”过度解读,“羁鸿”本指被束缚的鸟,此处是诗人自喻)
16.①孤寂惆怅之情,诗人“老身无伴”“寂寞”。②看似豁达却又不甘的情感,诗人说自己“外物已忘”,
却又颇为愤懑地将自己比为“弃屣”。③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慨,诗人直言此生是“浮生”,一年又
已过去。(每点 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
(3)示例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示例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示例三: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每空 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给分,第(3)
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A同甘共苦 B无怨无悔 C矢志不渝(孜孜不倦)(每处 1分,如有其他成语,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给分)
19.③,“以及国内科技人才的召唤”修改为“以及国内对科技人才的召唤”;④,“使孙湘夫妇决定响应国
家的号召”修改为“孙湘夫妇决定响应国家的号召”。(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得 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
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20.甲:探索“人造太阳”的壮丽征程乙:而且在生活上对同事格外关心(每处 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
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①孙湘所进行的研究俗称“人造太阳”,以太阳形容孙湘与人物事业的内容相契合。②孙湘在研究中,
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太阳形容,恰切地表现了她的贡献。③孙湘在生活中关心同事,如发光发热的太阳温
暖了同事。(每点 2分,任答两点得 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示例:孙湘,是建设新中国的爱国者,是追寻人造太阳的先行者,是淡泊个人名利的指导者。她以自
己的一生为墨,在科学的画卷上书写了一部关于坚持和奉献的壮丽史诗。(事迹、品
质各 1分,每种修辞各 1分,语言准确流畅 1分)
23.【写作提示】
本试题为思辨性材料作文,取材范围广阔,可引导学生发挥创意,主动表达。命题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
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课文《老人与海》的学习提示,并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历史相关联,学生可根据自
己对问题的思考进行思辨写作。材料通过引用《老人与海》中的名句、叙述红军革命斗争的历史事实,提
醒学生要辩证看待人与困难的关系:一方面要勇于面对困难;另一方面在面对困难时,应不盲目、保存实力。
【参考立意】
①直面困难,勇毅与策略并重;
②坚守与变通,困境中的智慧抉择;
③胜利的真正衡量标准:勇气与智慧的融合。
【题意评分解说】: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