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9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9 19: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5.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偶尔翻阅一位新诗人的新诗集(李一痕的《过不了冬天的人》),看到这么一句话:“英雄主义者,不是
诗人!”当时便吃了一惊。诗人一时灵机触动,或许特有所见,不可以常情常理法推测。若论常情常理,这
句未加解释的十分有把握似的断语似未免武断。
先说史实的证据。追溯任何一国的诗的起源,都有一个“史诗”的时代,在这史诗时代中历史传说与
宗教打成一片,它所产生的诗大半是对于半神半人似的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加以烘染,加以惊赞。希腊的
《伊利亚特》,罗马的《伊尼特》,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英国的《贝奥武夫》,以
及北欧民族的《沙伽》——凡是所谓“国诗”的——没有一部诗不是如此。任何人读这一类史诗都会感觉
到一种英雄主义的意味。这本是理所当然的。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的表现。史诗时代大半是“英雄时
代”,当时草昧初开,生存竞争最为剧烈而惨酷,每个民族的劲敌最初是自然,其次是异族,时时都在危
急存亡中挣扎,所以都希望有一个民族英雄来挽救他们的危亡;如果真遇到这样一个英雄,他们当然五体
投地去崇拜,去歌咏赞叹。英雄主义起初都是崇德报恩,表现于艺术以后,不免被艺术的想象扩大,来响
应人类本性中另一个要求,“神奇”的要求。这神奇的要求固然产生许多迷信,同时也表现人类的“向上”
的意志。人们不甘凡庸猥琐,常企图向比现实高一层去跻攀,于是有所谓“理想”。英雄是人的模范,人
的理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所谓英雄主义在事实上原来不过如此,它是人
对于人的最高的可能性的向往。这一片向往心,分析起来,不外是自尊、好善、羡慕、敬畏、惊讶之类复
合的情绪,类似美学中所谓崇高的感觉。
诗的感觉可以说是对于人生世相的幽美与崇高两方面的惊奇的感觉。我们面临着星空旷野或是高山大
第 1页/共 10页
海都不知不觉地肃然起敬,油然生爱,在这中间我们突然见到世界的不平凡与人性的尊严,因而把心灵提
升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不永远沉沦在恶浊与凡庸里面。这一点心灵的迸发与超升,我以为是人类精神的最
宝贵的一方面。诗如果不是这一点心灵活动的表现,它不但不能伟大,而且根本不能存在。所谓“英雄”
只是人类的星空旷野,高山大海。他们在人心中所引起的惊奇感也正与这些自然景物所引起的相等,所以
与诗的精神并不相悖。我左思右想,对于“英雄主义者不是诗人”那句话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也许作者以为英雄主义与平民主义不相容,新诗时代与史诗时代不相同;史诗崇拜英雄,那个时代已
过去,于今是新诗时代,新诗的对象应该是平民。这里还是不免有若干思想的混淆。在任何时代,诗的对
象是人,是人的基本而普遍的性格,以及基本而普遍的情绪活动,如好善爱美、自尊同情以及爱憎悲喜之
类,这些东西并不因人偶然在某种阶级地位而有分别。如果古代诗真是好诗,它就还能引起近代人的心弦
的共鸣,如果近代诗真是好诗,使古人复起,他们也一定能了解欣赏。因为人性有这种共同点,艺术的传
达才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我们在现代还能欣赏古代歌咏英雄的诗篇,那就证明对于英雄的敬慕与惊奇
并非古人所专有或是平民所特无。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英雄理想,每个阶级也是如此。就一般而论,平民的
英雄主义也许比你我所谓“知识分子”还更强烈,这证明你我不免有几分是大儒,而平民多数还保持着人
性的真纯与完整。真正的英雄——平民崇拜的对象——往往是由平民出身的,你只须看一看《三国演义》
和《水浒传》中的人物或是英国传说中的 RobinHood。近代诗人中英雄主义色彩最浓的莫过于德国的席勒,
他的最著名的诗剧如《强盗》《威廉·退尔》的主角都还是平民身份的英雄。再说诗以平民为对象的问题,
我们也须记得:平民值得诗人歌咏赞叹的并不只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平民,还是在他们的性格中有可以表现
人性尊严的地方。我们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所描写的那位妓女或是哈代在《还乡记》所描
写的那位红土商有时都不免肃然起敬,为的并非他们的地位,而是地位尽管卑微而性格却很崇高。他们所
引起的还是英雄主义的情绪。
依我想:与诗相对敌的不是英雄主义而是犬儒主义。所谓“犬儒”是心肠冷酷,对人性根本不起尊严
感者,有佛家的目空一切而无佛家的怜悯,处世的态度主要的是鄙夷的、刺讥的。英雄主义的定义卡莱尔
下得最好:“英雄崇拜就是对于伟大人物的极高的爱慕,在人类心胸中没有一种情操比这种高于自己者的爱
慕更为高贵了。”这爱慕颇类似宗教的虔敬,只是他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神。犬儒心中从来没有所谓爱慕或虔
敬,是人皆比他自己低,他都瞧不起。英国有一句格言说:“没有人在他的随身仆从里坦白是英雄。”犬儒
就是这种随身仆从,他看惯了一切,以为一切只是平常;同时他的隘小的心灵根本见不到伟人的大处,却
只以幸灾乐祸的心理庆幸旁人的缺点。这种人才是诗的劲敌,他缺乏必有的深广的同情。他们不同情于英
雄,也未必同情于平民,反正是“天下老鸹一般乌”。在“天下老鸹一般乌”的世界中诗如何能存在呢?
(选自朱光潜《诗论·诗人与英雄主义》)
第 2页/共 10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个国家的诗的起源,都有一个史诗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产生的诗歌,都会理所当然地具有一些英
雄主义的特征。
B. 英雄主义是人对于人的最高的可能性的向往,它是自尊、羡慕、惊讶等情绪的复合,和美学中崇高的感
觉类似。
C. 由于平民多数还保持着人性的真纯与完整,因此他们对于英雄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比知识分子更全面、
更深刻。
D. 作者在文中引用英国格言和中国谚语诠释犬儒主义,使不易理解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收到了很好的论
证效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无论什么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希望有一个民族英雄来挽救危亡,因此,人们对英雄主义充满了向往。
B. 史诗时代,人类有要求“神奇”的本性,因此英雄主义表现于艺术后,就会想象扩大,带有迷信色彩。
C. 诗表现人的心灵活动,能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因此在文学活动中,诗最能体现出人类精神最宝贵的一面。
D.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人物以及 RobinHood都是平民出身的英雄,因此成为平民崇拜的对象。
3. 下列人物不符合第四段“英雄特征”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中的通讯员
B. 《党费》中的黄新
C.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
D.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先生
4. 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5. 英雄主义与平民主义、犬儒主义分别有何关系?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前情概要:聂赫留朵夫再次会见了玛丝洛娃,他决心要告诉她他打算跟她结婚,以此来弥补过去对
她的伤害。然而玛丝洛娃的态度却十分冷淡和愤怒,拒绝了求婚,并痛斥他虚伪自私)
“唉,竟会是这样,竟会这样。”聂赫留朵夫一面从监狱往外走,一面想着。现在他才充分了解自己的
罪过。假如不是他有意赎罪,弥补自己的罪过,他永远也意识不到自己罪孽有多么深重;而且,她也不会
意识到她受害到何种地步。直到现在,这一切才暴露出其真正的惨状。现在他才看出他对这个女人心灵的
第 3页/共 10页
伤害,她也才看出和懂得了她受的摧残。以前聂赫留朵夫做感情游戏,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忏悔;现在
他光是觉得十分可怕了。丢下她不管——他觉得现在他做不到了,可是他又无法想象他对她的种种做法会
有什么样的结果。
聂赫留朵夫刚走到大门口,就有一个挂满勋章和奖章的看守走到跟前,扮出一副令人不快的媚相,很
神秘地交给他一封信。
“这是一个女人给阁下的信……”他说着,把信递给聂赫留朵夫。
“哪一个女人?”
“您看了,就知道了。是一个女犯,政治犯。我在她们那里管事。这是她托我办的。虽然这是犯禁的,
可是不能不通人情……”看守很不自然地说。
聂赫留朵夫很奇怪,一个专管政治犯的看守怎么就在监狱里,几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传递起信件。他
当时还不知道此人又是看守又是密探,只是接过信,一面从监狱往外走,一面把信看了一遍。信是用铅笔
写的,字迹潇洒,不用旧体字母,内容如下:
“我听说您对一个刑事犯很关心,常到监狱里来,因此很想和您见见面。请您要求同我见面。如果得
到准许,我可以向您提供许多重要情况,有助于您的斡旋和了解我们的小组。感恩戴德的薇拉·波戈杜霍
芙斯卡娅。”
薇拉·波戈杜霍芙斯卡娅是诺夫哥罗德省偏僻地方的教师。有一次聂赫留朵夫和几个同伴到那里去猎
熊,这位女教师要求聂赫留朵夫给她一些钱,让她进大学。聂赫留朵夫给了她一笔钱,后来就把她忘记了。
现在她成了政治犯,关在监狱里,大概在监狱里听说了他的事,就表示愿意为他尽力。那时候一切有多么
容易,多么简单。如今一切又是多么困难,多么复杂。聂赫留朵夫历历在目地、愉快地回想起当年的情景
以及他和薇拉认识的经过。吃过饭就准备走了,这时他们借宿的人家的主人走来说,教堂助祭的女儿来了,
想见见聂赫留朵夫公爵。
“长得好看吗?”有人问。
①“喂,别胡说!”聂赫留朵夫说着,摆出一本正经的神气,站起身来,离开饭桌,一面擦着嘴,惊异
不解地猜测着助祭的女儿为什么要见他,一面朝主人的房里走去。
房里有一个姑娘,头戴毡帽,身穿小皮袄,非常健壮,一张瘦削而不漂亮的脸,好看的只有一双眼睛
和眼睛上面那两道扬起的眉毛。
“好啦,薇拉·叶芙列莫芙娜,你就和他谈谈吧,”房东老奶奶说,“这就是公爵。我走了。”
“您有何事见教?”聂赫留朵夫说。
“我……我……您看,您有钱,我知道,您把钱花在无聊的事情上,花在打猎上,”姑娘非常腼腆地说,
“我只有一个希望,希望成为有益于人类的人,可是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什么也不懂。”
第 4页/共 10页
②她的眼神又真挚又善良,她那一副果断而腼腆的神情是那样感人,所以聂赫留朵夫就像以往常有的
情形那样,一下子就像处在她的地位上,了解她,同情她了。
“我又能做点儿什么呢?”
“我是教师,可是很想进大学,却进不了。不是不让进,是可以进的,不过要花钱。您借给我一些钱,
等我毕了业就还您。我以为,有钱的人打熊,让男子汉喝酒,这都不太好。有钱人何不做点好事呢?我只
要八十卢布就行了。您要是不愿意,那也没关系。”她很生气地说。
“恰恰相反,我十分感谢您为我提供一个机会……我这就去拿来。”聂赫留朵夫说。
他走到门道里,看到一个同伴在这里偷听他们的谈话。他也不答理同伴们的取笑,就从钱夹里掏出钱
来,拿给她。
③“请收下,收下,不用谢。我倒是应该感谢您。”
聂赫留朵夫现在想起这一切,是感到愉快的;他还很愉快地想起来,有一个军官想把这事编成不堪入
耳的笑话,他差点儿跟他吵起来,另一个同伴维护他,因此后来他们更要好了,想起那次打猎多么顺手,
多么愉快,他们连夜赶回火车站的一路上,他心里有多么高兴。双马雪撬排成一串,一辆接一辆轻悄无声
地在林中小路上飞驰着,两旁树木有时高,有时低,夹杂着一株株枞树,枞树上压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
像一张张大面饼。在黑暗中,红光一闪,有人点起一支芳香的纸烟。
聂赫留朵夫想起这一切,尤其是想起自我感觉健康、强壮、无忧无虑时的幸福心情。他的两肺扩张开
来,把小皮袄绷得紧紧的,深深地呼吸着寒冷的空气,④马轭碰得树枝上的积雪纷纷往脸上落,身子暖和
和的,脸上凉丝丝的,心里没有忧虑,没有歉疚,没有恐惧,没有奢望。那时候多么好呀!可是现在呢?
我的天,这一切多么令人痛苦,多么困难呀……
显然薇拉是一个革命者,如今因为革命活动坐了牢。应该见见她,尤其因为她答应出主意改善玛丝洛
娃的处境。
(选自力冈译《复活》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次会见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不过是做感情游戏,以获得自我心灵麻醉;直到现在,他才意识到自
己罪孽深重并感到害怕。
B. 小说中看守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对他不合常理行为的描写及身份的揭露,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
沙皇统治的严酷和社会的黑暗。
C. 薇拉在信中表明了帮助聂赫留朵夫的意愿,也希望他能了解自己小组的情况,又对他曾经给予自己的帮
助表达谢意,话语非常得体。
D. 对打猎归途中“两旁树木”“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红光”等景物的描写,既表现了当时的自然景象,
第 5页/共 10页
也烘托出聂赫留朵夫愉快的心情。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的“一本正经”写出聂赫留朵夫面对别人的戏谑时装模作样的神态,具有讽刺意味。
B. 句子②通过对薇拉眼神和神情的描写,刻画出一个涉世未深、积极上进的青年女子形象。
C. 句子③连用两个“收下”,既写出聂赫留朵夫帮助薇拉的真诚,也流露出他此时心情的愉快。
D. 句子④中叠词“暖和和”“凉丝丝”,写出聂赫留朵夫此时在寒夜里舒适惬意的感觉,用词贴切生动。
8. 简要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
9. 聂赫留朵夫和薇拉之间的关系,文中在聂赫留朵夫读信后已做了介绍,为什么下文又十分详细地描写两
人认识的情景及经过?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①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
人道政为大。”
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
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
民从之矣。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②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也,大昏为大。大昏
至矣!大昏既至,冠冕而亲迎,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
敬其政之本与!”
公曰:“然冠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社稷
宗庙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公曰:“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君何以
谓已重焉?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
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
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③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配④以及配,君子行此三者,则
忾⑤乎天下矣。”
(选自《大戴礼记·哀公问》有删减)
材料二: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
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
第 6页/共 10页
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
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
【注】①人道:人事的道理。②治:治理得好。③象:模仿。④配:配偶,古代指妻妾。⑤忾:至,
遍及。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合二姓之 A好 B以继先圣 C之后 D以为天地社稷 E宗庙之主 F君 G何谓 H已重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苏子愀然”的“愀然”意思相同。
B. 敢,自言冒昧的谦词,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的“敢”意义和用法相同。
C. 昏,同“婚”,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的“然”都属于通假现象。
D. 其,大概,表推测,与《论语·卫灵公》“其‘恕’乎”的“其”意义和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国君治理天下,应该自身行为端正,百姓仿效顺从,夫妻职分有别,父子之间相亲,君臣相
互尊敬。
B. 孔子认为,三代贤明的君王都将“敬”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敬己、敬亲、敬百姓,才能让仁政推及天
下。
C.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上诸多问题和冲突,比如不孝、不慈乃至诸侯之间的战争,都是彼此不爱其身造成
的。
D. 墨子认为,一个天下安定的理想社会应该没有偷盗抢劫,人们相亲相爱,大夫之间、诸侯之间没有侵扰、
攻伐。
13. 把文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
(2)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14. 儒家的“爱人”和墨家的“兼爱”有何区别?材料一体现了儒家的哪些“爱人”思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景彝①对月
第 7页/共 10页
梅尧臣
萧萧风雨变凉意,索索晚云开斗晴。
已洗浮埃天外静,忽生圆月树头明。
草根虫穴吟来久,屋角星河落更清。
我愧西垣侍臣比,景寒霜鬓两三茎。
【注】①景彝:指宋代名臣王畴。他是梅尧臣堂兄的女婿,深得当时皇帝器重。尾联中的“西垣侍臣”
即指此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叠词“萧萧”“索索”,视听结合,描绘出风雨过后云开天晴的景象。
B. 颔联中“生”字富有意趣,与“海上明月共潮生” “生”字,可谓异曲同工。
C. 颈联写草根处秋虫吟唱,银河中星光逐渐暗淡,化静为动,衬托出庭院的幽静。
D.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抒情委婉含蓄,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感受。
16. 白发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本诗尾联写“景寒霜鬓两三茎”,李白在《将进酒》中说“朝如青丝暮成
雪”,苏轼在《江城子》中称“尘满面,鬓如霜”。这三处白发意象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既要向榜样学习,也要做好自我反思。
(2)作文课上,李老师说虚实结合是古今文学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像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
两句,既表达了家中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又写出了戍边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就运用了这种手
法。
(3)在唐朝诗人笔下,云常常是游子的化身,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
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
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 A
。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
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
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
第 8页/共 10页
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 B 一句话,我们不应当
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虽
然苏格拉底和具有他那种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但是,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
的推理的话,则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墓地前,(甲)。水干涸,满塘莲蓬枯萎,与白居易庐山草堂前池塘里的莲蓬一般情状。莲藕在
塘泥深沉处,隐忍蓄力,待来年春夏雨水滋润,生发新一轮荷叶、花朵、蜻蜓、莲蓬。
白居易去世两百余年后,北宋的周敦颐任职赣南,在庐山建濂溪书院,培养济世经邦之才。这一时期,
朝廷危机重重,仁人志士何处去?“彰显与隐逸”“自守与介入”“担负与放下”,这些中国士子困扰的
古老疑难,需要每一代知识者做出选择。下庐山,周敦颐在陶渊明墓前徘徊、求解。大约也面对此荷塘,
他有所思,写成《爱莲说》,张扬一种与“归隐”相反的主题:君子自强不息,绝不以种种后退与逃避,把
世界谦让给权奸与佞臣。在孟子所言“可以止则止”外,周敦颐更倡导与此紧密并列的另一句——“可以
仕则仕”,以振拔凌厉之姿态革故鼎新。在这一名篇里,周敦颐以不蔓不枝、中通外直的莲象征君子,用
清洁的精神去救赎一个时代。
《爱莲说》将菊花与莲这两种意象进行对照,以区别隐逸者与君子,这是周敦颐文章破题、立旨和自
洽的需要。但陶渊明或周敦颐都明白:菊花与莲,乃至人间万般草木,并无不同,均可象征隐逸者与君子,
故有“草木之人”一说。隐逸者与君子,并非别如云泥,实融通无碍。(乙),“仕”则兼济天下。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
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蜻蜓”一词,有人认为该词用得非常好,有人认为该词用得不恰当。你认可哪
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居环境科学创造者吴良镛在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改造时,采取的方法是清除“死亡细胞”,
更生“新细胞”,保留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也完善了现代生活功能。
第 9页/共 10页
新旧相融,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有时会产生“化学反应”,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妙处。由此看来,新
与旧是矛盾的,但也是对立统一的,新旧可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10页/共 10页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5.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1. C
2. B
3. D
4.①首先提出批驳对象——“英雄主义者,不是诗人!”。
②然后从史实和诗的精神的角度,分析英雄主义与诗歌的密切关系。
③进一步从创作对象的角度,指出任何时代、任何阶级的诗歌都有英雄主义。
④最后论证真正与诗相对敌的是犬儒主义,而不是英雄主义。
5.①英雄主义与平民主义是相容的。二者都表现对英雄的敬慕与惊奇,彰显人性的尊严和性格的崇高。
②英雄主义与犬儒主义是相悖的。前者是对伟大人物的爱慕与虔敬,彰显人性的尊严;后者感受不到人性
的尊严,缺乏对人类深广的同情,消解一切崇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6. A
7. A
8.①面对玛丝洛娃的拒绝与斥责,聂赫留朵夫内心充满了愧疚、恐惧。②因对下步做法难以抉择,聂赫留
朵夫心里非常矛盾、纠结。③在对往事的回忆中,聂赫留朵夫感到愉快。④回到现实中,聂赫留朵夫又感
到非常痛苦、困难。⑤薇拉的出现,使聂赫留朵夫又有了救助玛丝洛娃的希望。
9.①这样写能使薇拉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与下文写她成为革命者相呼应。②这样写突出了聂赫留
朵夫青年时代的单纯、善良,丰富了人物的思想性格。③这样详细描写过去美好的经历,能更加突出聂赫
留朵夫现在的痛苦和困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2分)
10. BDF
11. D
12. C
13. (1)不能敬重自身,就是伤害自己的父母;伤害自己的父母,就是伤害自己的根本,伤害自己的根本,
那么家族的枝叶就跟着死亡了。
(2)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
劫夺财物的人又没有了。
14. (1)儒家的爱有等级差别;墨家的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
(2)①君王应以“爱”和“敬”为核心去治理天下;
②爱以礼为重,礼以敬为重;
③君王应敬自己,敬妻子,进而将爱推及百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5. C
16.①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而功业不如他人的感慨。
②李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怀才不遇的郁愤。
③苏词表达了作者历经岁月沧桑、遭遇仕途坎坷的孤独悲凉。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少妇城南欲断肠 ④. 征人蓟北空回首
⑤. 白云一片去悠悠 ⑥. 青枫浦上不胜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浮云一
别后,流水十年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小题,6分)
18. A.充耳不闻(置之不理/置若罔闻)
B.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统而言之)
19. 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其原因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寻找,而应当在这种自
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寻找其原因,
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小题,12分)
20. 甲:有一方池塘
乙:“止”以独善其身
21.“彰显与隐逸”“介入与自守”“担负与放下”,这些困扰中国士子的古老
疑难,需要每一代知识者做出选择。(或:“彰显与隐逸”“介入与自守”“担负与放下”,这些中国士子
感到困惑的古老疑难,需要每一代知识者做出选择。)
22. 示例一:我认为非常好。
①“蜻蜓”一词看似多余,实则让画面呈现出动态,增加了生机和活力。
②“蜻蜓”能引发人们对池塘里荷花盛开、蜻蜓嬉戏景象的联想,富有文学情趣。
示例二:我认为不恰当。
①“生发”的意思是滋生发展,所以从语法的角度看,“蜻蜓”和其不搭配。
②从写作对象看,此段主要写的是荷塘中的荷叶、花朵、莲蓬,蜻蜓和它们不属同类事物,不宜并列出现。
四、写作(60分)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