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期末考试卷
高一语文
考试模块:必修上册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宇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选择題每小避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題区战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地
材料一:
人文,指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形成的让人类行为能够不依靠武力而得到节制,并因此把人类从
粼
禽兽群体中区别出来的行为规范。《文心雕龙》中有“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申明了在人类社会
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承担的责任。“诗”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具有重要的救化功
长
能。《毛诗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管子·内业》也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在中国文化史上,以《诗经》为基础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
与“诗”的辉煌并行不悖的是,“文”作为“道”之载体的意义与价值得到明豌肯定。东汉初年,王充明
K
确肯定了“文人之笔,劝善惩恶”的作用。可以说,以王充为代表的东汉人对“文”的重视,为曹玉《典论·
论文》捉出“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莫定了基础。之后,经历魏晋六朝的曲折变迁,韩愈再
粥
次以君子“思修其辞以明其道”为宣言,强羽了“文”之于“道”的意义。至周敦颐欧《通书》,于《文辞》篇明
确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至此,“文以载道”的传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都得以正式确立。
南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经学的批判动摇了“文以载道”的传统。当人们确认审美才是文学最
崇高也最具本体意义的价值时,从劝善惩恶、教化人心等角度认识和强调文学的意义,轻则被斥为“庸俗
的文学社会学”,重则被认为“根本不懂文学”。在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回顾和反思历史,可以理出种种改
变之所以发生的缘由。在一百多年前救亡图存的历史关头,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落后的思想文化带来
的问题,由此发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让文学彻底从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却也
随着欧化的“文学”概念的传入而引发了审美化、娱情化的转向。这一转向把文学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
盛事”的崇高宝座拉入凡尘,成为“个性”十足的“人类心灵的产物”,具有了“诉于感情的瞬间性的永久性
与普遍性”。
此后,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大潮中,审美与娱情再次被认为是文学的重要特征。中国
哲学追求体用合一,“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的意义与价值。就文学而言,“载道”与“教化”的功能
一旦被消解,文学也就失去了雏系社会秩序与道德的精神力量。值此之时,无论如何强调文学修辞的技
巧性与语言艺术的审美性,都无法提升文学之于人类存在的意义。
如今,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上,思想观念上的变苹往往比具体的实践行为更加具有扭动乾坤的力
量。一百多年前断青年们的振臂高呼,就把占据中国文坛主流上千年的文选派,桐城派扫入了历史的故
纸堆,新文学与白话文由此迅速占据文坛,翻开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断篇章。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面对文
学创作与研究共同面临的困境,反思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问题,我们应该重
新认识和评价文学的意义与价值,重新定位文学的社会功能。
(摘编自马银琴《构建新时代“文以载道”的文教传统》)
材料二:
以“仁义之道”为旨向,以“能文”为方式,这构成了韩愈“文以载道”说的两大核心要义。正基于此,他
【期末考试卷·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共6页)R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