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第1学期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释题(26分)
1,郝同学用推断法阅读古代诗文,以下她对词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根据语境推断,“东”在“东望武昌”与“顺流而东也”中意义和用法相同。
B.根据字形结构推断,“金就砺”与“砌石为磴”中“砺”“磴”均与石相关
C.利用成语推断,“势拔五岳掩赤城”与“出类拔萃”中的“拔”字意思相同。
D.利用汉语组词法推断字义,“纵一苇之所如”中的“纵”意为“放纵,放任”。
2.文言与现代汉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尽可简单机械地望文生义。以下对《钴姆潭西
小丘记》和《后赤壁赋》两文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入(2分)
A.《钴鋼潭西小丘记》中“丘之小不能一亩”的“不能”意为“不足,不够”。
B.《钴姆潭西小丘记》中“贾四百,连岁不能售”中的“贾”意为“售卖”。
C.《后赤壁赋》中“今者薄暮”的“薄”意为“迫近”,不同于现代常用义。
D.《后赤壁赋》中“归而谋请妇”的“诸”兼代词“之”和介词“于”的意义。
3.郝同学在笔记中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赤壁赋》属于“文赋”,采用主客对答的结构形式,结合了赋体与散文的特征。
C.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殊的名称,如“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D.“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均指天上的是宿。
4.四时变化,景象各异,人们观物赏景常常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2分)
A.望着月夜下的荷塘,朱自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风流,可楷当下己无福消受。眼前莲花
“过人头”,不见流水,于是惦起江南。
B.明月升起,水天相接,小舟任意飘荡,越过茫茫江面,苏子完全摆脱了俗世烦恼,飘飘
欲仙,直至被客人的洞箫声拉回到现实。
C.槐蕊、秋蝉、秋雨、秋果等平凡细小的事物,总是带给郁达夫别样的审美体验。他从中
品尝出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况味。
D.十二月的丁未日,姚鼐与朋友沿着一条不同于古时的登山道路,艰难登上泰山,转日便
欣赏到除夕日当天云海日出的特别景象。
5.郝同学在做阅读笔记时,对作品中精彩文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杨国光”。
一一“捧”和“挂”两个动词刻画出画家对作品的珍爱和对祖国文化由衷的骄傲。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
造的。一一北国秋味更浓,浅尝即可品其滋味,而名花美酒,饱看痛饮方才尽兴。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一一拟人与比喻湘结合,形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适用班级:1-24班]第1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