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极地地区(课件24张 教案导学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人教版地理

文档属性

名称 11.0 极地地区(课件24张 教案导学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人教版地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19 15:50: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基本信息: 单元名称:第十一章《极地地区》 科目名称:____________初中地理 ____________ 课程类型:_______新授课_____ 开发教师:_________ ____________ 课时:________1课时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对象:_________七年级__________ 人数(班额):______ ______
课程标准: ●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主要介绍地球上最神秘的两极地区。教材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平利用等方面入手,系统介绍了冰雪覆盖下的两极地区,实则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科考资源,以唤起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向往,尤其是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好教材。教材还配有精美的地图、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并附有大量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本章教材内容比较简明,课时也较少,全章没有分章节,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分别是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保护极地环境,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一个递进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认识极地地区,首先极地地区气候寒冷,终年冰封,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人类的到来,必然会打破那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引发出对保护极地环境的思考,实现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利用。 学情分析: 本章是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 学生已经学会了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掌握了运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形成了依据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收集地理资料,查找地理信息的技能和习惯,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纬度位置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是对学习有利的一面。两极地区气候独特,自然环境独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要结合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降低难度。 资源分析: 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
单元目标: 1.运用图文材料,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资源。 2.结合相关资料,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运用资料和实例,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目标】
1.结合极地地图,指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2.运用图文资料,学会在两极地图上判断方向,比较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3.根据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时间,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的名称及位置。
4.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导航】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概况
【自主学习】冰雪覆盖的地区
1.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 及其周边的海域。
2.南极大陆是南极地区的主体,有“ 高原”“白色荒漠”“风库”之称。
3.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漂浮的 是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4.北极地区主要位于 以北,包括 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5.北极地区的主体是 ,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
6.独特的生物:南极地区是 ,北极地区是 。
【合作探究一】比较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南极、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可以从纬度位置和范围、海陆分布、气候特征等方面。对南极、北极地区进行比较,加深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殊性的认识。
读“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阅读“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说出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名称、环绕北冰洋的各大洲名称。
2.对比南极、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完成下表。
参考答案: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对比:
比较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和范围
气候特征
代表动物
学习活动二:了解极地地区的科考
【自主学习】科学考察的宝地
1.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的“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 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2.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 。
3.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至今已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4.北极地区 、 储量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
5.随着 ,北极地区渔业、油气开采规模逐渐扩大, 、 等悄然兴起。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也越来越频繁。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
【合作探究二】了解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极地独立开展科学考察工作、建立科学考察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通过了解我国的科学考察站,可以认识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
读“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阅读“南极地区”图,找出我国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说说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建站时间都选择在1—2月的原因。
2.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我国科学家,对南极科学考察的科学价值有以下形象的比喻。阅读之后,分小组讨论南极科学考察的价值。
地球这个大系统内的一切要素变化的迹象,如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厄尔尼诺现象、人类活动甚至太阳活动等,都可以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记录”在南极冰盖的积雪和冰川里。这样,我们从南极的冰盖上取雪样或钻冰芯,就如同医生从人的耳朵上取一滴血一样。医生化验血样判断人是否健康,我们就化验雪样判断地球的健康状况,而深层的冰芯则会告诉我们地球的历史状况。
3.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我国的黄河站。收集有关资料,简要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价值。
学习活动三:了解极地的环境保护
【自主学习】保护极地环境
1.问题:
① 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
②过度捕杀鲸、海豹等极地野生动物,造成 减少。
③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石油泄漏,导致北极地区的 污染。
④开展极地旅游,给环境带来 影响。
2.保护:国际社会制定了《 》《 》等条例,保护人类共有的极地。
【合作探究三】认识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科学家一直警告,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趋势比中纬度地区更明显。随着海冰越来越快地消融,北极熊的家园遭到破坏。北极熊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图为因食物短缺而捡食垃圾的北极熊。
为保护北极熊的家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
【学后反思】
【达标训练】
(2024·山东德州期末)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主体延用了底层架空的建筑方式,内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系统。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秦岭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东半球 B.濒临太平洋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可利用太阳能、风能提供能源
2.两极地区( )
A.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 B.黄河站位于北极点的西南方
C.沿A岛向东依次是北美洲、亚洲、欧洲 D.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是秦岭站
(2024·山东烟台期末)北极点附近常年覆盖着坚厚冰层,考察船无法直接到达北极点,因此需要换乘直升机才能抵达。下图为我国赴北极点考察的航线(去程)图。完成3~4题。
3.北极点附近常年覆盖坚厚冰层的原因是( )
A.海拔高、缺氧 B.纬度高、严寒
C.淡水资源丰富 D.年降雨量丰富
4.下列有关我国积极参与北极科考主要目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了解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的影响
②研究企鹅、海豹的生活习性
③获得参与北极地区事务的权利
④创建科研平台,解开众多科学谜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4·山东威海期末)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考察船于2023年11月1日从上海出发,沿既定航线到达南极地区,2024年2月7日成功建立了秦岭站,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雪龙2号”南极科学考察船既定航线共计经过了 和南极洲三个大洲,途中考察队员感受到气温变化的趋势是 。
(2)秦岭站是我国南极地区第 个科考站,秦岭站选择在2月开站主要是因为 ,秦岭站主楼建筑采用架空离地的设计,主要原因是 ,秦岭站拥有海洋实验室,它观测与研究的大洋是 。
(3)“绿色考察”理念贯穿于秦岭站的设计和施工全过程,其中,新能源的使用占比超过了60%,在南极地区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新能源主要是 。秦岭站内部建有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其目的是 。
(4)南极科考需要克服的异常恶劣环境是 ,简要说明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
【参考答案】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
【自主学习】
1.南极圈 南极洲 2.冰雪3.冰山4.北极圈 北冰洋5.北冰洋6.企鹅 北极熊
【合作探究一】
1.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环绕北冰洋的各大洲分别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
比较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和范围 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沿岸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气候特征 “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 与南极地区相比,气温较高,但也是终年冰封。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大得多,风速较小
代表动物 企鹅 北极熊
学习活动二:
【自主学习】
1.大仓库 固体淡水 2.天然实验室3.秦岭站4.石油 天然气5.全球变暖 航运 旅游业 黄河站
【合作探究】
1.1-2月建站的原因是2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且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长,便于建站。
2.南极地区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原始的自然环境等特殊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3.北极的科考价值在于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支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北极对全球气候环境影响很大,也是一个难得的科学研究宝地。
学习活动三:
【自主学习】
1.①全球变暖②生物多样性③环境④不利2.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合作探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加快,海豹和北极熊失去了生存家园;为了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我们可以多步行、骑公共自行车和选择公交出行,使用节能环保的产品等。
【达标训练】
1.A 2.A 第1题,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W和160°E,秦岭站的经度为164°E,大于160°E,位于西半球;秦岭站濒临太平洋;秦岭站位于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秦岭站位于南极圈以内,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可利用太阳能、风能提供能源。第2题,南极地区主要是陆地,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容小;南极地区的地势比北极地区高,南极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对阳光反射强,吸收的热量少,所以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
3.B 4.C 第3题,由于北极地区地处极地,纬度高,气温低,气候严寒,大部分的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第4题,我国积极参与北极科考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的影响,创建科研平台,解开众多科学谜团和获得参与北极地区事务的权利,①③④正确,企鹅是南极的代表动物,②错误。
5.(1)亚洲、大洋洲 升高后再降低
(2)5 2月是南极的暖季,气温较高,出现极昼现象 通风,防止积雪 太平洋
(3)风能 为了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促进垃圾的回收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不仅有助于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还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4)酷寒、干燥、烈风 南极地区有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拥有丰富的矿产、大量的淡水、丰富的海洋生物;南极科考的成功和深入,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解析】(1)读图可知,“雪龙2号”南极科学考察船既定航线共计经过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三个大洲。读图可知,“雪龙2号”南极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渡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太平洋,到达南极洲。上海的气温相对较低,在南进的过程中气温逐渐升高,在热带地区一直是高温,在南温带向南行进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到了南极洲气温最低。(2)秦岭站是我国南极地区第5个科考站,秦岭站选择在2月开站主要是因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此时气温相对较高,且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长,方便施工和进行科考。 南极地区受极地东风影响大,多大风和暴雪天气,南极泰山站建筑采用圆环形外表、架空离地设计主要考虑到防大风和防暴雪堆积掩埋。 读图可知,秦岭站濒临太平洋,所以秦岭站观测与研究的大洋是太平洋。(3)根据所学可知,南极地区降水稀少,大风天气较多,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所以在南极地区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和风能。 南极气候酷寒,生态极其脆弱,为了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促进垃圾的回收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不仅有助于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还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4)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有“寒极”“风库”“白色的荒漠”之称,南极科考需要克服的异常恶劣环境是酷寒、干燥、烈风。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有南极地区有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拥有丰富的矿产、大量的淡水、丰富的海洋生物;南极科考的成功和深入,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单元名称: 第十一章《极地地区》     科目名称: 初中地理  课程类型: 新授课     开发教师:    课时: 1课时    日期:    对象: 七年级     人数(班额):   
  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本章是初中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主要介绍地球上最神秘的两极地区。教材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平利用等方面入手,系统介绍了冰雪覆盖下的两极地区,实则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科考资源,以唤起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向往,尤其是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好教材。教材还配有精美的地图、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并附有大量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本章教材内容比较简明,课时也较少,全章没有分章节,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分别是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保护极地环境,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一个递进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认识极地地区。首先极地地区气候寒冷,终年冰封,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人类的到来,必然会打破那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 科学家们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 引发出对保护极地环境的思考,实现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利用。 本章是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学生已经学会了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掌握了运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形成了依据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收集地理资料、查找地理信息的技能和习惯,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纬度位置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是对学习有利的一面。两极地区气候独特,自然环境独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要结合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降低难度。
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
1.运用图文材料,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资源。 2.结合相关资料,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3.运用资料和实例,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结合极地地图,指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2.运用图文资料,学会在两极地图上判断方向,比较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3.根据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时间,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的名称及位置。
4.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播放视频《极地地区》的片段剪辑,刚才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 我们把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统称为极地地区,近年来,为了加强对极地地区的认知,各国组织了多次科学考察,今天我们就继承前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探险精神,一起随着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学习活动一: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概况
[自主学习]冰雪覆盖的地区
1.南极地区主要位于 南极圈 以南,包括 南极洲 及其周边的海域。
2.南极大陆是南极地区的主体,有“ 冰雪 高原”“白色荒漠”“风库”之称。
3.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漂浮的 冰山 是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4.北极地区主要位于 北极圈 以北,包括 北冰洋 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5.北极地区的主体是 北冰洋 ,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
6.独特的生物:南极地区是 企鹅 ,北极地区是 北极熊 。
[合作探究]比较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南极、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可以从纬度位置和范围、海陆分布、气候特征等方面。对南极、北极地区进行比较,加深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殊性的认识。
  多媒体投放“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阅读“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说出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名称、环绕北冰洋的各大洲名称。
参考答案: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环绕北冰洋的各大洲分别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对比南极、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完成下表。
参考答案: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对比:
比较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和范围 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及其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气候特征 “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 与南极地区相比,气温较高,但也是终年冰封。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大得多,风速较小
代表动物 企鹅 北极熊
学习活动二:了解极地地区的科考
[自主学习]科学考察的宝地
1.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的“ 大仓库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 固体淡水 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2.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 天然实验室 。
3.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至今已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秦岭站 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4.北极地区 石油 、 天然气 储量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
5.随着 全球变暖 ,北极地区渔业、油气开采规模逐渐扩大, 航运 、 旅游业 等悄然兴起。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也越来越频繁。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黄河站 。
[合作探究]了解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极地独立开展科学考察工作、建立科学考察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通过了解我国的科学考察站,可以认识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
  多媒体投放“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阅读“南极地区”图,找出我国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说说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建站都选择在1—2月的原因。
参考答案:1—2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且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长,便于建站。
2.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我国科学家,对南极科学考察的科学价值有以下形象的比喻。阅读之后,分小组讨论南极科学考察的价值。
  地球这个大系统内的一切要素变化的迹象,如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厄尔尼诺现象、人类活动甚至太阳活动等,都可以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记录”在南极冰盖的积雪和冰川里。这样,我们从南极的冰盖上取雪样或钻冰芯,就如同医生从人的耳朵上取一滴血一样。医生化验血样判断人是否健康,我们就化验雪样判断地球的健康状况,而深层的冰芯则会告诉我们地球的历史状况。
参考答案:南极地区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以及原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3.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我国的黄河站。收集有关资料,简要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价值。
参考答案:北极的科考价值在于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支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北极对全球气候环境影响很大,也是一个难得的科学研究宝地。
学习活动三:了解极地的环境保护
[自主学习]保护极地环境
1.问题
(1) 全球变暖 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
(2)过度捕杀鲸、海豹等极地野生动物,造成 生物多样性 减少。
(3)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石油泄漏,导致北极地区的 环境 污染。
(4)开展极地旅游,给环境带来 不利 影响。
2.保护:国际社会制定了《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 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等条例,保护人类共有的极地。
[合作探究]认识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科学家一直警告,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趋势比中纬度地区更明显。随着海冰越来越快地消融,北极熊的家园遭到破坏,北极熊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如图为因食物短缺而捡食垃圾的北极熊(多媒体投放)。
  为保护北极熊的家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加快,海豹和北极熊失去了生存家园;为了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我们可以多步行、骑公共自行车和选择公交出行,使用节能环保的产品等。
  极地地区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对这节内容的安排,分为三部分:冰雪覆盖的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丰富的资源)——保护极地环境(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路进行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七年级地理下册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极地地图,指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地理实践力:运用图文资料,学会在两极地图上判断方向,比较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综合思维:根据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时间,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的名称及位置。
人地协调观: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南、北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1.极地地区的位置在哪儿?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南极地区:
主要位于______以南,包括_____及其_________;
南极圈
南极洲
周边的海域
印度洋
太平洋
大西洋
洋包陆
南、北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北极地区:
主要位于______以北,包括_______洋大部分及周边的____、____、____三洲部分地区。
北极圈
北冰
北美


北美洲
欧洲
亚洲
陆包洋
南、北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极地地区的方向
南极点的四周都是
北方
北极点的四周都是
南方
纬度位置最高,跨经度最广。
南、北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南极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层的平均厚度2000多米。
自然环境
北极
南极
55毫米
100~250毫米
南极地区年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
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被称为地球上的“世界风库”。
南极
北极
17~18米/秒
10/秒
自然环境
南极的主人 — 企鹅
丰富的生物资源
北极的主人 — 北极熊
丰富的生物资源
【合作探究一】比较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南极、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可以从纬度位置和范围、海陆分布、气候特征等方面。对南极、北极地区进行比较,加深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殊性的认识。
1.阅读“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说出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名称、环绕北冰洋的各大洲名称。
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环绕北冰洋的各大洲分别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合作探究一】比较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对比南极、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完成下表。
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01
02
03
课程引入
当堂练习
课程小结
布置作业
科学考察的宝地
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
随着这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
课程引入
当堂练习
课程小结
布置作业
北极地区
北极地区资源丰富
科学考察的宝地
课程引入
当堂练习
课程小结
布置作业
我国极地科考平台
长城站
1985.2.14
(在极圈之外)
泰山站
2014.2.8
中山站
1989.2.26
昆山站
2009.2.2
(纬度最高)
秦岭站
2024.2.7
黄河站
2004.7.28
(北极唯一)
人类极地探险的历程
科学考察的宝地
黄河站
黄河站
长城站
昆仑站
中山站
科学考察的宝地
找出我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
想想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
南半球2月份为夏季,此时南极地区多为极昼,气温稍高,有利于建设科学考察站。
科学考察的宝地
【合作探究二】了解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
1.阅读“南极地区”图,找出我国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奏岭站。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1—2月
2.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我国科学家,对南极科学考察的科学价值有以下形象的比喻。阅读之后,分小组讨论南极科学考察的价值。
地球这个大系统内的一切要素变化的迹象、如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厄尔尼诺现象、人类活动甚至太阳活动等,都可以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记录”在南极冰盖的积雪和冰川里。这样,我们从南极的冰盖上取雪样或钻冰芯,就如同医生从人的耳朵上取一滴血一样。医生化验血样判断人是否健康,我们就化验雪样判断地球的健康状况,而深层的冰芯则会告诉我们地球的历史状况。
3.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我国的黄河站。收集有关资料,简要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价值。
1.问题:
①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
②过度捕杀鲸、海豹等极地野生动物,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石油泄漏,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
④开展极地旅游,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臭氧层空洞
极地环境的破坏
石油泄漏
——紫外线增强
——水污染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保护:国际社会制定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条例,保护人类共有的极地。
【合作探究三】认识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科学家一直警告,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趋势比中纬度地区更明显。随着海冰越来越快地消融,北极熊的家园遭到破坏。北极熊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图为因食物短缺而捡食垃圾的北极熊。
为保护北极熊的家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加快,海豹和北极熊失去了生存家园;为了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我们可以多步行、骑公共自行车和选择公交出行,使用节能环保的产品等。(共19张PPT)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单元导学
[单元问题导学]
导问:
1.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洲是哪个大洲 你能准确地说出该大洲的位置和范围吗
2.上面两幅图片上分别是什么动物 它们
生活的环境各自有什么独有的特征
3.你能说出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考站名称吗 在极地建设科考站的意义是什么
4.假设你要进行一次极地科考探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单元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极地的地理位置。(区域认知)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比较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并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自主·预习案
进阶·训练案
自主·预习案
知识点一 冰雪覆盖的地区
南极地区图  北极地区图
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范围    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洋的大部分及其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纬度 位置 主要位于   以南,高纬度地区,南寒带 主要位于   以北,高纬度地区,北寒带
海陆 位置 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包围 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包围
气候特征或景观 “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 没有南极地区寒冷,比南极地区降水多,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大
典型动物    
南极
北冰
南极圈
北极圈
企鹅
北极熊
知识点二 科学考察的宝地
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自然 资源 矿产资源、   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科考的 价值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我国科 考站 长城站、中山站、   站、泰山站、秦岭站 黄河站
固体淡水
昆仑
知识点三 保护极地环境
1.极地地区主要环境问题
(1)   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
(2)过度捕杀鲸、海豹等极地野生动物,造成   多样性减少。
(3)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石油泄漏,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
污染。
(4)开展极地旅游,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2.保护措施:国际社会制定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条例。
全球变暖
生物
进阶·训练案
  2023年,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开启了5个多月的科考历程,并在此次科考期间,建成了中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秦岭站。据此回答1~2题:
1.推测此次考察队到南极考察的出发时间最可能是( )
A.3月 B.5月 C.7月 D.11月
2.考察队往返南极途中的补给站可能位于( )
A.美国 B.俄罗斯
C.澳大利亚 D.英国
D
C
  世界最大冰山(代号“A23a”),在南极洲威德尔海底“搁浅”约30年后,正加速融化并漂离南极海域。读图,回答3~5题:
3.“A23a”冰山所在的南极地区( )
A.有“冰雪高原”之称 B.降水多而寒冷
C.矿产资源匮乏 D.每年7—9月是暖季
4.从全球背景看,“A23a”冰山加速漂离南极海域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科学考察增多
C.南极风力强劲 D.南极海域扩大
5.试推测不能减缓“A23a”冰山漂移速度的措施是( )
A.绿色低碳出行 B.发展极地旅游
C.开发清洁能源 D.植树种草
A
A
B
  (2024临沂二模)根据某杂志指出,北极在15年之内夏季可能基本上没有冰的覆盖了,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北极如果出现无冰的时段,将会“撬动”全球的气候格局。据此回答6~7题:
6.北极出现“无冰时段”的原因是( )
A.夏季高温是北极地区气候的显著特点
B.人类大规模开发北极地区淡水资源
C.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冰雪融化
D.野生动物的破坏
C
7.北极出现“无冰时段”造成的影响有( )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②影响全球气候 ③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④可以扩大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A
  (2024德州二模)“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其外观颜色是鲜艳的绿色。“苹果屋”除了用来进行危险防御,还可存放长期冰站作业科考设备、工具等,作业人员也可就地短暂休息。如图为北极地区略图和苹果屋景观图。据此回答8~9题:
图1  图2
8.北极地区( )
A.无常住居民   B.比南极更寒冷
C.有“冰雪高原”之称   D.矿产资源丰富
9.“苹果屋”外观选用绿色主要是为了( )
A.与周围森林协调 B.在冰雪上容易识别
C.防御严寒与风雪 D.吸收热量更多
D
B
10.(2024福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海冰大面积融化,北极东北航线可保持季节性通航。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北极东北航线示意
2019—2021年穿过北极东
北航线船舶数量统计资料
(1)北极东北航线位于   洋,处于A   洲和欧洲的北部沿岸,正成为世界新航线。
(2)读图可知,与1月相比,7月穿过北极东北航线的船舶数量较   ,其自然原因是7月水温较   ,海冰较少,通航里程较   。
  某研究者认为,北极东北航线的新型运输模式可选择俄罗斯的普罗维杰尼亚和挪威的卑尔根分别作为东、西部支点港口,激发港口的运输能力。
北冰




普罗维杰尼亚港口与卑尔根港口信息对比
城市 自然条件 港口基础建设 海岸线总长度(米) 无冰期时间(天) 集疏运状况(交通运输等) 存储空间(平方米)
普罗维杰尼亚 约523 约240 机场 约33.9
卑尔根 约5 500 约365 铁路站 点、机场 约50 000.0
(3)与普罗维杰尼亚港相比,指出卑尔根港在自然条件、港口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优势。
参考答案:海岸线更长;无冰期时间更长(或全年无结冰期);有铁路站点、机场等,运输方式更多样;存储空间更大。
北极地区生活着众多动物,搜集有关北极地区的动植物、环境变化的资料以及因纽特人的信息,制作关于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卡片,分析因纽特人的捕猎行为,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