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概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生命观念)
2.通过分析红山动物园本土鱼的生活环境,阐明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发展分类与归纳、演绎与推理等的科学思维,并初步掌握分析图片的能力。(科学思维)
3.通过合作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的过程,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观点。感悟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 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教学难点】
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南京本土鱼展活动。 观看视频,识别不同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不同。 通过对比图片感知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问】影响本土鱼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点题】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环节二 新知探究: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展示】不同生物中的含水量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思考根据图片分析总结的能力。
【结论】水是所有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讲解】生物体内重要的生命活动也都离不开水的参与。 如营养物质的运输、代谢废物的排出等。
【展示】桃花照片。
【结论】生物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照片。
【讲解】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
【总结】绿色植物需要阳光。
【讲解】动植物生活离不开空气,大部分微生物的生存也离不开空气。
【提问】影响本土鱼生存的因素除环境因素外还有什么呢?
【讲解】还有生物因素影响本土鱼生存。 生物因素是指同一环境中能够影响某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其他生物,如同类鱼、本土鱼的天敌及鱼取食的水草。
【总结】水、空气、温度等构成了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环节三 新知探究: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讲解】影响本土鱼生存的除环境因素外还有生物因素。 学生思考,说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复习科学探究的过程,注意实验原则。 学生开展实验并回答相应问题。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验探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展示】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
【讲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展示】实验器材、方案和注意事项。
【讲解】具体步骤: 1.分小组,在课前捕捉20只鼠妇,留心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 2.讨论鼠妇生活环境的特征,尝试提出“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是什么”的问题。 3.根据问题,作出“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可能是水”的假设。 4.以水为单一变量,进行以下操作。 5.从同一环境中取等量的两份土壤,一份提前晒干或烘干,另一份均匀喷洒清水。取一个解剖盘,以其正中 为分界线,将两份土壤分别平铺在左、右两侧。 6.将从同一环境中采集到的20只鼠妇放在解剖盘中央,并及时加盖不透光的盖板。 7.静置3 min 后打开盖板,分别记鼠妇录解剖盘左右两侧土壤上的鼠妇数量。重新盖上盖板,之后每隔2 min 记录一次,共记录5次,将数据填入表7-1中。
【注意】1.实验过程中请保持安静! 2.实验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思考】1.为什么要将一份土壤晒干或烘干, 而另一份土壤均匀喷洒清水呢 2.为什么要加盖不透光的盖板
【讲解】1.设计对照实验,控制水分为单一变量。 2.鼠妇喜欢阴暗得环境,控制单一变量外其它因素相同且适宜。
【总结】水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讲解】一般来说,湿润地区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比干旱地区的多。
【思考】苹果、梨、桃不适合在热带地区栽培。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人去高原时往往会出现头疼、胸闷等反应。 上述现象中,哪些非生物因素发挥了主要作用 学生思考后答题,活学活用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温度和空气发挥了主要作用。
【展示】仙人掌和蚯蚓图片。
【提问】1.仙人掌如何适应干旱的环境? 2.蚯蚓如何在土壤中爬行? 学生思考、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问】仙人掌和蚯蚓又是如何影响环境? 学生看图,思考。
【讲解】仙人掌可以防风固沙,改善沙漠环境,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因此蚯蚓被称为“活犁耙”和“天然肥料加工厂” 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和交流。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问】水生植物如何适应和影响水环境?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展示】莲的气道、叶和种子,以及香蒲图片。
【讲解】挺水植物能减小风浪扰动,对水中的氮、磷污染有净化作用。
【总结】水生植物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
【讲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封山禁牧、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改善空气质量,维持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 学生说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感悟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
环节四 课堂小结 【总结】请同学们一起来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第一课时。 学生回忆复述总结。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五 随堂练习 【讲解】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新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第1课时) 1.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图片导入,以南京玄武湖为切入口,分析了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开展探究实验,结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说明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突破了本课时的重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讨论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生感悟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