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 生态系统的组成(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苏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7.1 生态系统的组成(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苏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20 06:4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举例、分析,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生命观念)
2.通过调查、归纳等方法,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间的关系,理解生态系统是构成的统一整体。(探究实践、科学思维)
3.通过合作交流,认同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会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培养保护生态系统的责任。(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观察图片。 观看图片,以本玄武湖生态系统为例,认识生态系统的成分。 通过图片感知生态系统有大有小。
【提问】猜猜:这是南京哪个景区?
【点题】玄武湖,玄武湖里都有些什么呢?
环节二 新知探究: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提问】玄武湖里有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总结的能力。
【讲解】有鱼、虾、荷花、蟹、藻类、细菌、真菌等。
【提问】它们都是有生命的,都属于?
【讲解】都是生物,构成了玄武湖的生物成分。
【提问】除生物成分外还有些什么呢?
【展示】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
【讲解】以玄武湖生态系统为例,讲解其中的成分并分类。
【提问】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有哪些?又有什么作用呢?
【讲解】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有阳光、土壤、水、空气等,是生物活动的场所,提供物质和能量。
【提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又有哪些?又有什么作用呢?
【总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动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获得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到环境中,供植物循环利用。
【思考】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学生思考举例回答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总结的能力。
【讲解】猪笼草叶的构造较为复杂,卷须的尾部扩大并且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 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靠吸收寄主的养分生活,是消费者。
【思考】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吗?
【讲解】比如蚯蚓、屎壳郎都为分解者。
【思考】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吗?
【讲解】硝化细菌能够直接利用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从中获取能量供自身生长发育,属于生产者。 蓝细菌虽然没有叶绿体,但它存在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讲解】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不是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学生思考,说出一些例子。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绘制示意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分析】以湖泊生态系统为例,找出其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分析其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 学生通过调查,在分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营养关系后,绘制营养关系示意图,构建生态系统概念。
【调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 1.分小组在校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一个生态系统,找出其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 小组同学通过调查,在分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营养关系后,尝试绘制了示意图。 各小组相互交流,反思营养关系示意图是否完善。
【讲解】营养关系示意图中缺少非生物成分。
【提问】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之间是怎样密切的关系?
【讲解】生态系统中,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还是它们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都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环节三 课堂小结 【总结】请同学们一起来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第2课时)。 学生回忆复述总结。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四 随堂练习 【讲解】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新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第2课时)
教学反思
本节以南京玄武湖导入,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总结不同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开展探究实验,分析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营养关系,概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突破了本课时的重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