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9 11:0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4课。与前面两课所述唐朝的繁荣开放不同,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的衰亡,共分成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个子目。唐玄宗统治后期日益骄奢、奢华无度、任用奸相、不理朝政,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由盛转衰,政治腐败、战争频仍、赋役严重、矛盾激化,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唐朝的灭亡,此后便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通过先前两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隋唐的朝代更迭,初步认识了唐朝的繁荣与开放特征,但不甚了解唐玄宗在位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政措施与开元盛世,也较为缺乏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维度考虑经济繁荣表现的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出示史料、图片、地图等各种材料,引导学生梳理史实,更好认识开元盛世与长安城的重要地位,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过程、原因、影响;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灭亡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阅读相关诗文史料,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识读地图,培养学生从历史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等史实。
五、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得出启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五代十国的政权分立。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启示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两首诗词:杜甫《忆昔》《春望》)请同学们快速赏析诗词,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内容?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同一个诗人经历了一个王朝的繁荣和衰落?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第4课,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回答】唐朝的繁荣和衰亡 赏析诗词,发现不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壹·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
1.唐玄宗其人 【提问】出示相关史事和《长恨歌》(节选)材料,“汉皇”和“杨家有女”分别指的是谁呢? 继续出示两则文字材料,请学生根据课文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背景。 出示文字材料和天宝十节度使图,简要讲授节度使制度,引导学生概括“安史之乱”出现的背景。 【回答】唐玄宗、杨贵妃。【回答】①政治腐败: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②连年战争使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 【回答】③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通过诗词赏析、材料分析、观察地图的方式,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背景。
2.含义 【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时间、人物、事件等角度归纳“安史之乱”的含义。 【引导】出示史料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安禄山、史思明。 【回答】“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阅读文字材料,知道安禄山和史思明。 明确“安史之乱”的含义。知道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身份信息。
3.过程 【引导】出示安史之乱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依次回答安史之乱爆发的过程。 【回答】755年爆发→攻占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756年安禄山称帝,建立燕政权→756年,唐玄宗与陈玄礼率一部份禁军南逃入川,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兵变)→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唐肃宗→唐肃宗继位后,重用郭子仪等将领,在回纥军队援助下反击叛军,763年平叛成功。 观察地图,合作探究安史之乱爆发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影响 【引导】出示唐朝兴衰图、全国人口统计表和史料,请学生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讲授】出示唐代藩镇的分布图和 【回答】①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②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有助于提高学生材料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文字材料。安史之乱后,为了安抚安史降将,唐政府在安史旧地依然设置节度使,在内地也相继设置节度使。想一想,这会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提问法,知道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形成。
贰·满城皆带黄金甲——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 【提问】出示黄巢像和人物简介材料。黄巢曾作这样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赏析诗句,这首诗表达了黄巢的什么情感呢? 【回答】这首诗表现了黄巢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通过图文简介和赏析诗词认识唐末农民起义的主要人物黄巢。
2.背景 出示两则文字材料、图片和表格,请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将表格填写完整。 【回答】中央政权:统治腐朽,宦官专权;地方形势:藩镇割据,互相兼并;百姓生活: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连年灾荒。 表格法,帮助学生捕捉信息,理解农民起义的背景。
3.经过 【引导】出示黄巢起义的历史地图,请学生合作探究,结合时间轴回答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回答】874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牺牲后,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转战南北,夺取广州,攻入长安。881年,建立大齐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884年,黄巢在狼虎谷牺牲。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观察地图,分析黄巢起义的过程。阅读教材,得出黄巢起义的结果。
4.唐朝灭亡 【讲授】利用时间轴出示朱温的传奇人生。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了解历史人物朱温的传奇人生以及唐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时间轴认识历史人物,知道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叁·城头变幻大王旗——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 出示五代十国前期和后期形势地图,讲授何为五代十国,引导学生齐读,帮助学生巧妙记忆。 【齐读】五代有更替,梁唐晋汉周,前边都有后。十国分南北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天下乱。 五代十国巧记忆。
2.特点 【提问】出示五代十国统治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找到共同点,进而尝试分析五代十国的特点 【回答】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提示法,帮助学生找到五代十国的特点。
南北方有何差异?五代十国政权分立有什么影响? 【回答】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南方:政权并存,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回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提问法,客观认识五代十国政权分立特征带来的影响。
3.周世宗改革 【提问】出示周世宗图片和表格。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具有宏大志向,即位后大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阅读课本,回答周世宗的改革措施都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次出示唐朝兴衰图,对比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统治形势,回答在唐朝兴亡的学习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请大家合作探究。 【回答】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军事方面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经济方面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 【回答】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回答】从国家角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个人角度,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知道周世宗改革相关内容,认识到改革的强大动力。 以史为鉴,从唐朝的兴衰史中得到历史借鉴。
(三) 课堂小结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为的理政措施,开辟“开元盛世”。然而唐玄宗后期日益骄奢、奢华无度、任用奸相、不理朝政,造成外重内轻的、藩镇割据的历史局面,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朱温代唐,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认真记录并做好笔记。 课堂小结,依旧将唐玄宗前期和后期局面作对比,深化学生对历史启示的认识。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