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7 溜 索
阿城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新课导入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在北京出生,籍贯为四川江津,作家、编剧。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其中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走近作者
本文选自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略有改动。云南怒江大峡谷, 被称为“东方大峡谷”。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 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 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 两岸居民过江, 从前主要靠“溜索”桥。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
故事背景
所谓笔记小说,其实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学界一般均依鲁迅的观点概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广义上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
代表作品有《搜神记》《世说新语》《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
笔记小说
文体常识
睹 dǔ 腮 sāi
呕 ǒu 跺 duò
迟疑 chí yí 盘桓 pán huán
探视 tàn shì 俯身 fǔ shēn
扭绞 niǔ jiǎo 顷刻 qǐng kè
字词积累
【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整体感知
开端(1-9):马帮抵达怒江边,准备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环境分析
小说开篇便写到怒江峡谷之险,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
①烘托。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面“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在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不时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了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也让读者如临其境。
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首领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驮队的首领
人物分析
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1.用词精妙传神
(1)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
用“磕”字,不用“打”“抽”等词,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语言品析
“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地垂下去”的,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2)写峡谷的陡峭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3)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
①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③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2.比喻新奇,构思巧妙
(1)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多么新颖别致的比喻啊!
(2)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
这里作者将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而且将“万丈下的怒江”喻为“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就是阿城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3.灵活运用衬托手法
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的表现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描写,衬托出怒江的险峻,溜索的刺激震撼。
通过“我”的反应和感受来衬托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
4.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
(1)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2)首领把裤腰带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对白简洁,汉子们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
每句对话,惜墨如金,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溜索
环境:险恶
牛:哀叫、恐惧
领队、汉子们:沉着、果断
板书设计
对比、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