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3.2 DNA的结构
基因的本质
教学目标
1.概述DNA结构的主要特点。
2.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过程的交流和讨论,认同交流合作、多学科交叉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新课导入
孟德尔:
发表遗传定律相关论文
萨顿假说:
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
摩尔根:
果蝇杂交实验:
基因在染色体上
“生命的基本特征就是能够储存和传递信息,亦即遗传密码能够代代相传。基因是活细胞的关键组成部分,要懂得什么是生命,就必须知道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格里菲思: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艾弗里: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952年
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实验
1866年
1903年
1910年
1928年
1944年
新课导入
1869年
米歇尔:
首先发现核酸
1901年
科塞尔:
核酸含有嘌呤
和嘧啶
莱文
P.A.Levene
1869-1940
1934年
1920年:
莱文发现两种不同的核酸,即:DNA和RNA。
1934年:
莱文发现核酸可被分解成含有一个嘌呤/嘧啶、一个核糖或脱氧核糖和一个磷酸的片段,这样的组合称为“核苷酸”。
莱文:
核酸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核苷酸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
DNA分子是由含4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的。
DNA分子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
脱氧核苷酸
…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A)
(B)
(C)
(D)
H Schmitzer, et al. The Physics Teacher, 2011,49:140-143.
DNA衍射图谱说明什么问题
从衍射图谱获取的信息:
(A)X 形说明DNA结构是螺旋形的;
(B)菱形说明DNA分子是长链;
(C)直线的间距是DNA分子重复单元(一个完整的螺旋)的间距;
(D)缺少了两条直线,是这是因为另一条螺旋的干扰。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A)
(B)
(C)
(D)
H Schmitzer, et al. The Physics Teacher, 2011,49:140-143.
推测:DNA 是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查哥夫对DNA碱基构成的研究
A:G T:C A:T G:C 嘌呤:嘧啶
牛 1.29 1.43 1.04 1.00 1.1
人 1.56 1.75 1.00 1.00 1.0
小麦 1.22 1.18 1.00 0.97 0.99
酵母 1.67 1.92 1.03 1.20 1.0
母鸡 1.45 1.29 1.06 0.91 0.99
沙雷氏菌 0.7 0.7 0.95 0.86 0.9
鲱鱼 1.43 1.43 1.02 1.02 1.02
不同生物DNA 4种碱基比例关系
如果是你,你认为这个DNA 的碱基组成有什么规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查哥夫对DNA碱基构成的研究
A:G T:C A:T G:C 嘌呤:嘧啶
牛 1.29 1.43 1.04 1.00 1.1
人 1.56 1.75 1.00 1.00 1.0
小麦 1.22 1.18 1.00 0.97 0.99
酵母 1.67 1.92 1.03 1.20 1.0
母鸡 1.45 1.29 1.06 0.91 0.99
沙雷氏菌 0.7 0.7 0.95 0.86 0.9
鲱鱼 1.43 1.43 1.02 1.02 1.02
不同生物DNA 4种碱基比例关系
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的物质的量大致相同;即A=T
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物质的量大致相同;即G=C
所以:不同生物DNA分子嘌呤与嘧啶的物质的量大致相同。即A+G=T+C
DNA 的碱基组成规律:
DNA的结构
在DNA分子中碱基如何配对?
腺嘌呤 A
鸟嘌呤 G
胞嘧啶 C
胸腺嘧啶 T
腺嘌呤 A
胸腺嘧啶 T
鸟
嘌
呤
G
胞
嘧
啶
C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沃森的笔记
指出存在三个氢键的可能性
引自《双螺旋》插图注释本
浙江人民出版社
沃森-克里克配对:
一个由两个氢键 维系的 腺嘌呤 (A) - 胸腺嘧啶 (T) 对的形状,与 一个至少由两个氢键 维系的 鸟嘌呤 (G) - 胞嘧啶 (C) 对 相同。看来,所有的氢键都是自发形成的,不需要人为干预,两个碱基对就会自然呈现出相同的形状。
——引自《双螺旋》插图注释本
浙江人民出版社
注:鲍林和科里确认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存在三个氢键
建构模型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用【模型】来模拟研究对象,被模拟的对象称为【原型】,模型的建构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对原型的比较来确证。
【原型】
【模型】
吻合
推出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两个脱氧核苷酸缩合反应过程
DNA的结构
脱氧核苷酸延伸成DNA分子
DNA的结构
5’
3’
5’
3’
双螺旋
DNA的结构
DNA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
脱氧核糖上与碱基相连的碳叫1’-C,与磷酸基团相连的碳叫5’-C 。DNA的一条单链具有两个末端,一端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这一端称为5’-端,另一端有一个羟基(-OH),称为3’-端。DNA的两条单链走向相反,从双链的一端起始,一条单链是从5’-端到3’-端,另一条单链则是从3’-端到5’-端。
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5’
3’
5’
3’
DNA的结构
1962年,威尔金斯、沃森和克里克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威尔金斯
克里克
沃森
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合影。
左一:威尔金斯;左三:克里克;右二:沃森
富兰克林于1958年因卵巢癌去世,
无缘诺贝尔奖。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算DNA的碱基比例:
在双链DNA中,嘌呤之和等于嘧啶之和,即A+G=T+C;
根据这一公式,可鉴定DNA是双链还是单链,在一个DNA分子中,如果(A+G)/(T+C)≠1,且 A≠T,G≠C,则该DNA为单链;如果(A+G)/(T+C)=1,且 A=T,G=C,则该DNA为双链;
根据不同的碱基比值关系进行计算。例如在一个DNA分子中,若甲链(A+G)/(T+C)=1/2,则在互补的乙链中,(A+G)/(T+C)=2(倒数关系);若甲链(A+T)/(G+C)=1/2,则在互补的乙链中,(A+T)/(G+C)=1/2(对等关系)。
DNA的结构碱基的数量关系
在真核生物中,双螺旋结构多是线性(或链状)的,并且细胞核中的 DNA与组蛋白等组成染色质;在原核生物中DNA常为环状,且不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质;少数病毒还具有单链 DNA。有报道称发现三链甚至四链 DNA。
DNA 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若一个DNA分子有 n个碱基对,则可能出现的排序为 4n种,从而能够携带大量的遗传信息,这体现出 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的多样性。而每个 DNA分子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又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NA 空间结构的多样性
巩固练习
1.DNA两条单链的碱基数量关系是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DNA两条单链不仅碱基数量相等,而且都有A、T、G、C四种碱基( )
(2)在DNA的双链结构中,碱基的比例总是(A+G)/(T+C)=1。 ( )
巩固练习
2.下面是DNA的结构模式图,请写出图中①~⑩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胞嘧啶(C)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胸腺嘧啶(T)
脱氧核糖
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碱基对
氢键
一条脱氧核苷酸
链的片段
巩固练习
3.在含有4种碱基的DNA 区段中,腺嘌呤有a个,占该区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 )
A.b≦0.5
B.b≧0.5
C.胞嘧啶为a(1/2b-1)个
D.胞嘧啶为b(1/2a-1)个
4.一条DNA单链的序列是5'-GATACC-3',那么它的互补链的序列是 ( )
A. 5'-CTATGG-3' B. 5'-GATACC-3'
C. 5'-GGTATC-3' D. 5'-CCATAG-3'
C
C
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