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微生物的结构与生殖(2)——病毒和单细胞动植物》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1.4 微生物的结构与生殖(2)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分类、繁殖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掌握单细胞生物的概念、分类,熟知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 2. 科学思维:在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和讨论过程中,提升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探究草履虫的结构与功能,体会单细胞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 探究实践: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深入了解病毒和单细胞生物的特征;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实践活动,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高探究能力。 4. 态度责任:激发对微生物世界的探索热情,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辩证看待微生物的观点,领悟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重要原理,增强对微观生物世界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繁殖及与人类的关系;单细胞生物的概念,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二)教学难点:理解病毒的寄生生活和繁殖过程;掌握草履虫各结构的功能及其协调统一性。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病毒引发疾病的新闻视频和甲流病毒的介绍视频,提问:“同学们,这些疾病都和病毒有关,那病毒究竟是什么样的生物呢?”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35分钟) 1.病毒 教师展示病毒形态的图片,提问:“大家观察到病毒有哪些形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病毒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教师继续提问:“那病毒的结构又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回答。 教师讲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教师提问:“病毒是如何生活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教师介绍病毒的分类,展示不同类型病毒的图片,提问:“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体不同,可分为哪几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讲述病毒的发现过程,展示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兴趣。 教师通过动画演示病毒的繁殖过程,提问:“病毒是怎样繁殖的?” 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提问:“病毒对人类只有危害吗?有没有有利的一面?”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2.单细胞生物 教师展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提问:“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教师介绍单细胞生物的分类,展示衣藻、小球藻、变形虫、草履虫等图片,让学生识别。 教师重点讲解草履虫,展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提问:“草履虫的身体有哪些结构?各有什么功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通过视频展示草履虫的运动和摄食过程,提问:“草履虫是如何运动和获取食物的?” 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草履虫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操作并记录观察结果。 教师提问:“在观察草履虫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遇到了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课堂小结 (5分钟)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病毒和单细胞生物的知识,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病毒的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教师继续提问:“单细胞生物有哪些代表?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教师总结:“病毒和单细胞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微生物的奥秘。”
板书设计 1.4 微生物的结构与生殖(2)——病毒和单细胞动植物 一、病毒 1. 形态:多样 2. 结构: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 3. 生活方式:寄生 4. 分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5. 繁殖:自我复制 6. 与人类的关系:有利有弊 二、单细胞生物 1. 概念:个体微小,所有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2. 分类:单细胞植物、单细胞动物 3. 草履虫 (1)结构:表膜、纤毛、口沟、食物泡等 (2)生活:运动、摄食、呼吸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动画演示、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在讲解病毒繁殖过程和草履虫结构功能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后续可增加更多实例和练习。在实践活动中,个别小组的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指导。同时,在时间把控上还可以更加精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