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构建原子模型(1)教学设计(表格式)--【新教材·新考法】2025浙教版科学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2.3构建原子模型(1)教学设计(表格式)--【新教材·新考法】2025浙教版科学七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2-19 22:5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构建原子模型(1)—— 原子的结构模型及其构成》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2.3 构建原子模型(1)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掌握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中各粒子的数量关系,认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科学史中汲取知识;对比不同原子的结构,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 探究实践: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运用图表获取信息,能根据规律绘制简单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4. 态度责任: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意义,培养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认识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依据,从微观角度理解原子的结构及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 分钟)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那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吗?科学家又是如何构建原子模型的呢? 学生 1:我觉得原子可能不是最小的,说不定还有更小的粒子。 教师:你的想法很有探索精神!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原子的世界,探索它的奥秘。 (二)新课内容(35 分钟) 1.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史(10 分钟) 教师: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最早,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这就是实心球模型。(展示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图片)大家想象一下,就好像原子是一个实心的小弹珠。后来,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且测得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电中性的,于是他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展示葡萄干面包模型图片)在这个模型里,原子就像一个面包,电子像镶嵌在面包里的葡萄干。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模型有什么不同? 学生 2:道尔顿的模型里原子不能再分,汤姆生的模型里原子包含了电子。 教师:非常好!之后卢瑟福进行了 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简单介绍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图片)绝大部分 α 粒子顺利通过,但有极少数 α 粒子飞行路线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个别被反弹回来。根据这个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大家思考一下,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学生 3:说明原子大部分是空的,中间有个很小但质量很大的原子核。 教师:你理解得很到位!这就是科学探索的魅力,不断有新的发现推动理论的发展。 2.原子的结构(13 分钟) 教师: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现在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原子核的体积仅为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而且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夸克构成的。(展示相关数据表格)观察这个表格,关于原子的构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 4: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学生 5:原子中,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有的原子没有中子。 教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比如氢原子,质子数是 1,核外电子数也是 1。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原子结构示意图。(展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成几个电子层排布?最外层有几个电子? 学生 6: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成 3 个电子层排布,最外层有 1 个电子。 教师:对!那氯原子呢?(展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 7:相同之处是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第一层和第二层电子数相同;不同之处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2 分钟) 教师: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结合示意图讲解规律)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离核较近的电子层,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依次类推。每一个电子层上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也不同,第一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超过 8 个,如果第一层为最外层时,则不超过 2 个电子。现在,大家来判断一下,如果一个原子有 13 个电子,它的电子层是怎么排布的? 学生 8:第一层排 2 个,第二层排 8 个,第三层排 3 个。 教师:非常正确!大家对这个规律掌握得很好。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学生 9:学习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还有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师:总结得很全面。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原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思考,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
板书设计 2.3 构建原子模型(1)—— 原子的结构模型及其构成 一、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史 1.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2. 汤姆生:葡萄干面包模型 3.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二、原子的结构 1. 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 2. 粒子数量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三、原子结构示意图 1. 各部分含义 2.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优先排布在能量低、离核近的电子层 (2)各层容纳电子数不同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模型图片、实验结果和数据表格,学生对原子结构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课堂互动效果良好。但在讲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依据时,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后续可以补充更多实验细节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现的逻辑。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复杂原子的电子排布分析存在问题,需要增加针对性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