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7.1.2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人教版 七年级 第七章 第一节
学习目标
01
02
03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
运用地图等资料,归纳描述大洲地形方法,理解某大洲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课堂导入
在电影《飞驰人生2》中,取景地——巴音布鲁克是闻名世界的天然赛道,该赛道紧靠悬崖,有无数弯道,跑这条赛道不仅是对车技的考验,也是对赛车手生命安全的考验。
巴音布鲁克在蒙古语里意为丰泉——“丰富的泉水”,是中国第二大草原。这里有雪山环抱下的世外桃源,有“九曲十八弯”的开都河,有优雅迷人的天鹅湖等。
思考:亚洲还有哪些高原、山地等风光?亚洲的地形地势特征是怎样的?
知识回顾·地形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是指地球表面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知识回顾·地势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趋势。
地势起伏较大
地形平坦
知识回顾·地形区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是指各种地形的具体名字,一般命名为xx+地形类型。
东北平原
知识回顾·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橙色或褐色代表山地或高原,海拔高
绿色或浅绿色代表平原或丘陵,海拔低
蓝色一般代表海洋或湖泊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
蒙古高原
伊朗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学生活动
读亚洲地形图:用红笔圈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蒙古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这些地势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1.亚洲的地形特征
亚洲中部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学生活动
读亚洲地形图:用黑笔圈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这些地势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1.亚洲的地形特征
亚洲四周
西西伯利亚平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恒河平原
印度河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亚洲地形类型构成
亚洲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
1.亚洲的地形特征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
蒙古高原
伊朗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西西伯利亚平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恒河平原
印度河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从地形区的分布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地势较高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大陆的中部;
地势较低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大陆的四周。
1.亚洲的地形特征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思考:利用哪种地图才能更直观的看到亚洲的地势变化?
地形剖面图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画出30°N和80°E,观察所经过的地形区有哪些?
学生活动
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伊朗高原
印度河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阿拉伯半岛
四川盆地
低
低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横断山脉
高
中部高,东西低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亚洲大陆沿东经80°经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中部高,南北低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低
高
低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中部高,东西低
中部高,南北低
中部高,四周低
亚洲的地势特征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总结:亚洲的地形特征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以高原、山地为主
中部多高原和山地,四周多平原
地势特征——
中部高,四周低
地势起伏很大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总结:描述某区域的地形特征
P7活动:运用地图,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活
动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等地形区,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
★
大平原
海岸山脉
拉布拉多高原
内华达山脉
落基山脉
阿巴拉契亚山脉
中部平原
海岸山脉
内华达山脉
落基山脉
大平原
中部平原
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
西部
中部
东部
P7活动:运用地图,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活
动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
大平原
海岸山脉
拉布拉多高原
内华达山脉
落基山脉
阿巴拉契亚山脉
密西西比河平原
高大的山地
西部
宽广的平原
中部
低矮的山地、高原
东部
P7活动:运用地图,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活
动
3.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
高
低
高
北美洲大陆沿40°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东西高,中部低
P7活动:运用地图,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活
动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以平原、山地为主
西部为高大的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山地、高原
地势特征——
东西高,中部低
地势起伏很大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2.亚洲的河流
高
低
低
低
低
河流从中部流向四周
一个地区地形特征影响河流的流向和分布。
★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2.亚洲的河流
河流的类型
根据河流最终是否注入海洋,可分为内流河与外流河。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重要的河流
鄂毕河
叶尼塞河
黄河
长江
湄公河
印度河
恒河
勒拿河
黑龙江
读亚洲地形图:用黑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
观察这些河流的流向以及注入的海洋。
学生活动
北
冰
洋
太
平
洋
印
度
洋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重要的河流
锡尔河
阿姆河
塔里木河
读亚洲地形图:用黑笔圈出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
观察这些河流的流向以及注入的湖泊或消失的地方。
学生活动
咸海
阿姆河、锡尔河
消失在沙漠中
塔里木河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2.亚洲的河流
呈放射状
鄂毕河
叶尼塞河
黄河
长江
湄公河
印度河
恒河
锡尔河
勒拿河
黑龙江
阿姆河
塔里木河
流向四周海洋
发源于中部
河流的特点
长河众多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2.亚洲的河流
亚洲长河众多,为什么?
★
大陆地域面积更广阔,更有可能形成长河。陆地面积越大,则长河可能越多。
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势起伏大,地域面积广阔,有利于形成长河。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非洲的尼罗河
尼罗河长度为6695公里,是公认的世界第一长河,是古埃及文明发源地,该河流流量较小,且分为明显的两个季节。
世界第一长河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
长度不一,常用的为6400公里,是世界流量第一的河流,占世界河流流量的20%;其流域面积和支流数量也均为世界第一。
世界第二长河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世界第三长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太平洋,长度6300余千米,是中国、亚洲第一大河、全球第三长河流。
亚洲的长江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亚洲的黄河
世界第五长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5464公里,,注入渤海。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湄公河
发源于中国唐古拉山的东北坡,全长4880公里;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后的河段称为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5国。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2.亚洲的河流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地势
高低
河流
走向
决 定
反 映
亚洲地势
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亚洲的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2.亚洲的河流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地势落差影响河流流速
河流流经山区时,地势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河流流经平原时,地势落差小,流速慢,水能资源不发达,但有利于航运。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拓展——总结:描述水系特征和水文的方法
水文特征
水系特征
发源地:发源于某某山脉或湖泊
流向:自XX流向XX,最终注入XX
流程:河流的长度
流域面积:反映了河流的集水区域大小
支流状况:河流的分布形态
流量:取决于降水特征、河流补给类型等
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和土质情况
结冰期:取决于流域内最低气温
水位、汛期、流速、凌汛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从南北半球来看,亚洲主要位于 半球,一小部分位于 半球
太平洋
说出甲乙丙大洋分别是?以及注入的主要河流
★
甲
北冰洋
乙
印度洋
丙
黑龙江
黄河
长江
恒河
印度河
鄂毕河
勒拿河
叶尼塞河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3.亚洲地形集锦
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3.亚洲地形集锦
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3.亚洲地形集锦
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
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里海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3.亚洲地形集锦
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下列示意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亚洲河流流向特征的是( )
2、亚洲的河流大多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注入海洋。可判断亚洲的地势特征为( )
A.东西高中部低 B.东南高西北低
C.南北高中部低 D.中部高四周低
课堂练习
3、亚洲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下面描述错误的是( )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B.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C.河流自中部向四周分流 D.地势起伏大,高低悬殊
4、依据“登高望远”的原理,在亚洲我们应站在哪里才能看得最远( )
A.巴西高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阿尔卑斯山脉 D.珠穆朗玛峰
5、据图判断,在亚洲地势的影响下,亚洲的河流( )
A.大多呈向心状水系流入中部地区 B.大多呈放射状注入周边海洋
C.水位的季节变化大 D.没有结冰期
课堂练习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图为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6、据图判断,西亚地区在30°N附近区域的主要地形为( )
A.盆地 B.平原 C.高原 D.丘陵
7、有关图中a、b所在地形区说法正确的是( )
①a地以丘陵地形为主
②b地形区有“世界屋脊”之称
③a地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绿色表示b地形类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