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邓稼先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9 15:0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邓稼先
原创试题学完本课,小语同学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设置了一个闯关任务,请你跟他一起完成。
【礼赞科学家】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diàn基人和开拓者,是____(①当之无愧 ②锋芒毕露)的民族脊梁。他____(①默默无闻 ②鲜为人知)地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的卓越贡献不仅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打下了扎实基础,更为国家的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____(①培育 ②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diàn(   )基   鞠躬尽瘁(   )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学习科学家】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自己想要努力成为的形象,______。“两弹元勋”邓稼先、“草帽书记”杨善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们都是全社会推崇的榜样。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发展长卷,一代代坚守者、奉献者和牺牲者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也激励并引领着无数后辈紧随他们的步伐接力奋斗。这些榜样所闪耀的光芒,照亮的是一个大国圆梦筑梦的历史征程。
3.下列对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光芒所闪耀的榜样,照亮的是一个大国圆梦筑梦的历史征程。
B.这些榜样所闪耀的光芒,点燃的是一个大国圆梦筑梦的历史征程。
C.这些榜样所闪耀的光芒,照亮的是一个大国筑梦圆梦的历史征程。
D.这些榜样所闪耀的光芒,照亮的是大国一个圆梦筑梦的历史征程。
4.在语段中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下列填入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A.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B.这个形象与其称之为“偶像”,不如称之为“榜样”
C.过度偶像崇拜,不利于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D.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先禁绝
课内考点链接
6.[语言赏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从加点词角度进行赏析)
(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从修辞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7.[内容理解]课文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作者为什么建议用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课外阅读串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陆元九:“一百分才及格”
陈海波
又一次成功发射!
①4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7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1次飞行任务。
②471,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一次又一次的“飞天”中,中国航天成了“靠谱”的代名词。此刻,我们想起了中国航天界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上天的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③“名言”来自一位老航天人——两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陆元九。两年前的“七一”前夕,这位出生于1920年的老人,以101岁的高龄成为“七一勋章”最年长的获得者。
“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
④1996年,经过多年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迎来首次发射。突然,火箭姿态发生异常。20余秒后,坠毁爆炸。
⑤76岁的陆元九坐不住了,立即赶赴西昌。接下来的三个多月,他沉浸在一种专注、焦虑、亢奋叠加的状态里。甚至经常睡不着觉,要靠安眠药才行。经过抽丝剥茧般地层层分析,最终在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找到一根小小的“金丝”——双向可控硅,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⑥翌年,长三乙在西昌第二次起飞,并把一颗国外卫星顺利送入远离地球数万千米的轨道。于是,就有了上文陆元九的那句“名言”。
⑦此后的日子里,陆元九经常向同事,特别是向年轻人提起这次发射失败后的西昌之行。以此警醒自己,也劝诫他人:“如果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
“一定要学新东西”
⑧“技术问题搞不清楚,腰杆子就不硬”,这或许正是陆元九走上“科学救国”道路的原因。
⑨20世纪40年代中期,陆元九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远渡重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既然来留学,一定要学新东西”的他,选择了仪器学专业,研究当时很少有人听过的“惯性导航”技术。
⑩惯性导航相当于飞行器的“眼睛”,确保它能飞得更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惯性技术在航空和导弹上开始应用,但作为导航,尚处于萌芽阶段。在留学的前两年,陆元九一直是这门学科唯一的博士生。
1949年,拿到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的陆元九,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而更让他兴奋的是,大洋彼岸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回国后的陆元九,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跳动的脉搏。此后,陆元九在惯性导航技术等领域不断开拓,为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火箭、导弹、卫星和载人飞船方面的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还为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规划和论证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儿”
“只要一听说他要参加评审、论文答辩等,大家就格外紧张。”这是同事和学生对陆元九的评价——他是个性极其倔强的人,这种倔强,“本质特征就是要求严”。不过,在陆元九看来,严,是一种督促和希冀——“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儿”。
2021年,有媒体向陆元九抛出问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科学精神?这位百岁老人言辞恳切:“一定要认真,老老实实地干活,不能说任何假话。”
这个回答,也是陆元九等许多航天人的写照。他们将梦想投射向星空,但双脚将大地抓得更紧,“差一分”就不行。正如航天员王亚平致信陆元九时所说:“是你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今天我们在太空自信、自由翱翔的底气。”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471次飞行任务”说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执行任务次数多。
B.“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说明陆元九对大家要求太过严苛,不近人情。
C.“立即赶赴西昌”中“立即”一词体现了陆元九想要破解发射失败问题的急切心理。
D.文章引用同事和学生对陆元九的评价,从侧面衬托出他倔强、要求严格的形象特点。
9.[课内考点训练]作批注是读书常用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陆元九院士的精神,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根据以下提示把批注补充完整。
句子 批注
(1)此后的日子里,陆元九经常向同事,特别是向年轻人提起这次发射失败后的西昌之行 这一句的用词很有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惯性导航相当于飞行器的“眼睛”,确保它能飞得更准 这一句的修辞很有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衔接训练]这篇文章的结构和《邓稼先》的结构一样,请你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这种结构的好处。
小贴士“横式结构法”属于文章的一种谋篇技巧,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打断时间的连续,打破空间的联结,将表面上没有必然联系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平列起来安排,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表现文章的主题。
11.[课文衔接训练]文中的陆元九和我们学过的邓稼先有共同之处。请结合两个人物的事迹简要分析。
1.邓稼先
【基础闯关】
1.奠 cuì
2.① ① ②
3.C
4.D
5.B
【阅读感悟】
6.(1)“立即”是“立刻”的意思,表明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没有丝毫犹豫和停留,便回国了,表现出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核武器试验的要求之高、难度之大,从而表现了邓稼先的卓越才能和杰出贡献。
7.(示例)①歌中的“中国男儿”即邓稼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②将邓稼先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课文《邓稼先》第一部分在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相呼应;③引用这首歌,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为祖国国防事业屡建奇功的赞美;④突出了邓稼先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8.B 【解析】 B项,“说明陆元九对大家要求太过严苛,不近人情”表述不恰当。根据“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部分可知,任何一个小瑕疵都会使所有航天人的努力前功尽弃,此处表明陆元九做事严谨认真。
9.(1)(示例)“经常”写出了陆元九院士提及长三乙火箭在西昌首次发射失败的次数之多,以及以此警醒自己、劝诫他人的频繁,突出了陆元九院士严格自省、精益求精的精神
(2)(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惯性导航”比作飞行器的“眼睛”,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惯性导航对飞行器的重要作用
10.①两篇文章都采用“横式结构法”,巧设小标题,打破时空界限,多侧面、多角度表现人物精神;②《邓稼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杰出贡献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了人物性格、赞美了人物精神,而且还探求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又豪迈、伟大而崇高;③本文将陆元九科学精神、求学道路和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赞美了人物身上所体现的航天精神。
11.(示例)邓稼先和陆元九都是在各自领域作出过巨大贡献,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严格要求自己的人:①邓稼先曾赴美国普渡大学学习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不畏艰苦条件,参与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遇到危险仍坚持在第一线;②陆元九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学成后立即归国,秉承“一百分才及格”的理念,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