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03 21:2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高2014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择项,每题2分,共50分)
1、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 众人集体生产? B 田庄规模生产? C 个体农户耕作? D 官府募民耕作
4.下列生产工具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西汉耧车模型?B.高转筒车模型?C.翻车模型?D.水排模型
5.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
A 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 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 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 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6、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 历史传统的不同???????? B 生产方式的不同?
C 生活习俗的不同????????? D 宗教信仰的不同
7.“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最能够说明明清时期的的江南手工业(?? )
A 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B 地区、行业间存在社会分工
C 织造技术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D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8.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无泽为汉市长。”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司马迁的曾祖父从事的是(? )
A.商业管理?????????? B.军事管理 
C.行政管理?????????? D.文化典籍管理
9.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A. 开始成为商业都会??????????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10.“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1.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广州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12.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等。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使传统建筑技术受阻?????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3、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马可·波罗游记》中采集香料的记载 B.印第安人吃木薯粉面包
C.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D.出现了驶往美洲的汽轮
14、如果我们要上网搜索下图的历史信息,应键入的关键词是( )
A.早期殖民扩张     B.手工工场 C.工业革命   D.信息时代
15、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丙:《工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6、关于“中国近代工业”一词,其“近代”的实质含义是( )
A.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采用机器生产
C.受外国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诱导产生 D.完全由民间私人投资兴办
17、分析下图1912~1922年我国民族工业中的纺织业年增长表,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 的发展
C. 陈启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D.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18、“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文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近代工业起步   B.中西文化碰撞 C.民主思想传播   D.儒家思想影响
19、小波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20、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21、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22、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23、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4、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25、“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一方面原因是(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 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26、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
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27、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28、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29、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30、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
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二、非选择题(26题21分,27题29分,共50分)
26、(21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6分)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6分)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3分)
27、材料一: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1)、仔细阅读材料一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10分)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9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BACDC 6-10BBACA 11-15CCCCC 16-20BADCC 21-25DDADB 26-30 DCDBC
31、【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6分,每个要点2分)
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2分)
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2分)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4分,每个要点2分)
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4分)
32、【答案】(1)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打出2个要点得满分分)
变动原因:开放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冲击;列强在中国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每个要点2分)
(2)整理:图4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8分,答出4个要点得满分)
因果: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6分,每个要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