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登南海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2第二单元之《兵车行》课件(17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文登南海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2第二单元之《兵车行》课件(17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3 18:43:55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 兵车行 唐 杜甫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概况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实现仕途上大展鸿图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文章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对他的文章进行考试,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所以他的生活非常辛酸、困苦,甚至到了“卖药都市,寄食朋友”的地步。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困苦,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步步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百姓,从此,反映人民的疾苦成了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写了不少传世佳作,《兵车行》就是其中之一。
写作缘起
《兵车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由于统治者不断进行开拓边土的战争,士兵大量死亡。 天宝八年,哥舒翰带领六万三千士兵进攻吐蕃石宝
城之战,兵员损失大半;天宝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
于仲通进攻南诏,士卒死者六万。 由于战争中士兵大量死亡。为了补充兵员,人民负担着极大的兵役痛苦,杨国忠甚至遣御史分道捉人,套上枷锁送入军中,壮丁被迫入伍,父母妻子走送,哭声震野。
杜甫把他在咸阳附近亲见亲闻的情况,写成这首诗,借役夫的话,述说了人民的痛苦和愤恨,也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行。
诵读全诗,思考以下问题 2、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和警策之句
并进行赏析。 3、本诗揭露的主题是什么?
?4、本诗有何艺术特色?
1、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抓住关键字,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根据录音及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说说诗中体现出来的诗人的情绪是什么?
明确: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
基调,诵读时要基于此基调。
2、诵读指导: 明确: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出现,应用升调读。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要过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震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要过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震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 (1)文言词语:
行人弓箭各在腰出征战士
耶娘妻子走相送同“爷” 妻子: 妻子和儿女
哭声还上干云霄 冲
云霄: 高空1、?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行人:耶:干:(2)请同学们抓住关键字,描绘图景。
1)第一段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明确:这是一幅出征战士与亲人离别的图景。 2)这幅图景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它是扣人心弦、令人心碎的,感觉很惨。 (3)从哪些关键字可以体现出“惨”来?如何体现?
关键字:走、不见、牵、顿、拦、哭。 体现: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非常
浓厚的感彩!“走”字不仅写出了“行人”被驱
赶上路的情景,更写出了一家老小不忍离去,而
又没有办法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
永别的心情。 “尘埃不见咸阳桥”,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多少
人被征出发,多少人追赶送别的情景。“不见”二
字更“见”“行人”、送者之多。接着从视觉写到听
觉,四个动词“牵”、“顿”、“拦”、“哭”,着重写
了送行者呼天抢地的哭声。
2、“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二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致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所写内容,是生离死别之情,是人民的怨愤。 作用:这两句诗的作用是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因为下面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震天哭声的由来。 惨

图 走·不见牵·顿·拦·哭战争的灾难 人民的痛苦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哭声直上干云霄 ( gàn ) 归来白头还戍边 ( shù )
B 、千村万落生荆杞 ( qǐ ) 信知生男恶 ( è )
C 、生男埋没随百草 ( mò) 关西雨湿生啾啾 (jiū )
D 、禾生陇亩无东西 (lǒng) 未休关西卒 (zú)
A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禾生陇亩无东西 (无东西:不分东西,意
思是行列不齐。)
或从十五北防河 (或:有人。)
B 、武皇开边意未已 (已:休止,停止。)
信知生男恶 (信知:确实知道。)
C、生女犹得嫁比邻 (比邻:近邻,邻居。)
役夫敢申恨 (敢:大胆,勇敢。)
D、去时里正与裹头 (里正:唐代时一百户位一
里,一里设里正一人,与现在的村长相当。
与:替,给。)
君不闻 (闻:听说。)
C怎么敢
1、练习背诵全诗。
作业2、思考课后练习二的2、3
小题,体会本诗的结构艺术。 《兵车行》教案
课标新理念
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表达的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身受其害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这是杜甫的代表作,作者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化为震动乾坤的文字,化为振聋发聩的呐喊。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将重点放在诵读和感悟上。让学生在诵读中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共鸣中把我和领悟作者的如火山喷发般的感情。惟其如此,才是教学的正道。
教学步骤
一.引言导入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如是说。李白把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了顶峰,而杜甫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到了顶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有,只能寄希望于“群公“。前面几堂课我们研究了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我们再研究杜甫的诗。杜甫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大屏展示课题)
二.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三.背景(大屏展示)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仅在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和鲜于仲通进攻南诏就丧师十万,朝廷乃大举兵,于是出现官吏到处捕人,连枷送旨军所,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的摧肝裂肺的图景。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的图景写下的。
四.释题(大屏展示)
“行”,属“歌行”体,古代 诗歌的一种体裁,多表感叹,音节、体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五.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提问: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讨论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提问: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4.提问: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5.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明确:⑴送别场面 ⑵征夫控诉
六.研习文本
㈠重点突破
1.片段一:送别场面
提问: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
讨论明确: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读者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来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所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2.片段二:征人控诉
⑴“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 (即唐玄宗)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⑵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讨论明确:
戍边——无休止 家园——尽荒芜
索租——何太急 青海——群鬼哭
㈡鉴赏名句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讨论明确: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讨论明确: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样的不平常的心理变化实际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讨论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七.鉴赏技巧
1.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
2.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 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3.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八.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全诗。
九.教学反思
在教授过程中,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解决。惟其如此,还课堂与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和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