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5分钟 100分)
【课时目标】
基础达标 认识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素养突破 通过对不同文明特点形成的时空条件的分析,增强对人类不同文明的理解和认可,树立正确的文明观
【课时必刷】
【基础训练题】
1.(8分)历经17年持续选育,我国何一哲团队终于创制出了多种类型和颜色的彩粒小麦种质资源近万份,育成已在生产中推广种植的彩粒小麦新品种13个。世界上最早培育出大麦、小麦作物的是 ( )
A.东非居民 B.西亚居民
C.东亚居民 D.美洲居民
2.(8分)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素养提升题】
3.(8分)从地理环境上看,埃及北部和东部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西部是沙漠,陆上主要交通线也就只有西奈半岛;古巴比伦东部是扎格罗斯山脉,南部是波斯湾,西部是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希腊和印度北部都是山地,这可以有效阻挡来自草原的游牧骑兵的直接攻击。材料可用来说明 ( )
A.古代文明彼此间完全隔绝
B.古代文明多元性的成因
C.亚非地区是古代文明中心
D.古代世界文明同步发展
4.(8分)有学者对古巴比伦历史感兴趣,下列史料中有助于其较完整地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是 ( )
A.《吉尔伽美什》影印件
B.《柏拉图全集》书稿
C.《汉谟拉比法典》拓印本
D.《古代埃及史》介绍
【情境创新题】
5.(8分)可观的碑文和考古证据不仅表明埃及人曾在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存在过,也证明了美索不达米亚人和伊朗人在埃及存在过。而且,作为古埃及家庭保护神的贝斯,也曾出现在东地中海和西亚地区。这说明古代 ( )
A.埃及与西亚存在文化互动
B.埃及和西亚宗教信仰一致
C.西亚文化对埃及借鉴较多
D.埃及和西亚重视家庭观念
6.(8分)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凡是在国家内乱时期不为这一方或另一方拿起武器的人,都是奇耻大辱,并将被剥夺公民权。”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 )
A.强调法律至上 B.注重公民责任
C.体现中庸之道 D.突出轮番而治
7.(8分)下表所示为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原始社会
约300万年前-约1万年前 约1万年前-约公元前3500年
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 采集、渔猎 农业、畜牧业
主要食物种类 植物果实、茎叶、鱼虾、动物 小麦、大麦、水稻、粟、玉米、甘薯;绵羊、山羊、猪、狗、骆马
主要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A.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落后
B.工具进步促进农业产生
C.人类完全依赖自然资源
D.各地区食物生产多元化
8.(8分)《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奴隶的,都要被处死;如果违法的人在酒店里进行密谋,店主如果不把这些人捉起来,也要被处死。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A.侧重公法内容的建设
B.旨在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C.重视约束奴隶的自由
D.严格限制商品经济发展
9.(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副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小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平民政体”指的是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寡头政体”指的是门第显贵而又占少数的富人执掌着政权。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秦典华译《政治学》
材料三 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四分五裂的地缘分布和差异极大的地形、地貌,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摘编自虞崇胜、杨刻俭《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地缘因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种文明扩展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文明差异的因素。
(2)材料二中的哪种政体更能发挥公民的创造力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体的形成原因。
参 考 答 案
1.B 根据目前的研究可知,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故B项正确。
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即材料所述现象主要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故D项正确,排除B、C两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和畜牧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但这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A项。
3.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理环境对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印度文明的产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性特征,故B项正确。“完全隔绝”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无法得出亚非地区是古代文明中心的结论,排除C项;古代世界文明并不是同步发展的,排除D项。
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故C项正确,排除D项;《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虽成书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但其史料性不及《汉谟拉比法典》,排除A项;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考古发现证明,埃及人曾在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存在过,而美索不达米亚人和伊朗人也在埃及存在过,古埃及家庭的保护神贝斯,也出现在东地中海和西亚地区,这说明古代埃及与西亚存在过文化互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埃及与西亚曾经存在文化互动交流,而非其古代埃及和西亚宗教信仰一致,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古代西亚文化对埃及文化借鉴较多,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古代埃及和西亚重视家庭观念的信息,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该法律要求雅典公民必须参与城邦军事行动,而不能置身事外,这有利于培养公民关心城邦事务的意识,故B项正确,排除C项;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7.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磨制石器时代较打制石器时代而言,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食物种类也更加丰富,这说明工具进步促进农业产生,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当时来看,磨制石器时代较打制石器时代更先进,并不落后,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原始农业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体现,人类并不完全依赖自然资源,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不同区域的生产的相关信息,得不出各地区食物生产多元化的结论,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严格惩罚破坏公众秩序以及威胁奴隶主利益的行为,旨在维护奴隶主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并不局限于公法范围,“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奴隶的,都要被处死”属于私法的范畴,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涉及奴隶问题,C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材料引用的法典内容主要涉及惩处逃避兵役、帮助奴隶逃跑、密谋等不法行为,与经济活动关系不大,排除D项。
9.(1)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战争)。
影响因素: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
(2)政体:“平民政体”。
形成原因:地理环境影响;小国寡民(城邦制度);商品经济发展(奴隶制工商业发展);缺乏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民众形成城邦崇拜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