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25分钟 100分)
【课时目标】
基础达标 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素养突破 通过对欧洲社会发展轨迹的了解,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课时必刷】
【基础训练题】
1.(8分)下图为920年左右的一份誓词,与该誓词相联系的政治制度是 ( )
A.封君封臣制 B.农奴制度
C.西周分封制 D.科举制度
2.(8分)某学习小组在学习某一主题时,交流的内容涉及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王权强化、城市自治、《查士丁尼法典》。就此判断这一主题为 ( )
A.史前的人类文明 B.中古时期的欧洲
C.古代非洲和美洲 D.亚洲的文明古国
【素养提升题】
3.(8分)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庄园内一般包括领主住所、教堂、磨坊、村庄、领主自营地、铁匠铺、谷仓等设施。据此可知,庄园 ( )
A.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B.脱离了与外部联系
C.采用集体生产方式
D.带有浓厚宗教色彩
4.(8分)11世纪时,教皇帕斯卡尔二世否认教会从前以封土形式受领的土地是封土,宣布教会不再充当国王和其他世俗封建主的封臣,不再履行封臣义务。其主要意图是 ( )
A.削弱封建王权 B.维护教会权威
C.抑制土地兼并 D.强化封臣制度
【情境创新题】
5.(8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很多城市成为废墟。从9世纪末开始,西欧城市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4世纪初,西欧城市城镇总量已达10000余座。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世俗王权的加强
C.庄园制度的解体 D.民族国家的形成
6.(8分)伊凡四世生活的时代,俄罗斯统一国家刚刚形成。国内重大政治问题基本按照“沙皇谕示,领主决议”程式处理,故“改革”成为时代的呼声。可见,“改革”的首要主题是 ( )
A.建立民族国家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社会秩序
7.(8分)中古时期,西欧教会控制着学校教育,提出“科学是宗教的仆役”“一切真理都在圣书上提出来了”的口号;从11世纪开始,律学、算学、医学等课程的比重日益增加。这种变化源于 ( )
A.教会受到普遍质疑
B.科学革命开始兴起
C.生产方式根本转变
D.西欧工商业的发展
8.(8分)下图所示为1330年前后德意志海德堡的一册手抄本中的插图,其描述了教士宣布解除婚姻,丈夫、妻子和子女分离开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的基督教 ( )
A.控制了民众的精神生活
B.充当了基层治理的角色
C.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复苏
D.推动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9.(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的数量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救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某宗教军事行动,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摘编自[比利时]亨利·皮雷纳 《中世纪的城市》
材料二 1264年和1265年,英国两次召开议会,其中1265年的议会代表中,除教俗贵族和每郡两名骑士外,还包括各个自由市派出的两名市民。到1295年,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此后的议会都以该年的议会为榜样,那届议会因此被后世称为“模范议会”。1343年,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两院独立议事,广泛参加政治、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成为中古英国的重要机关。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参 考 答 案
1.A 由“920年左右的一份誓词”及誓词中所体现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可知,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西欧的封君封臣制,故A项正确。
2.B 材料中的封君封臣制、庄园与农奴制、王权强化及城市自治等均是中世纪西欧政治、经济及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3.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古西欧的庄园内包括许多设施,可以满足日常需要,所以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故A项正确。中古西欧的庄园内虽然包括许多设施,与外界联系较少,但其并没有完全脱离与外部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庄园内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虽然材料中有教堂,但还有其他设施,“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说法以偏概全,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否认教会从前以封土形式领有的土地是封土”“宣布教会……不再履行封臣义务”可知,材料中教皇帕斯卡尔二世的意图并不是削弱教会对王权的依赖,而其维护教会的权威,故B项正确。材料中教皇帕斯卡尔二世的目的并不是削弱封建王权,也不是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C两项;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
5.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9世纪末开始到14世纪初,西欧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发展离不开人口的增加和工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工商业发展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虽然在材料涉及时间段内西欧世俗王权呈现出加强趋势,但其不是西欧城镇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在材料涉及时间范围内,庄园制度还未解体,排除C项;民族国家到近代才形成,材料涉及时间截至14世纪,当时西欧还未进入近代,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俄罗斯统一国家刚刚形成”“领主决议”可知,当时俄罗斯地方势力权力过大,国家统一尚待稳固,故从“时代的呼声”判断,当时“改革”的首要主题应是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B两项中的“建立”“实现”明显与材料中的“统一国家刚刚形成”不符;D项对材料主旨理解错误,排除。
7.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教会控制着学校教育,而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律学、算学等课程的比重相应增加,故D项正确。“受到普遍质疑”表述夸大,排除A项;科学革命兴起的时间是16、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当时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C项。
8.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时,基督教会在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材料信息反映出基督教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教士主持解除婚姻并不能反映基督教会控制了民众的精神生活,排除A项;西欧基督教会强调神权主义,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教士的行为无助于推动西欧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
9.(1)因素: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统治者授权;宗教影响;商业复兴。
(2)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促使市民阶层力量壮大;有利于王权的强化,推动国王统一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才,推动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议会和民主进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