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时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时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9 16:4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25分钟 100分)
【课时目标】
基础达标 了解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素养突破 通过秦汉以来中国史籍中对非洲史实的记载,感受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弘扬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观
【课时必刷】
【基础训练题】
1.(8分)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班图人在古代农业上的贡献是,培育出了(  )
A.玉米 B.甜高粱
C.水稻 D.番茄
2.(8分)15世纪,桑给巴尔强盛起来,以首都基瓦尔为中心,与印度洋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除首都基瓦尔外,蒙巴萨、摩加迪沙等都是著名的商业城市。材料表明,桑给巴尔强盛的一个重要条件是 (  )
A.农业的进步
B.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C.伊斯兰教的传入
D.文明间的政治团结
【素养提升题】
3.(8分)“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食物新品种,如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烟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对人类贡献最大。”“他们”是指 (  )
A.玛雅人 B.阿兹特克人
C.印加人 D.雅利安人
4.(8分)有西方学者说:“中世纪的东非历史,其实是由中国的茶叶与瓷器写成的。”由此可见 (  )
A.非洲手工业水平落后
B.东非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C.中非贸易交易量巨大
D.中非交流对东非影响巨大
【情境创新题】
5.(8分)下表所示为早期农业产生时间统计情况(部分)。据此可知 (  )
时间 区域
约公元前8000年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5000年 中国黄河流域
公元前3000年 中美洲
A.尼罗河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B.铁器使用推动中华文明的进程
C.古代文明的产生具有多源特点
D.古代中美洲农耕文明相对落后
6.(8分)13世纪以来,印加人运用从墨西哥到智利所推行的现成的修筑梯田的方法,他们施肥于土壤,并利用了包括沟渠和导水管在内的精巧灌溉系统。可见,印加人 (  )
A.重视农田基本建设
B.重视保护民族文化
C.注重挖掘农田潜力
D.技术创新意识强烈
7.(8分)早在17世纪以前,西部非洲的中世纪王国已经在欧洲的地图上留下了印记。撒哈拉长途贸易将非洲内陆与包括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及外部世界联系起来,非洲东部海岸与非洲南部内陆已被卷入印度洋贸易。这反映出 (  )
A.世界文明间存在广泛的联系
B.非洲地区是古代世界贸易中心
C.非洲地区文明保持独立发展
D.非洲文明与其他文明存在交流
8.(8分)早期的美洲国家都会任命掌管物品清单的官员负责清点国家仓库中储藏的食物和其他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美洲地区包括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分别出现了文字系统。材料意在说明 (  )
A.早期国家形成中产生了文字
B.文字的出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农耕文明推动了文字的产生
D.文字的产生适应了国家管理的需要
9.(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斯兰教的征服给横贯撒哈拉沙漠的贸易带来了新的动力。最早与横贯撒哈拉沙漠的贸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加纳帝国,其名声远播到巴格达,它甚至被阿拉伯作家描述为“黄金之国”。由于宗教冲突和战争,12世纪末,加纳帝国逐渐走向衰落。13世纪后,马里帝国迅速扩张,1324年,马里统治者曼萨·穆萨自麦加朝圣归来后,马里在政治、商业和教育上更是成就非凡。但也是由于内部政治和外来攻击,马里才开始衰落。14世纪末,桑海帝国崛起并开始扩张,得益于贸易和伊斯兰教的发展,桑海帝国成为西非霸主和经济文化中心,不过,桑海帝国也仅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辉煌,16世纪末,其因外敌入侵而走向衰落。
材料二 美洲印第安人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贡献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培育了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日常饮食支柱的多种物种。最著名的是玉米、马铃薯、大豆(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南瓜、西红柿和巧克力。今天,美国50%的农产品都源于原先由印第安人培育的物种。由于美国是向世界市场提供食品的主要出口国,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美洲印第安先驱者,今日世界的总人口实际会低一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古代西非三大文明古国兴衰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说明印第安人对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
参 考 答 案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故B项正确;玉米、番茄的原产地为美洲,排除A、D两项;水稻最早出现于中国,排除C项。
2.B 根据材料中“与印度洋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商业城市”等信息可知,材料突出了桑给巴尔与印度洋各国进行商业贸易的重大意义,这说明桑给巴尔强盛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
3.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原产作物有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和烟草等,玛雅人是最早种植玉米的民族,“他们”指玛雅人,故A项正确。
4.D 根据材料可知,在该学者看来,中国的茶叶与瓷器成就了东非的历史,可见,该学者强调了中非经贸交流对东非历史影响深刻,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5.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地域农业产生时间不同,说明人类的早期农业文明产生具有多源性,故C项正确。A项表述正确,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知,排除;虽然相比较尼罗河和中国黄河流域,中美洲农业产生的时间较晚,但是不能说明中美洲农耕文明相对落后,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中“施肥”“精巧灌溉系统”等信息可知,印加人此举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农田潜力,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7.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世纪时期欧洲和非洲就有联系,非洲的撒哈拉贸易和外部世界也有联系,东部非洲海岸与南部非洲内陆已被卷入印度洋贸易,这说明非洲文明与其他文明存在交流,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非洲和其他文明存在交流,但得不出世界文明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非洲和其他文明存在交流,但无法反映其是古代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非洲和其他文明存在交流,而不是独立发展,排除C项。
8.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文字系统是国家为满足管理政府资源的需要而出现的,即适应了国家管理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字产生的原因,A项表述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排除;B项是文字产生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农耕文明”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
9.(1)兴盛因素: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的影响;繁荣的商业贸易的促进;积极的扩张政策;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重视文化教育。
衰落因素:内乱与战争;外来入侵;宗教冲突。
(2)贡献:培育了后来成为全世界日常饮食支柱的多种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品,促进了世界人口的整体增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