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五)
一、选择题
1.(2025八上·章丘期末)某同学在抗美援朝纪念公园,准备向市民讲述志愿军故事,最适合在此地宣讲的是( )
A.飞夺泸定桥 B.血战台儿庄 C.挺进大别山 D.坚守上甘岭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抗美援朝纪念公园”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因此坚守上甘岭适合进行宣讲,D项正确;
飞夺泸定桥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排除A项;
血战台儿庄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
挺进大别山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战役。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2.(2024八下·斗门期末)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这说明我国能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益于( )
A.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深入推进
C.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长期不懈努力
【答案】D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
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024)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时作业本)如图,我党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这反映了我党( )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B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据题干“我党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中央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从而从严治党,加强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凝聚党心民心,故选B项。
材料强调的是党风廉政建设,反映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不符合,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党风廉政建设,反映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不符合,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党风廉政建设,反映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四个全面”。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四个全面”的相关史实。
4.(2023八下·忻州期末)我国《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起施行,其规定“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法的施行( )
A.突出工业化先行 B.符合新发展理念
C.有利于改善交通 D.有助于乡村振兴
【答案】B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符合新发展理念,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先行,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有利于改善交通,排除C项;
材料不能说明有助于乡村振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
5.(2020八下·德惠月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列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教育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答案】B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全面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D.全面从严治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
6.(2023八下·南安期末)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承包”、“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因而才会出现材料中要求“承包造纸厂”的状况。B项正确;
“乡镇企业”的发展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问题,只涉及了国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2021八下·南山期末)下列各项可为研究 “小岗村引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最有价值的史料是( )
A.18户村民签订的《承包责任书》
B.小岗村村民的回忆录
C.长篇纪实小说《小岗村的故事》
D.电影《十八个手印》
【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 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结合所学,1978年,为解决饥荒问题,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普通农民签订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因此 A 项18户村民签订的《承包责任书》属于原创史料,即第一手史料;
BCD 项的史料都属于第二手史料,可靠性不如 A 项高,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以“小岗村引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2023八下·枣阳期末)假如你是一位记者,专题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你的报道中不应该出现以下哪个观点( )
A.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 B.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道中不应该出现的观点是A,A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9.(2023八下·沈阳月考) 下列有关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②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路线方针
③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④会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在实践中得到坚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分析可知,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坚持。A 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要掌握两次会议的内容、意义等相关知识,并分析归纳总结,找出异同点。
10.(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作业本)宪法是一个国家的立法根本,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中国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文件已有多部。我国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符合题意。
A项《中华民国约法》颁布于袁世凯统治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准确识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作业本)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是( )
A.所有权 B.使用权 C.经营权 D.管理权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50年我国开始了土地改革,1952底年完成了土改。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所有权。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是所有权,A项符合题意;
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不是使用权,B项不符合题意;
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不是经营权,C项不符合题意;
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不是管理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相关内容。熟记并理解土地改革的内容。
12.(2017八下·临淄期中)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消灭土地私有制度 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C.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D.解放农村生产力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其根本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目的,联系其时代背景,即可解答,难度适中。
13.(2024八下·荆门期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这只打败“美帝野心狼”的中国军队是( )
A.八路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14.(2023八下·韩城期中)罗伯特 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 ”,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战争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不符合题意;
B. 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不符合题意;
D.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5.(2022八下·南充期末)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从广泛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C.增强了中国经济实力 D.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项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是作者意在强调的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美援朝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时作业本)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通过第一部宪法 B.探索发展道路
C.讨论成立新中国 D.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据“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可知,这里的“工作”是指讨论成立新中国。为了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
A项通过第一部宪法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符合题意;
B项探索发展道路是中共八大,不符合题意;
D项恢复国民经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时作业本)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礼炮齐鸣28响象征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伟大历程,这28年是指( )
A.1911﹣1939年 B.1842﹣1870年
C.1921﹣1949年 D.1919﹣1947年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28年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奋斗了整整28年,故C符合题意;
ABD时间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相关史实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等知识,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8.(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时作业本)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 )
A.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B.国家走上富强道路
C.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D.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D项符合题意;
到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A项不符合题意;
改革开放后国家走上富强道路,B项不符合题意;
“国家名称发生变化”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实质,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历史意义,重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2024八下·遵义月考)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新中国成立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故①不符合题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战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20.(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练习题)下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的推动
C.三大改造的进行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于1953-1957年,图示反映了钢、煤、石油等产品的产量猛增,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D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排除A;
抗美援朝发生在1950-1953年,排除B;
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主要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革,并没有直接推动工业化,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作业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村换新颜】
材料一: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来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材料二:敬爱的毛主席: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劳动,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土改前我们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了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栓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法律做保障】
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这一度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2)这种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
(3)根据上述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三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5)【政权得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巩固政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影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实行土地改革。
(3)农民分到了土地、房屋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直接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5)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因而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占有大量士地,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士地,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而把劳动成果的一部分以地租形式无偿地交给地主,因而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土地制度是1952年底在我国彻底被消灭的,标志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像黄世仁一样的“地主身份”在土地改革后彻底消失了。
(3)结合材料二中的“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土改前我们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了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 “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房屋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占有极少的士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实行土地改革成为争取广大群众、巩固新政权的基本条件之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士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因而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本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巩固政权,政府采取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措施。
故答案为:(1)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影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实行土地改革。
(3)农民分到了土地、房屋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直接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5)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
22.(2018八下·江津月考)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三:这一时期,浮夸风相当严重,1958年,丰都县全县粮食总产量21万多吨,竟报成42万多吨;1958年要求全县户户有存款,数量多多益善。三建公社11个信用社五天实现储蓄万元化,三元营业所一个晚上储蓄余额达8万元等等。
材料四:“大战钢铁”是“大跃进”的产物。丰都树人区在1958年10月份,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000多人,干部、师生、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我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
(2)材料二的名称是什么?此材料制定后,中共中央在实践中发动了哪两大运动?
(3)针对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4)全民大办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5)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1)“一五”计划时期。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国民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4)森林的大量破坏,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充分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现实,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主观臆断等。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⑴依据材料信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基本任务;
⑵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可知,此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指引下,中共中央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⑶开放性题目,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国民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⑷开放性题目,森林的大量破坏,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⑸开放性题目,充分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现实,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主观臆断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23.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邓小平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2)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姓“资”姓“社”问题,邓小平是如何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4)邓小平理论是在哪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案】(1)党的十二大会议上。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解决方法:邓小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明确提出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党的十五大会议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共十二大。结合所学可知,1982 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本题考查中共十三大。结合所学可知,1987 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
(3)本题考查南方谈话。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过程中,他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本题考查中共十五大。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故答案为:
(1)党的十二大会议上。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解决方法:邓小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明确提出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党的十五大会议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十二大、中国十三大、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方可作答。
24.(2024九下·长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统计
类型 改造情况 占比
农业 已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 96%
手工业 已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手工业者 92%
资本主义工商业 已完成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职工 99%
材料二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有两项可以彪炳史册的重大行动,其一是由十月革命所开创的席卷全球的社会主义运动,其二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转轨实验……与俄罗斯(苏联)不同的是,中国并未选择激进式的变革,而是实行了渐进式的变革。
——摘编自吴恩远、吕政、关海庭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改革是从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1978年10月,四川省首先选择了6个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的试点。1979年底,全国试点企业扩大到4200个,1980年发展到6600个,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逐步推开,到1982 年已经在全国普遍推行。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阶段。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
(1)提取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20世纪80年代苏联哪一“激进式的变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为什么材料二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渐进式的变革”
【答案】(1)信息: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说明:为了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53-1956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①世界意义:十月革命开创了席卷全球的社会主义运动
②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原因:①从农村开始,再扩展到城市;②先进行试点,再在全国普遍推行;③从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再进行全面改革
【知识点】三大改造;国有企业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五)
一、选择题
1.(2025八上·章丘期末)某同学在抗美援朝纪念公园,准备向市民讲述志愿军故事,最适合在此地宣讲的是( )
A.飞夺泸定桥 B.血战台儿庄 C.挺进大别山 D.坚守上甘岭
2.(2024八下·斗门期末)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这说明我国能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益于( )
A.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深入推进
C.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长期不懈努力
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024)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时作业本)如图,我党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这反映了我党( )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2023八下·忻州期末)我国《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起施行,其规定“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法的施行( )
A.突出工业化先行 B.符合新发展理念
C.有利于改善交通 D.有助于乡村振兴
5.(2020八下·德惠月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列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教育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6.(2023八下·南安期末)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7.(2021八下·南山期末)下列各项可为研究 “小岗村引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最有价值的史料是( )
A.18户村民签订的《承包责任书》
B.小岗村村民的回忆录
C.长篇纪实小说《小岗村的故事》
D.电影《十八个手印》
8.(2023八下·枣阳期末)假如你是一位记者,专题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你的报道中不应该出现以下哪个观点( )
A.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 B.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9.(2023八下·沈阳月考) 下列有关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②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路线方针
③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④会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在实践中得到坚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作业本)宪法是一个国家的立法根本,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中国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文件已有多部。我国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作业本)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是( )
A.所有权 B.使用权 C.经营权 D.管理权
12.(2017八下·临淄期中)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消灭土地私有制度 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C.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D.解放农村生产力
13.(2024八下·荆门期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这只打败“美帝野心狼”的中国军队是( )
A.八路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14.(2023八下·韩城期中)罗伯特 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15.(2022八下·南充期末)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从广泛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C.增强了中国经济实力 D.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16.(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时作业本)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通过第一部宪法 B.探索发展道路
C.讨论成立新中国 D.恢复国民经济
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时作业本)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礼炮齐鸣28响象征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伟大历程,这28年是指( )
A.1911﹣1939年 B.1842﹣1870年
C.1921﹣1949年 D.1919﹣1947年
18.(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时作业本)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 )
A.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B.国家走上富强道路
C.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D.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19.(2024八下·遵义月考)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练习题)下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的推动
C.三大改造的进行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二、材料分析题
2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作业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村换新颜】
材料一: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来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材料二:敬爱的毛主席: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劳动,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土改前我们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了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栓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法律做保障】
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这一度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2)这种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
(3)根据上述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三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5)【政权得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巩固政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22.(2018八下·江津月考)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三:这一时期,浮夸风相当严重,1958年,丰都县全县粮食总产量21万多吨,竟报成42万多吨;1958年要求全县户户有存款,数量多多益善。三建公社11个信用社五天实现储蓄万元化,三元营业所一个晚上储蓄余额达8万元等等。
材料四:“大战钢铁”是“大跃进”的产物。丰都树人区在1958年10月份,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000多人,干部、师生、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我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
(2)材料二的名称是什么?此材料制定后,中共中央在实践中发动了哪两大运动?
(3)针对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4)全民大办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5)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3.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邓小平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2)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姓“资”姓“社”问题,邓小平是如何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4)邓小平理论是在哪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4.(2024九下·长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统计
类型 改造情况 占比
农业 已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 96%
手工业 已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手工业者 92%
资本主义工商业 已完成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职工 99%
材料二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有两项可以彪炳史册的重大行动,其一是由十月革命所开创的席卷全球的社会主义运动,其二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转轨实验……与俄罗斯(苏联)不同的是,中国并未选择激进式的变革,而是实行了渐进式的变革。
——摘编自吴恩远、吕政、关海庭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改革是从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1978年10月,四川省首先选择了6个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的试点。1979年底,全国试点企业扩大到4200个,1980年发展到6600个,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逐步推开,到1982 年已经在全国普遍推行。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阶段。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
(1)提取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20世纪80年代苏联哪一“激进式的变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为什么材料二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渐进式的变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抗美援朝纪念公园”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因此坚守上甘岭适合进行宣讲,D项正确;
飞夺泸定桥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排除A项;
血战台儿庄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
挺进大别山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战役。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2.【答案】D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
3.【答案】B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据题干“我党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中央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从而从严治党,加强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凝聚党心民心,故选B项。
材料强调的是党风廉政建设,反映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不符合,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党风廉政建设,反映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不符合,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党风廉政建设,反映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四个全面”。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四个全面”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符合新发展理念,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先行,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有利于改善交通,排除C项;
材料不能说明有助于乡村振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
5.【答案】B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全面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D.全面从严治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
6.【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承包”、“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因而才会出现材料中要求“承包造纸厂”的状况。B项正确;
“乡镇企业”的发展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问题,只涉及了国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 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结合所学,1978年,为解决饥荒问题,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普通农民签订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因此 A 项18户村民签订的《承包责任书》属于原创史料,即第一手史料;
BCD 项的史料都属于第二手史料,可靠性不如 A 项高,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以“小岗村引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道中不应该出现的观点是A,A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9.【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分析可知,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坚持。A 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要掌握两次会议的内容、意义等相关知识,并分析归纳总结,找出异同点。
10.【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符合题意。
A项《中华民国约法》颁布于袁世凯统治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准确识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50年我国开始了土地改革,1952底年完成了土改。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所有权。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是所有权,A项符合题意;
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不是使用权,B项不符合题意;
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不是经营权,C项不符合题意;
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不是管理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相关内容。熟记并理解土地改革的内容。
12.【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其根本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目的,联系其时代背景,即可解答,难度适中。
13.【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14.【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 ”,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战争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不符合题意;
B. 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不符合题意;
D.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5.【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项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是作者意在强调的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美援朝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据“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可知,这里的“工作”是指讨论成立新中国。为了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
A项通过第一部宪法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符合题意;
B项探索发展道路是中共八大,不符合题意;
D项恢复国民经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17.【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28年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奋斗了整整28年,故C符合题意;
ABD时间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相关史实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等知识,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8.【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D项符合题意;
到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A项不符合题意;
改革开放后国家走上富强道路,B项不符合题意;
“国家名称发生变化”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实质,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历史意义,重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新中国成立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故①不符合题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战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于1953-1957年,图示反映了钢、煤、石油等产品的产量猛增,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D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排除A;
抗美援朝发生在1950-1953年,排除B;
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主要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革,并没有直接推动工业化,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影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实行土地改革。
(3)农民分到了土地、房屋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直接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5)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因而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占有大量士地,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士地,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而把劳动成果的一部分以地租形式无偿地交给地主,因而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土地制度是1952年底在我国彻底被消灭的,标志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像黄世仁一样的“地主身份”在土地改革后彻底消失了。
(3)结合材料二中的“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土改前我们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了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 “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房屋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占有极少的士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实行土地改革成为争取广大群众、巩固新政权的基本条件之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士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因而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本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巩固政权,政府采取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措施。
故答案为:(1)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影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实行土地改革。
(3)农民分到了土地、房屋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直接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5)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
22.【答案】(1)“一五”计划时期。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国民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4)森林的大量破坏,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充分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现实,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主观臆断等。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⑴依据材料信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基本任务;
⑵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可知,此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指引下,中共中央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⑶开放性题目,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国民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⑷开放性题目,森林的大量破坏,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⑸开放性题目,充分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现实,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主观臆断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23.【答案】(1)党的十二大会议上。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解决方法:邓小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明确提出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党的十五大会议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共十二大。结合所学可知,1982 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本题考查中共十三大。结合所学可知,1987 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
(3)本题考查南方谈话。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过程中,他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本题考查中共十五大。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故答案为:
(1)党的十二大会议上。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解决方法:邓小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明确提出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党的十五大会议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十二大、中国十三大、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方可作答。
24.【答案】(1)信息: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说明:为了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53-1956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①世界意义:十月革命开创了席卷全球的社会主义运动
②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原因:①从农村开始,再扩展到城市;②先进行试点,再在全国普遍推行;③从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再进行全面改革
【知识点】三大改造;国有企业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