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考前复习卷(七)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考前复习卷(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9 16:20:23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考前复习卷(七)
一、选择题
1.(2025八上·来宾期末)“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它”指的是(  )
A.抗日根据地建立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区土地改革 D.三大战役的胜利
2.(2025八上·来宾期末)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挽联中的“先生”指的是(  )
A.曾国藩 B.谭嗣同 C.李鸿章 D.孙中山
3.(2025八上·霸州期末)下面文章报道的是(  )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长沙会战
4.(2025八上·霸州期末)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担负掩护任务。面对十几倍于色的强敌,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这体现了红军将士(  )
A.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精神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
C.不怕牺牲、团结抗战的精神 D.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
5.(2025七上·老河口期末)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之争
C.秦朝灭亡 D.文景之治
6.(2025七上·兴国期末)《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文化差异 C.祖国统一 D.部落联盟
7.(2025八上·东坡期末)徐中约在书中写道:“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夺取华北及迫使南京同意经济合作。日本军方藐视中国全面抗战的能力和意志,许诺要在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打破日本这一企图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长沙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8.(2025八上·东坡期末)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新式学堂三十余所。在这些新的学校里,不仅教授西方语言,还教授许多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这些举措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不同于封建科举制的新的教育体制。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彻底废除了传统的教育
C.推动了文化普及 D.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9.(2025八上·乌当期末)重庆谈判后签订的《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记录:“中共愿将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由现有数目缩编,并表示可逐步撤退应整编的部队至防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确立自卫反击的口号 B.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C.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D.扭转抗战艰难的局势
10.(2025八上·乌当期末)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中国驻军,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B.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
C.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
11.(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仔细观察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选出对①②③三处战役名称及战果表述正确的一项(  )
A.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B.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C.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D.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12.(2025七上·夷陵期末)北方红山文化有玉龙,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中华文明(  )
A.多元一体 B.均衡发展 C.开放包容 D.领先世界
13.(2025七上·济阳期末)“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材料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大禹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汉文帝
14.(2025七上·孝南期末)下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
A.水陆交通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
C.手工业快速发展 D.逐渐得到开发
15.(2025七上·江阳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其意在说(  )
A.南朝门阀士族制度是历史倒退 B.北魏改革直接完成大一统
C.北朝政治改革为隋唐盛世奠基 D.南朝玄学不利于文化发展
16.(2025七上·江阳期末)下图为能作为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17.(2025八上·北海期末)下面是李杨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
时间:1945年4月至6月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
18.(2025八上·北海期末)下图所示是1932年生产的一款“抗敌牌”火柴的商标。商标的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面印有“十九路军”四字,斗笠左下印有“振我中华”“挽回利权”字样。据此可知,当时(  )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北洋政府全力支持抗日 D.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19.(2025八上·仁和期末)八年级3班的同学拟开展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根据下表可知,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A.太平天国运动 B.近代变法改革
C.工农武装割据 D.国共两党合作
20.(2025八上·仁和期末)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表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D.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21.(2025七上·番禺期末)东晋时期,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文中记录创作的时间为“岁在癸丑”(“癸丑年”)。其运用的纪年法是(  )
A.年号纪年法 B.干支纪年法 C.王位纪年法 D.公元纪年法
22.(2025七上·番禺期末)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主题学习,搜集并整理出下列资料(如表)。据此推断,其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类型 内容
农业 稻麦兼作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文物 南朝青瓷莲花尊
文献 《六朝经济史》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东晋农业的兴盛
C.南朝手工业先进 D.北朝文化的发展
23.(2025七上·番禺期末)汉朝以来,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而中原的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班超投笔从戎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甘英出使大秦 D.和亲政策的实施
24.(2025八上·东城期末)以下照片共同反映了(  )
A.正面战场抗战 B.敌后战场抗战
C.全民族抗战 D.解放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5八上·来宾期末)文化自信是当前热议的话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的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时清政府“痛定思痛”而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请分析该运动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千年未有的文化危机是什么 三个层面重建文化自信的实践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20 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这场运动有何积极意义
26.(2025七上·老河口期末)【民族交流】
民族交融是指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新民族。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交融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三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与西周实行哪一政治制度有关? 依据材料一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图A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图B中“北魏政府”推行改革,把都城迁到哪里?
(4)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27.(2025七上·老河口期末)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材料一 秦朝和汉朝管理部分边疆地区的主要史实
材料二
①自武帝初立,魏其、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汉书 董仲舒传》 ②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下诏禁止郡国铸钱……统一由三署铸造成五铢……实现了铜料国有和铸权国有……使五铢钱成为最稳定的方孔钱币,行用七百余年,至唐才废。 ——摘编自任双伟《货币里的中国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汉朝在边疆管理方面的相同点。
①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②在边疆地区实行分封制
③在边疆地区组织屯田;④在边疆地区设立刺史。
相同点:(从上面所给的①——④中选择,填写序号)
(2)上面两段材料中,反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是   ,思想措施是   (填写序号)
(3)写出材料三中①、②处政权名称,以及②时期进行的一场重要改革的名称。有学者认为,即使在政权分立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依据材料三,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28.(2025八上·仁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而中国革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即古田会议。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过草地北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它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中国军网《二万五千里长征》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给中国革命局面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写出长征途中的任意两个重大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长征的意义。
(4)请从材料四所展示的图片中任选两幅,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其撰写简单的文字介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C项符合题意;
A:抗日根据地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不符合题意;
D:三大战役使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和结合所学可知是孙中山,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领导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D项符合题意;
A: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和湘军的领袖,主要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与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谭嗣同是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变法维新,但并未成功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且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B项不符合题意;
C:李鸿章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主张洋务运动,但同样并未成功推翻封建专制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淞沪会战
4.【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5.【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6.【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7.【答案】A
【知识点】淞沪会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日本军方藐视中国做全面抗战的能力和意志,许诺要在三个月内解决中国问题”和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威逼南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妄想通过“速战速决”的侵华方针,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国民政府积极抗战,“保卫上海”的淞沪会战坚持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A项符合题意;
B: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1942年,此时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B项不符合题意;
C: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1月至5月,此时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已破产,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的是“夺取华北及迫使南京同意”,而武汉会战属于华中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淞沪会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创办了新式学堂三十余所”“不仅教授西方语言,还教授许多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建立了不同于封建科举制的新的教育体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教育领域的这些举措引进了西方近代教育体系,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转型,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A:科举制度废除在1905年,洋务运动在1895年破产,A项不符合题意;
B:创办新式学堂,并不能说明彻底废除了传统的教育,说法绝对化,B项不符合题意;
C: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是为了洋务的需要,并不是为了文化的普及,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中共愿将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由现有数目缩编,并表示可逐步撤退应整编的部队至防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可知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显示了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B项符合题意;
A:《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签订于1945年10月,确立自卫反击的口号是在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A项不符合题意;
C: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项不符合题意;
D: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而《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签订于1945年10月,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平型关大捷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可知,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属于历史解释,C项符合题意;
A:“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中国驻军,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D:“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三大战役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C项符合题意;
A:①处为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②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D: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13.【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14.【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15.【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6.【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17.【答案】D
【知识点】中共七大
18.【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19.【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工农革命军”“开展土地革命”等可知,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国共关系破裂,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与理论成果,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表现为开展土地革命等,C项符合题意;
A: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起义,并未组建工农革命军,A项不符合题意;
B:近代变法改革体现为戊戌变法等,与工农革命军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开展土地革命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破裂,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是中国第一次政治制度变革尝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它倡导的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没有推翻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因为戊戌变法失败了,B项不符合题意;
C:戊戌变法失败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项不符合题意;
D:戊戌变法不可能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因为戊戌变法失败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B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干支纪年法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依次循环纪年。“癸丑”中“癸”是天干,“丑”是地支,所以“癸丑”运用的是干支纪年法,B项符合题意;
A:年号纪年法是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题干未出现年号,A项不符合题意;
C:位纪年法是以君主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题干未体现以君主即位相关信息纪年,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元年的一种纪年法,这是现在国际通用的纪年方法,东晋时期还没有这种纪年方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兰亭集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农业方面的稻麦兼作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城市方面的建康城人口众多说明了当时城市的繁荣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物方面的南朝青瓷莲花尊展示了当时的陶瓷工艺水平和文化特色;文献方面的《六朝经济史》则提供了关于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详细信息。由此可见,这次主题学习最有可能是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符合题意;
B:东晋农业的兴盛与南朝青瓷莲花尊手工业发展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朝手工业先进概括不全面,题干还涉及到农业、城市商业和文化等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建康、南朝”体现的是江南地区,无法反映北朝文化的发展的情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汉朝以来,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而中原的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中原的文化、制度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使得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所以丝绸之路的开通是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B项符合题意;
A:班超主要是在东汉时期经营西域,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但这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且他的行动并非是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内容是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同西域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是东汉,时间上晚于题干现象出现的时间,不能作为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和亲政策主要是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加强民族间的关系,更多侧重于政治和民族关系方面,对于题干所涉及的具体的农畜产品贸易和文化制度传播的直接作用不明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开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C
【知识点】台儿庄战役
25.【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
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文化危机:指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说明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运动:新文化运动。
积极意义: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洗礼。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和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和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危机是指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根据材料二“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重建文化自信,中国进行了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和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的实践,但这些实践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根据材料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和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洗礼,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故答案为:
(1)运动:洋务运动。地位:是中国近代化开端。
(2)文化危机:指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说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运动:新文化运动。积极意义: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洗礼。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运动:根据“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地位:结合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文化危机:根据材料“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危机是指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说明了:根据材料“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重建文化自信,中国进行了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和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的实践,但这些实践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运动:根据“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1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洗礼,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6.【答案】(1)分封制;战争
(2)张骞通西域。历史作用:汉朝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促进民族的交融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洛阳
(4)战争、联姻(通婚)、友好交往、人口迁徙、改革。(一点即可)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7.【答案】(1)相同点:①、③
(2)②;①
(3)政权:①:西晋;②:北魏;改革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状态被三国鼎立局面取代,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8.【答案】(1)创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影响: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3)事件:①四渡赤水;②南渡乌江;③抢渡金沙江;④强渡大渡河;⑤飞夺泸定桥;⑥过雪山和草地。(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③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任意答一点即可)
(4)示例:选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文字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引发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谱写出革命史诗的光辉篇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对中国革命有着巨大贡献。
【知识点】红军长征;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革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和结合所学可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根据材料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可知,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3)根据材料三“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和结合所学长征的知识可知,四渡赤水;据材料三“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可知,南渡乌江;根据材料三“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可知,抢渡金沙江;根据材料三“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过草地北上”可知,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和草地。根据材料三“它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和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结合所学可知,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4)首先选择图片,其次结合所学进行说明,如选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说明时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过程和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引发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谱写出革命史诗的光辉篇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对中国革命有着巨大贡献。
故答案为:
(1)创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影响: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3)事件:①四渡赤水;②南渡乌江;③抢渡金沙江;④强渡大渡河;⑤飞夺泸定桥;⑥过雪山和草地。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③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4)示例:选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字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引发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谱写出革命史诗的光辉篇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对中国革命有着巨大贡献。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长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创新:据材料一“中国革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影响:据材料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可知,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3)事件:据材料三“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并结合所学长征的知识可知,四渡赤水;据材料三“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可知,南渡乌江;据材料三“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可知,抢渡金沙江;据材料三“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过草地北上”可知,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和草地。
意义:据材料三“它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结合所学长征的知识可知,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4)首先选择图片,其次结合所学进行说明,如选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说明时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过程和意义,如结合所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知识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引发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谱写出革命史诗的光辉篇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对中国革命有着巨大贡献。
1 / 1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考前复习卷(七)
一、选择题
1.(2025八上·来宾期末)“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它”指的是(  )
A.抗日根据地建立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区土地改革 D.三大战役的胜利
【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C项符合题意;
A:抗日根据地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不符合题意;
D:三大战役使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5八上·来宾期末)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挽联中的“先生”指的是(  )
A.曾国藩 B.谭嗣同 C.李鸿章 D.孙中山
【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和结合所学可知是孙中山,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领导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D项符合题意;
A: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和湘军的领袖,主要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与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谭嗣同是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变法维新,但并未成功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且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B项不符合题意;
C:李鸿章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主张洋务运动,但同样并未成功推翻封建专制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5八上·霸州期末)下面文章报道的是(  )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长沙会战
【答案】B
【知识点】淞沪会战
4.(2025八上·霸州期末)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担负掩护任务。面对十几倍于色的强敌,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这体现了红军将士(  )
A.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精神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
C.不怕牺牲、团结抗战的精神 D.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
【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5.(2025七上·老河口期末)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之争
C.秦朝灭亡 D.文景之治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6.(2025七上·兴国期末)《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文化差异 C.祖国统一 D.部落联盟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7.(2025八上·东坡期末)徐中约在书中写道:“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夺取华北及迫使南京同意经济合作。日本军方藐视中国全面抗战的能力和意志,许诺要在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打破日本这一企图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长沙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A
【知识点】淞沪会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日本军方藐视中国做全面抗战的能力和意志,许诺要在三个月内解决中国问题”和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威逼南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妄想通过“速战速决”的侵华方针,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国民政府积极抗战,“保卫上海”的淞沪会战坚持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A项符合题意;
B: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1942年,此时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B项不符合题意;
C: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1月至5月,此时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已破产,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的是“夺取华北及迫使南京同意”,而武汉会战属于华中地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淞沪会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八上·东坡期末)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新式学堂三十余所。在这些新的学校里,不仅教授西方语言,还教授许多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这些举措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不同于封建科举制的新的教育体制。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彻底废除了传统的教育
C.推动了文化普及 D.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创办了新式学堂三十余所”“不仅教授西方语言,还教授许多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建立了不同于封建科举制的新的教育体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教育领域的这些举措引进了西方近代教育体系,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转型,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A:科举制度废除在1905年,洋务运动在1895年破产,A项不符合题意;
B:创办新式学堂,并不能说明彻底废除了传统的教育,说法绝对化,B项不符合题意;
C: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是为了洋务的需要,并不是为了文化的普及,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5八上·乌当期末)重庆谈判后签订的《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记录:“中共愿将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由现有数目缩编,并表示可逐步撤退应整编的部队至防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确立自卫反击的口号 B.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C.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D.扭转抗战艰难的局势
【答案】B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中共愿将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由现有数目缩编,并表示可逐步撤退应整编的部队至防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可知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显示了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B项符合题意;
A:《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签订于1945年10月,确立自卫反击的口号是在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A项不符合题意;
C: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项不符合题意;
D: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而《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签订于1945年10月,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5八上·乌当期末)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中国驻军,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B.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
C.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
【答案】C
【知识点】平型关大捷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可知,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属于历史解释,C项符合题意;
A:“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中国驻军,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D:“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仔细观察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选出对①②③三处战役名称及战果表述正确的一项(  )
A.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B.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C.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D.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三大战役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C项符合题意;
A:①处为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②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D: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5七上·夷陵期末)北方红山文化有玉龙,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中华文明(  )
A.多元一体 B.均衡发展 C.开放包容 D.领先世界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13.(2025七上·济阳期末)“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材料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大禹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汉文帝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14.(2025七上·孝南期末)下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
A.水陆交通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
C.手工业快速发展 D.逐渐得到开发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15.(2025七上·江阳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其意在说(  )
A.南朝门阀士族制度是历史倒退 B.北魏改革直接完成大一统
C.北朝政治改革为隋唐盛世奠基 D.南朝玄学不利于文化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6.(2025七上·江阳期末)下图为能作为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17.(2025八上·北海期末)下面是李杨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
时间:1945年4月至6月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D
【知识点】中共七大
18.(2025八上·北海期末)下图所示是1932年生产的一款“抗敌牌”火柴的商标。商标的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面印有“十九路军”四字,斗笠左下印有“振我中华”“挽回利权”字样。据此可知,当时(  )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北洋政府全力支持抗日 D.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19.(2025八上·仁和期末)八年级3班的同学拟开展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根据下表可知,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A.太平天国运动 B.近代变法改革
C.工农武装割据 D.国共两党合作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工农革命军”“开展土地革命”等可知,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国共关系破裂,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与理论成果,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表现为开展土地革命等,C项符合题意;
A: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起义,并未组建工农革命军,A项不符合题意;
B:近代变法改革体现为戊戌变法等,与工农革命军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开展土地革命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破裂,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5八上·仁和期末)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表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D.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是中国第一次政治制度变革尝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它倡导的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没有推翻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因为戊戌变法失败了,B项不符合题意;
C:戊戌变法失败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项不符合题意;
D:戊戌变法不可能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因为戊戌变法失败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2025七上·番禺期末)东晋时期,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文中记录创作的时间为“岁在癸丑”(“癸丑年”)。其运用的纪年法是(  )
A.年号纪年法 B.干支纪年法 C.王位纪年法 D.公元纪年法
【答案】B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干支纪年法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依次循环纪年。“癸丑”中“癸”是天干,“丑”是地支,所以“癸丑”运用的是干支纪年法,B项符合题意;
A:年号纪年法是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题干未出现年号,A项不符合题意;
C:位纪年法是以君主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题干未体现以君主即位相关信息纪年,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元年的一种纪年法,这是现在国际通用的纪年方法,东晋时期还没有这种纪年方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兰亭集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25七上·番禺期末)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主题学习,搜集并整理出下列资料(如表)。据此推断,其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类型 内容
农业 稻麦兼作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文物 南朝青瓷莲花尊
文献 《六朝经济史》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东晋农业的兴盛
C.南朝手工业先进 D.北朝文化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农业方面的稻麦兼作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城市方面的建康城人口众多说明了当时城市的繁荣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物方面的南朝青瓷莲花尊展示了当时的陶瓷工艺水平和文化特色;文献方面的《六朝经济史》则提供了关于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详细信息。由此可见,这次主题学习最有可能是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符合题意;
B:东晋农业的兴盛与南朝青瓷莲花尊手工业发展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朝手工业先进概括不全面,题干还涉及到农业、城市商业和文化等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建康、南朝”体现的是江南地区,无法反映北朝文化的发展的情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5七上·番禺期末)汉朝以来,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而中原的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班超投笔从戎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甘英出使大秦 D.和亲政策的实施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汉朝以来,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而中原的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中原的文化、制度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使得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所以丝绸之路的开通是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B项符合题意;
A:班超主要是在东汉时期经营西域,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但这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且他的行动并非是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内容是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同西域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是东汉,时间上晚于题干现象出现的时间,不能作为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和亲政策主要是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加强民族间的关系,更多侧重于政治和民族关系方面,对于题干所涉及的具体的农畜产品贸易和文化制度传播的直接作用不明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开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025八上·东城期末)以下照片共同反映了(  )
A.正面战场抗战 B.敌后战场抗战
C.全民族抗战 D.解放战争
【答案】C
【知识点】台儿庄战役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5八上·来宾期末)文化自信是当前热议的话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的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时清政府“痛定思痛”而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请分析该运动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千年未有的文化危机是什么 三个层面重建文化自信的实践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20 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这场运动有何积极意义
【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
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文化危机:指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说明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运动:新文化运动。
积极意义: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洗礼。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和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和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危机是指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根据材料二“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重建文化自信,中国进行了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和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的实践,但这些实践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根据材料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和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洗礼,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故答案为:
(1)运动:洋务运动。地位:是中国近代化开端。
(2)文化危机:指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说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运动:新文化运动。积极意义: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洗礼。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运动:根据“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地位:结合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文化危机:根据材料“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危机是指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说明了:根据材料“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重建文化自信,中国进行了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和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的实践,但这些实践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运动:根据“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1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洗礼,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6.(2025七上·老河口期末)【民族交流】
民族交融是指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新民族。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交融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三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与西周实行哪一政治制度有关? 依据材料一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图A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图B中“北魏政府”推行改革,把都城迁到哪里?
(4)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答案】(1)分封制;战争
(2)张骞通西域。历史作用:汉朝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促进民族的交融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洛阳
(4)战争、联姻(通婚)、友好交往、人口迁徙、改革。(一点即可)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7.(2025七上·老河口期末)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材料一 秦朝和汉朝管理部分边疆地区的主要史实
材料二
①自武帝初立,魏其、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汉书 董仲舒传》 ②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下诏禁止郡国铸钱……统一由三署铸造成五铢……实现了铜料国有和铸权国有……使五铢钱成为最稳定的方孔钱币,行用七百余年,至唐才废。 ——摘编自任双伟《货币里的中国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汉朝在边疆管理方面的相同点。
①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②在边疆地区实行分封制
③在边疆地区组织屯田;④在边疆地区设立刺史。
相同点:(从上面所给的①——④中选择,填写序号)
(2)上面两段材料中,反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是   ,思想措施是   (填写序号)
(3)写出材料三中①、②处政权名称,以及②时期进行的一场重要改革的名称。有学者认为,即使在政权分立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依据材料三,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1)相同点:①、③
(2)②;①
(3)政权:①:西晋;②:北魏;改革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状态被三国鼎立局面取代,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8.(2025八上·仁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而中国革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即古田会议。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过草地北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它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中国军网《二万五千里长征》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给中国革命局面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写出长征途中的任意两个重大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长征的意义。
(4)请从材料四所展示的图片中任选两幅,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其撰写简单的文字介绍。
【答案】(1)创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影响: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3)事件:①四渡赤水;②南渡乌江;③抢渡金沙江;④强渡大渡河;⑤飞夺泸定桥;⑥过雪山和草地。(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③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任意答一点即可)
(4)示例:选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文字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引发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谱写出革命史诗的光辉篇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对中国革命有着巨大贡献。
【知识点】红军长征;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革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和结合所学可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根据材料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可知,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3)根据材料三“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和结合所学长征的知识可知,四渡赤水;据材料三“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可知,南渡乌江;根据材料三“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可知,抢渡金沙江;根据材料三“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过草地北上”可知,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和草地。根据材料三“它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和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结合所学可知,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4)首先选择图片,其次结合所学进行说明,如选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说明时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过程和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引发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谱写出革命史诗的光辉篇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对中国革命有着巨大贡献。
故答案为:
(1)创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影响: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3)事件:①四渡赤水;②南渡乌江;③抢渡金沙江;④强渡大渡河;⑤飞夺泸定桥;⑥过雪山和草地。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③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4)示例:选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字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引发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谱写出革命史诗的光辉篇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对中国革命有着巨大贡献。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长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创新:据材料一“中国革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影响:据材料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可知,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3)事件:据材料三“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并结合所学长征的知识可知,四渡赤水;据材料三“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可知,南渡乌江;据材料三“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可知,抢渡金沙江;据材料三“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过草地北上”可知,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和草地。
意义:据材料三“它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结合所学长征的知识可知,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4)首先选择图片,其次结合所学进行说明,如选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说明时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过程和意义,如结合所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知识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引发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谱写出革命史诗的光辉篇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对中国革命有着巨大贡献。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