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之选择题专项训练(二)
一、选择题
1.(2025八上·来宾期末)“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它”指的是( )
A.抗日根据地建立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区土地改革 D.三大战役的胜利
【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C项符合题意;
A:抗日根据地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不符合题意;
D:三大战役使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5八上·霸州期末)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这些史实表明( )
A.维新变法促进思想变革 B.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C.近代教育文化有所发展 D.新文化运动培养了独立人格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3.(2025八上·霸州期末)下面是某同学在进行主题学习时搜集的图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渡江战役
4.(2025八上·东坡期末)国民党将领白崇禧读完《论持久战》后,认为“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认为《论持久战》一部“绝妙的教科书”。党史资料和抗战回忆录反映许多人阅读《论持久战》后“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心里“一下子感觉亮堂”,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这反映《论持久战》( )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C.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D.促使全中国空前团结和统一
【答案】B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一下子感觉亮堂”和结合所学可知,《论持久战》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B项符合题意;
A:《论持久战》发表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建立,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强调的是《论持久战》的影响,“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是其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D: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并非真正的统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论持久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5八上·乌当期末)历慎思同学正在写一篇征文,文中包括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内容。下列最符合他征文的标题是( )
A.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笔锋力量
B.五四之声:挺起民族脊梁
C.觉醒与使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召唤
D.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胜利的智慧灯塔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B项符合题意;
A: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A项不符合题意;
C: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C项不符合题意;
D: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仔细观察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选出对①②③三处战役名称及战果表述正确的一项( )
A.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B.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C.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D.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三大战役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C项符合题意;
A:①处为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②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D: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5八上·北海期末)下面是李杨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
时间:1945年4月至6月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D
【知识点】中共七大
8.(2025八上·仁和期末)邓子恢主持下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由主七佃三的“三七分租”,逐渐改变为佃七主三的“倒三七分租”;为打击农村高利贷而规定为“分半给息”,即实行一分半利息,以保护贫苦农民的利益。这些举措( )
A.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标志着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使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
【答案】C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逐渐改变为佃七主三的‘倒三七分租’;为打击农村高利贷而规定为‘分半给息’,即实行一分半利息,以保护贫苦农民的利益”和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积极性,也调动了开明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战争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符合题意;
A: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举措有利于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标志着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无直接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反映的土地政策调整,无法推断出使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5八上·仁和期末)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反蒋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逼蒋抗日”的主张;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决定“联蒋抗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蒋介石彻底改变了反共的立场
B.国共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国共两党在政治立场上已经没有分歧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反蒋抗日’主张;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的主张;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可知,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政策的变化主要根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局部侵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随着华北事变,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改变政策,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加快合作步伐,C项符合题意;
A:蒋介石彻底改变了反共的立场,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国共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不符合题意;
D:国共两党政治立场不同,“国共两党在政治立场上已经没有分歧”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5八上·东城期末)以下照片共同反映了红军(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B.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C.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11.(2025八上·东城期末)某同学准备研究“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这一主题,应该选择的资料是( )
①《文学改良刍议》 ②《狂人日记》
③《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④《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2.(2025八上·东城期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有云:武昌、己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响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已推倒,亦未可知也。”你认为日记所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南昌起义
【答案】B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13.(2025八上·东城期末)下图是近代某次侵华战争示意图,下列事件发生在此次战争期间的是( )
①火烧圆明园 ②南京大屠杀
③我国侵占大片领土 ④镇压义和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14.(2025八上·江阳期末)将下面四位历史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历史要素是( )
A.五四风潮 B.中共建党 C.抗战守土 D.国共决战
【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彭德怀在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率部赴山西抗日前线,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杨靖宇是著名的抗日英雄,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后来壮烈牺牲。蒋介石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可见,图中四位人物都参加了抗日战争,适用于抗战守土,C项正确;
图中四位人物都没有参加1919年的五四运动,排除A项;
图中四位人物都不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代表,没有参与建党,排除B项;
杨靖宇牺牲于1940年,张学良于1938年失去人身自由,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没有参加国共决战,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学生的识记和归纳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图中4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15.(2025八上·黄石港期末)下面为某同学搜集的一组学习资料。其探究主题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与科学 D.救亡图存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16.(2025八上·黄石港期末)表格的使用有助于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下表可知( )
条约 内容(部分)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马关条约》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辛丑条约》 赔款白银4.5亿两;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开放的通商口岸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B.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C.条约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17.(2025八上·安丘期末)下图是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创办的部分刊物。这些刊物的出版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要是面向工人的刊物,这反映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A项正确;
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参与罢工斗争并成为主力,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中的《刊物》无关,排除B项;
中国共产党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知识分子创办刊物,与共产国际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相关史实。
18.(2025八上·平武期末)对于现在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专家评论说:“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的危机感剧增。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位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 )
①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洋务运动;
②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形成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
③参加八国联军侵华,使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在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打断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因此材料所述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洋务运动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①④正确,B项正确;
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因反对“二十一条”民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这一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②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后,排除③;综上所述,①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
19.(2025八上·泸县期末)中共中央发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明确规定:“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为此人民解放军进行了(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解放南京
【答案】A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根据“‘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正确;
1949年渡江战役,共产党攻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与题干“‘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不符,排除BD项;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之一,属于战略决战阶段,与题干“‘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不符,排除C项。
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
20.(2025八上·泸县期末)某位同学在查阅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看到这样一段残缺不全的话:“……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省略号处应补上(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古田会议 D.长征转移
【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和结合所学知识,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D项正确;
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当时红军还未建立,排除A项;
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发生在红军长征之前,排除B项;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1.(2025八上·石景山期末)1931年,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指出:“这一次事件是永远使中国本土与满蒙脱离关系,确保帝国利益的唯一大好机会”材料中这一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危机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的言论与“九一八事变”紧密相关。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沈阳制造的一起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全面侵略。本庄繁的言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表的,他视这次事件为使中国本土与满蒙(即中国东北地区)脱离关系的机会,以确保日本的利益,A项正确;
华北危机指的是1935年日本在中国华北地区制造的一系列事件,目的是使该地区脱离中国中央政府的控制,实现自治,进而为日本的利益服务,与材料中提到的事件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B项;
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地点在北京卢沟桥,与材料中提到的1931年的事件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C项;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是日本军队在占领南京后对平民和战俘进行的大规模屠杀,与材料中提到的1931年的事件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九一八事变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战开始的标志。
22.(2025八上·孝南期末)以下图片有助于我们共同探究( )
解放军解放上海后,露宿在马路边 国统区反对通货膨胀游行(1948年) 国民党傅作义部起义接受改编。
A.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 B.国民党统治日趋腐朽
C.国民党内部分崩离析 D.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23.(2025八上·大冶期末)图说历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式。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白话文的传播 B.近代教育的发展
C.新闻传媒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24.(2025八上·蓬江期末)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这一消息震撼重庆全城,受到全国人民的欢呼和全世界舆论的赞赏。据此可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
A.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力
B.划分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势力范围
C.满足了国民党方面的所有要求
D.顺应了民众追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这一消息震撼重庆全城,受到全国人民的欢呼和全世界舆论的赞赏”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顺应了民众追求和平民主的呼声,D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力量的发展情况,因此无法说明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力,排除A;
题干没有说明国共双方的实际控制区的划分,排除B;
题干没有说明谈判具体内容,因此无法说明中国共产党满足了国民党方面的所有要求,且满足了国民党方面的所有要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重庆谈判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2024·重庆市) 李大钊在“一战”将结束时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B.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C.“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一战”
【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五四运动,排除B项;
“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材料主旨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与俄国退出了“一战”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道路选择的相关史实。
26.(2025八上·北川期末)文艺作品是时代的缩影,《李有才板话》是山西近代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的成名之作,根据下面的内容介绍,可看出该作品( )
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贪污盗窃,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他们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
A.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 B.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C.体现了革命文学的通俗化 D.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李有才板话》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明快诙谐的叙述形式,使农民百姓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体现了革命文学的通俗化,C项正确,故选C项。
鲁迅的作品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排除A项;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排除B项;
《李有才板话》反映了农民阶级敢于斗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革命文学,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7.(2023八下·自贡期末)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诗人、书法家。以下毛泽东的题词中,为文艺工作者的题词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28.(2025八上·梓潼期末)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近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这表明在抗日战争中( )
A.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B.日本战败具有必然性
C.国民党始终采取消极抵抗政策 D.国民党政权不得人心
【答案】A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近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可知,中共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A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不能体现日本战败的必然性,排除B项;
材料只有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情况,没有涉及国民党的抗战态度,排除C项;
材料主要强调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并未体现国民党政权不得人心,排除D项。
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如下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其中中国共产党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处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30.(2023九下·鹤山月考)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打开中国市场
C.广州商品经济发达 D.资本家受到璞鼎查的煽动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 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 ”“ 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 ”可知, 璞鼎查和曼彻斯特商会宣称中国可以为英国商品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由此可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
鸦片贸易合法化,是打开中国市场的一个具体表现,表述不够全面,A项不正确;
英国需要的是整个中国市场,而不仅是广州的,C项不正确;
资本家受到璞鼎查的煽动是原因,而不是目的,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发生原因的认识。
31.(2025八上·恩平期末)1894年12月20日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这样一段话“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这评价的是
A.日本出兵朝鲜 B.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C.黄海海战 D.旅顺大屠杀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天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具”可得,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选项中只有日本在旅顺大肆屠杀反映的是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D项正确;
“日本出兵朝鲜”是关于朝鲜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不能很好体现其野蛮罪行,排除B项;
“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一个具体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旅顺大屠杀的史实。
32.(2024九下·湖南模拟)对以下示意图反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和巩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D.中国共产党日益走向成熟
【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33.(2024八上·龙岗期末)1927年初,广州市民在第一公园举办祝捷大会,赴会者手持小旗,旗上最有可能出现的标语是( )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D.“德先生”“赛先生”
【答案】C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27年”“广州市民”和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派系,其中吴佩孚的势力最大,盘踞湖南、湖北,湖南、湖北成为了北伐战争的主战场。旗上最可能出现的标语是打倒列强,铲除军阀,C项符合题意;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A项不符合题意;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B项不符合题意;
D:“德先生”“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口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伐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4.(2024八上·龙岗期末)1928-1930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这些文章可能都涉及到的内容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北上“逼蒋抗日”
C.开展国共合作 D.纠正“左”的错误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放弃攻打城市,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率领队伍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革命队伍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改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些文章可能都涉及到的内容是工农武装割据,A项符合题意;
B: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B项不符合题意;
C: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C项不符合题意;
D:纠正“左”的错误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5.(2024八上·期末)下图《时局图》,表现出了当时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答案】C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C项正确;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项;
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列强瓜分狂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列强瓜分狂潮的相关史实。
36.(2024八上·金乡县月考)12月17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周恩来充分肯定了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动,并向他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24日晚,周恩来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25日,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离开了西安,返回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据此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离不开( )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 B.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 D.蒋介石的主动妥协
【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37.(2024八上·龙岗期末)观察下列这组图片,与其所反映内容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和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B项正确;
1842年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款等,并没有明确规定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也没有直接提到“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排除A项;
1895年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包括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等,与题目中提到的内容不直接相关,排除C项;
1901年清朝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主要涉及的是战争赔款和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没有直接提到“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8.(2024八上·宝安期中) 《吴玉章回忆录》中记载: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利,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这种转变是基于( )
A.进步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
D.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破坏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分析可知五四运动相比之前的运动不是只局限在上层而言,五四运动广泛发动了人民群众,比如学生、商人、工人阶级都参与其中,尤其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使进步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排除A项;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内革命的发展,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破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9.(2024八上·长春期末)央视电影频道旗下的电影网,网址为www.1905.com。这一网址的灵感来源于( )
A.《定军山》的拍摄 B.《毕业歌》的创作
C.《歌女红牡丹》的摄制 D.《白毛女》的演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电影网”“1905”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的拍摄,A项符合题意;
B:《毕业歌》是聂耳在1934年为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的故事片《桃李劫》所创作的主题歌,B项不符合题意;
C:《歌女红牡丹》是1931年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C项不符合题意;
D:1945年,歌剧《白毛女》创作完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定军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0.(2024八上·铁东期末)研究辛亥革命可以使用的一手(最直接、最可信)史料是( )
A.影视作品中“武昌起义”片段 B.学者所著《辛亥革命史》
C.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D.《民报》
【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民报》是同盟会的第一份机关报,它在当时起到了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反清斗争的作用,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民报》中的内容直接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的思想和主张,因此是研究辛亥革命可以使用的一手史料,D项符合题意;
A:影视作品是后来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它们往往带有艺术加工和创作,影视作品中“武昌起义”片段不能视为一手史料,A项不符合题意;
B:学者所著《辛亥革命史》是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虽然它们可能基于大量的史料进行编写,但仍然是二手资料,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的解读和分析,B项不符合题意;
C:历史教科书是教育部门根据教学大纲和历史研究成果编写的,它们虽然提供了历史事件的概述,但同样包含了编者的解读和选择性内容,因此也不是一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 / 1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之选择题专项训练(二)
一、选择题
1.(2025八上·来宾期末)“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它”指的是( )
A.抗日根据地建立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区土地改革 D.三大战役的胜利
2.(2025八上·霸州期末)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这些史实表明( )
A.维新变法促进思想变革 B.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C.近代教育文化有所发展 D.新文化运动培养了独立人格
3.(2025八上·霸州期末)下面是某同学在进行主题学习时搜集的图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4.(2025八上·东坡期末)国民党将领白崇禧读完《论持久战》后,认为“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认为《论持久战》一部“绝妙的教科书”。党史资料和抗战回忆录反映许多人阅读《论持久战》后“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心里“一下子感觉亮堂”,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这反映《论持久战》( )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C.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D.促使全中国空前团结和统一
5.(2025八上·乌当期末)历慎思同学正在写一篇征文,文中包括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内容。下列最符合他征文的标题是( )
A.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笔锋力量
B.五四之声:挺起民族脊梁
C.觉醒与使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召唤
D.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胜利的智慧灯塔
6.(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仔细观察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选出对①②③三处战役名称及战果表述正确的一项( )
A.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B.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C.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D.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7.(2025八上·北海期末)下面是李杨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
时间:1945年4月至6月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
8.(2025八上·仁和期末)邓子恢主持下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由主七佃三的“三七分租”,逐渐改变为佃七主三的“倒三七分租”;为打击农村高利贷而规定为“分半给息”,即实行一分半利息,以保护贫苦农民的利益。这些举措( )
A.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标志着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使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
9.(2025八上·仁和期末)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反蒋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逼蒋抗日”的主张;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决定“联蒋抗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蒋介石彻底改变了反共的立场
B.国共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国共两党在政治立场上已经没有分歧
10.(2025八上·东城期末)以下照片共同反映了红军(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B.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C.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11.(2025八上·东城期末)某同学准备研究“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这一主题,应该选择的资料是( )
①《文学改良刍议》 ②《狂人日记》
③《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④《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2025八上·东城期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有云:武昌、己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响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已推倒,亦未可知也。”你认为日记所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南昌起义
13.(2025八上·东城期末)下图是近代某次侵华战争示意图,下列事件发生在此次战争期间的是( )
①火烧圆明园 ②南京大屠杀
③我国侵占大片领土 ④镇压义和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2025八上·江阳期末)将下面四位历史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历史要素是( )
A.五四风潮 B.中共建党 C.抗战守土 D.国共决战
15.(2025八上·黄石港期末)下面为某同学搜集的一组学习资料。其探究主题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与科学 D.救亡图存
16.(2025八上·黄石港期末)表格的使用有助于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下表可知( )
条约 内容(部分)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马关条约》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辛丑条约》 赔款白银4.5亿两;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开放的通商口岸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B.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C.条约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7.(2025八上·安丘期末)下图是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创办的部分刊物。这些刊物的出版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18.(2025八上·平武期末)对于现在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专家评论说:“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的危机感剧增。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位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 )
①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洋务运动;
②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形成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
③参加八国联军侵华,使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2025八上·泸县期末)中共中央发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明确规定:“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为此人民解放军进行了(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解放南京
20.(2025八上·泸县期末)某位同学在查阅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看到这样一段残缺不全的话:“……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省略号处应补上(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古田会议 D.长征转移
21.(2025八上·石景山期末)1931年,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指出:“这一次事件是永远使中国本土与满蒙脱离关系,确保帝国利益的唯一大好机会”材料中这一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危机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2.(2025八上·孝南期末)以下图片有助于我们共同探究( )
解放军解放上海后,露宿在马路边 国统区反对通货膨胀游行(1948年) 国民党傅作义部起义接受改编。
A.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 B.国民党统治日趋腐朽
C.国民党内部分崩离析 D.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3.(2025八上·大冶期末)图说历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式。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白话文的传播 B.近代教育的发展
C.新闻传媒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迁
24.(2025八上·蓬江期末)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这一消息震撼重庆全城,受到全国人民的欢呼和全世界舆论的赞赏。据此可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
A.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力
B.划分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势力范围
C.满足了国民党方面的所有要求
D.顺应了民众追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25.(2024·重庆市) 李大钊在“一战”将结束时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B.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C.“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一战”
26.(2025八上·北川期末)文艺作品是时代的缩影,《李有才板话》是山西近代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的成名之作,根据下面的内容介绍,可看出该作品( )
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贪污盗窃,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他们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
A.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 B.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C.体现了革命文学的通俗化 D.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7.(2023八下·自贡期末)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诗人、书法家。以下毛泽东的题词中,为文艺工作者的题词是( )
A. B.
C. D.
28.(2025八上·梓潼期末)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近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这表明在抗日战争中( )
A.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B.日本战败具有必然性
C.国民党始终采取消极抵抗政策 D.国民党政权不得人心
29.(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如下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其中中国共产党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处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0.(2023九下·鹤山月考)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打开中国市场
C.广州商品经济发达 D.资本家受到璞鼎查的煽动
31.(2025八上·恩平期末)1894年12月20日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这样一段话“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这评价的是
A.日本出兵朝鲜 B.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C.黄海海战 D.旅顺大屠杀
32.(2024九下·湖南模拟)对以下示意图反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和巩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D.中国共产党日益走向成熟
33.(2024八上·龙岗期末)1927年初,广州市民在第一公园举办祝捷大会,赴会者手持小旗,旗上最有可能出现的标语是( )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D.“德先生”“赛先生”
34.(2024八上·龙岗期末)1928-1930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这些文章可能都涉及到的内容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北上“逼蒋抗日”
C.开展国共合作 D.纠正“左”的错误
35.(2024八上·期末)下图《时局图》,表现出了当时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36.(2024八上·金乡县月考)12月17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周恩来充分肯定了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动,并向他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24日晚,周恩来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25日,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离开了西安,返回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据此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离不开( )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 B.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 D.蒋介石的主动妥协
37.(2024八上·龙岗期末)观察下列这组图片,与其所反映内容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8.(2024八上·宝安期中) 《吴玉章回忆录》中记载: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利,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这种转变是基于( )
A.进步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
D.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破坏
39.(2024八上·长春期末)央视电影频道旗下的电影网,网址为www.1905.com。这一网址的灵感来源于( )
A.《定军山》的拍摄 B.《毕业歌》的创作
C.《歌女红牡丹》的摄制 D.《白毛女》的演出
40.(2024八上·铁东期末)研究辛亥革命可以使用的一手(最直接、最可信)史料是( )
A.影视作品中“武昌起义”片段 B.学者所著《辛亥革命史》
C.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D.《民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C项符合题意;
A:抗日根据地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不符合题意;
D:三大战役使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3.【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渡江战役
4.【答案】B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一下子感觉亮堂”和结合所学可知,《论持久战》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B项符合题意;
A:《论持久战》发表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建立,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强调的是《论持久战》的影响,“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是其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D: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并非真正的统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论持久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B项符合题意;
A: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A项不符合题意;
C: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C项不符合题意;
D: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三大战役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C项符合题意;
A:①处为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②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D: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中共七大
8.【答案】C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逐渐改变为佃七主三的‘倒三七分租’;为打击农村高利贷而规定为‘分半给息’,即实行一分半利息,以保护贫苦农民的利益”和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积极性,也调动了开明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战争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符合题意;
A: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举措有利于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标志着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无直接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反映的土地政策调整,无法推断出使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反蒋抗日’主张;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的主张;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可知,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政策的变化主要根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局部侵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随着华北事变,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改变政策,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加快合作步伐,C项符合题意;
A:蒋介石彻底改变了反共的立场,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国共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不符合题意;
D:国共两党政治立场不同,“国共两党在政治立场上已经没有分歧”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策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11.【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2.【答案】B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13.【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14.【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彭德怀在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率部赴山西抗日前线,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杨靖宇是著名的抗日英雄,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后来壮烈牺牲。蒋介石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可见,图中四位人物都参加了抗日战争,适用于抗战守土,C项正确;
图中四位人物都没有参加1919年的五四运动,排除A项;
图中四位人物都不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代表,没有参与建党,排除B项;
杨靖宇牺牲于1940年,张学良于1938年失去人身自由,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没有参加国共决战,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学生的识记和归纳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图中4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15.【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16.【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17.【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要是面向工人的刊物,这反映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A项正确;
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参与罢工斗争并成为主力,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中的《刊物》无关,排除B项;
中国共产党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知识分子创办刊物,与共产国际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在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打断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因此材料所述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洋务运动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①④正确,B项正确;
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因反对“二十一条”民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这一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②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后,排除③;综上所述,①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根据“‘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正确;
1949年渡江战役,共产党攻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与题干“‘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不符,排除BD项;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之一,属于战略决战阶段,与题干“‘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不符,排除C项。
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
20.【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和结合所学知识,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D项正确;
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当时红军还未建立,排除A项;
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发生在红军长征之前,排除B项;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1.【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的言论与“九一八事变”紧密相关。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沈阳制造的一起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全面侵略。本庄繁的言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表的,他视这次事件为使中国本土与满蒙(即中国东北地区)脱离关系的机会,以确保日本的利益,A项正确;
华北危机指的是1935年日本在中国华北地区制造的一系列事件,目的是使该地区脱离中国中央政府的控制,实现自治,进而为日本的利益服务,与材料中提到的事件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B项;
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地点在北京卢沟桥,与材料中提到的1931年的事件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C项;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是日本军队在占领南京后对平民和战俘进行的大规模屠杀,与材料中提到的1931年的事件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九一八事变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战开始的标志。
22.【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23.【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24.【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这一消息震撼重庆全城,受到全国人民的欢呼和全世界舆论的赞赏”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顺应了民众追求和平民主的呼声,D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力量的发展情况,因此无法说明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力,排除A;
题干没有说明国共双方的实际控制区的划分,排除B;
题干没有说明谈判具体内容,因此无法说明中国共产党满足了国民党方面的所有要求,且满足了国民党方面的所有要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重庆谈判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五四运动,排除B项;
“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材料主旨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与俄国退出了“一战”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道路选择的相关史实。
26.【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李有才板话》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明快诙谐的叙述形式,使农民百姓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体现了革命文学的通俗化,C项正确,故选C项。
鲁迅的作品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排除A项;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排除B项;
《李有才板话》反映了农民阶级敢于斗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革命文学,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7.【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28.【答案】A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近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可知,中共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A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不能体现日本战败的必然性,排除B项;
材料只有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情况,没有涉及国民党的抗战态度,排除C项;
材料主要强调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并未体现国民党政权不得人心,排除D项。
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答案】B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30.【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 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 ”“ 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 ”可知, 璞鼎查和曼彻斯特商会宣称中国可以为英国商品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由此可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
鸦片贸易合法化,是打开中国市场的一个具体表现,表述不够全面,A项不正确;
英国需要的是整个中国市场,而不仅是广州的,C项不正确;
资本家受到璞鼎查的煽动是原因,而不是目的,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发生原因的认识。
31.【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天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具”可得,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选项中只有日本在旅顺大肆屠杀反映的是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D项正确;
“日本出兵朝鲜”是关于朝鲜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不能很好体现其野蛮罪行,排除B项;
“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一个具体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旅顺大屠杀的史实。
32.【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33.【答案】C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27年”“广州市民”和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派系,其中吴佩孚的势力最大,盘踞湖南、湖北,湖南、湖北成为了北伐战争的主战场。旗上最可能出现的标语是打倒列强,铲除军阀,C项符合题意;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A项不符合题意;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B项不符合题意;
D:“德先生”“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口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伐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4.【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放弃攻打城市,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率领队伍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革命队伍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改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些文章可能都涉及到的内容是工农武装割据,A项符合题意;
B: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B项不符合题意;
C: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C项不符合题意;
D:纠正“左”的错误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5.【答案】C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C项正确;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项;
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列强瓜分狂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列强瓜分狂潮的相关史实。
36.【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37.【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和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B项正确;
1842年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款等,并没有明确规定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也没有直接提到“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排除A项;
1895年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包括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等,与题目中提到的内容不直接相关,排除C项;
1901年清朝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主要涉及的是战争赔款和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没有直接提到“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8.【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分析可知五四运动相比之前的运动不是只局限在上层而言,五四运动广泛发动了人民群众,比如学生、商人、工人阶级都参与其中,尤其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使进步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排除A项;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内革命的发展,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破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9.【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电影网”“1905”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的拍摄,A项符合题意;
B:《毕业歌》是聂耳在1934年为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的故事片《桃李劫》所创作的主题歌,B项不符合题意;
C:《歌女红牡丹》是1931年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C项不符合题意;
D:1945年,歌剧《白毛女》创作完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定军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0.【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民报》是同盟会的第一份机关报,它在当时起到了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反清斗争的作用,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民报》中的内容直接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的思想和主张,因此是研究辛亥革命可以使用的一手史料,D项符合题意;
A:影视作品是后来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它们往往带有艺术加工和创作,影视作品中“武昌起义”片段不能视为一手史料,A项不符合题意;
B:学者所著《辛亥革命史》是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虽然它们可能基于大量的史料进行编写,但仍然是二手资料,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的解读和分析,B项不符合题意;
C:历史教科书是教育部门根据教学大纲和历史研究成果编写的,它们虽然提供了历史事件的概述,但同样包含了编者的解读和选择性内容,因此也不是一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