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0 08:1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导学设问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
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 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者。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竺可桢全集》等。
作者简介
备学检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
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
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
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
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背景介绍
【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
文体知识
翩然( ) 孕育( ) 风雪载途( )炎热( ) 簌簌( ) 物候( )
农谚( ) 连翘( ) 悬殊( )
纬度( ) 经度( ) 销声匿迹( )
piān
zài
yán
yùn
hòu
shū

yàn
qiáo
wěi
jīnɡ

识字记音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衰草连天
销声匿迹
互学展示
问题 答案 得分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快速朗读课文,回答下列四个问题。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帮学提升
1.说明对象
2.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
4.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文章为了把介绍的对象说清楚以便被人接受,介绍事物或事理时,作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内外、远近、高低、上下、左右、整体局部等方位顺序,介绍建筑物或者物品等。
逻辑顺序:按照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展开,如由总说到分说、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等顺序,常用于介绍事理。
浏览课文,结合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概括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从整体上看,本本文的思路是:描述物候现象→明确物候及物候学的概念→指出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的四个因素→指出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质到作用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请说说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语言生动或准确的句子,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基本把握了事理说明文的特点。那么,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1.说明对象不同。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比较异同
2.说明内容和目的不同。事物说明文一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悟学畅谈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中的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诗人在初夏游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发现山寺中桃花才刚刚开放。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启发我们: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想要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扩大科学知识储备,掌握科学方法,勇于探索科学奥秘。
我们只有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
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
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
1.赏析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在课文进行批注(从修辞手法、词语的运用、说明方法等方面)
课后作业
2.课外收集几则农谚或几句古诗,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古代农谚选粹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