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息茧房”这个说法,正在从学术研究快速走向日常生活。比如有年轻人吐槽“你们看过爸妈的手机吗 他们刷到的内容和我完全不一样,这简直就是信息茧房”时,这类说法其实混淆了“信息茧房”和“个性化推荐”的概念。当人们使用个性化推荐时,因个人兴趣、场景等因素而得到不同的推荐结果,其实是很正常的,但将千人千面的推荐效果等同于信息茧房,有失偏颇,容易导致信息茧房概念的泛化与滥用。
这种近乎直觉式的推断,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人们对新技术的社会影响保持了认知上的敏感和反思。忧的是,信息茧房概念逐渐泛化,陷入了过于简单化的归因,对算法技术的评判有失公允,并且有可能滑向不利于社会创新的技术悲观论调。
为什么算法成了信息茧房的替罪羊
第一,这个替罪羊现象是大众认知仓促简化的结果。算法技术深度嵌入日常生活后,和各样社会问题产生了复杂的勾连。但人们并没有时间或没有心力去进行明辨,就想要寻求一个易懂的、易交流的说法,来描述这种“千人千面”的信息体验,却找不到除茧房、过滤泡这类比喻之外的词汇。于是,在大众讨论中,信息茧房的概念被挪用和滥用,相应地,概念语义也出现了泛化。把对信息茧房、沟通困难等的担忧,都仓促地挪用到了推荐算法上。如果人们不愿意充分全面地去认知算法的原理、信息茧房的含义,就匆匆地将信息茧房完全归咎于算法,也是有失公允的。
第二,正如社会心理学的“替罪羊理论”所说,人们往往会把负面体验归因于外群体。在这里,人们把社会问题归因于技术。人们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意义感缺失,更倾向在信息流中花费更多时间,放下手机后,人们就容易将自己的空虚感归因到算法身上。心理学家戈登·W·阿尔波特的“替罪羊理论”Scapegoattheory)提出,当人们经受负面的情绪时,会倾向于把这种感受归咎于另一个群体或个人。
如果让算法作为信息茧房的背锅侠,蕴含了一个前提:用户是被动的,没有主动性的,技术为刀俎,网民为鱼肉。但实际上,推荐算法在技术上也给用户的兴趣赋予了很多能动性。例如,用户如果对京剧感兴趣,在京剧类型内容上停留时间长,就会得到更多的推送。
其实,就算是在没有算法的时代里,人们也会不同程度地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同质化信息圈中。报刊时代,也有人只看社会新闻:电视时代,也有人只看体育频道。但人们并没有把这种单一化、同质化的信息消费归咎于报刊和电视。真正能打破信息茧房的,并不是对一个传播技术的讨伐和绞杀,而是对受众或用户的信息素养、社会公共信息生态治理等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
可见,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总会想寻找一个简化易懂的说法。这个替罪羊可能是另一群人,也可能是技术,而“信息茧房”就成为了信息同质化、娱乐至死和意义虚无等复杂社会症候的简化替罪羊。
第三,纵观媒介发展史,算法既不是第一只为负面情绪赎罪的替罪羊,也不会是最后一位替社会问题挡枪的背锅侠。新兴的传播技术带来的变革如果超出了人们能够驾驭的范围,就很容易成为更广泛问题的归咎对象。例如,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猛烈批评“文字”这种当时的新技术,认为它破坏了口头交流增长智慧的方式。如今人们又捉住了算法和大数据,作为信息同质化和观点极化的替罪羊。
(节选自仇筠茜《如何理解和破除“信息茧房”的迷思 》)
材料二:
个人需要提高信息素养,主动拓展信息渠道。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获取、评估、利用和创造能力。我们应该学会批判性地看待所接收到的信息,不盲目相信和传播。同时,要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积极探索不同领域的信息。可以通过关注不同类型的媒体、阅读不同观点的书籍和文章、参与各种线下活动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例如,定期阅读一些专业领域之外的杂志或报纸,参加跨学科的讲座和研讨会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科技公司和平台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优化推荐算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推荐算法不应仅仅以用户的兴趣为唯一标准,还应该考虑信息的多样性和公共价值。例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随机推荐的内容,让用户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优质信息。同时,平台也可以通过设置专题推荐、热门话题等方式,引导用户关注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
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监管,规范网络信息环境,打击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通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理解。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信息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拓展多元化视角:在社区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多元化的信息,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认知能力,为营造和谐、创新、进步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节选自蔡恩泽《打破信息茧房:在数字时代拓展认知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茧房概念的滥用,原因是人们将个性化推荐效果等同于信息茧房。
B.柏拉图认为“文字”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使他无法驾驭,于是批评“文字”。
C.科技公司和平台推荐算法应考虑信息的多样性、公共价值及用户的兴趣。
D.政府不仅要规范网络信息环境,而且还应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们有时间或有心力来明辨算法技术的复杂性,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将信息茧房归咎于算法。
B.将有算法的时代与报刊时代、电视时代的信息消费进行比较,突出了不应把同质化的信息圈完全归咎于算法的观点。
C.为了打破“信息茧房”,材料二提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积极探索不同领域的信息。
D.如今算法技术被人们当作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但随着媒介的发展,算法将不再是信息茧房形成的背锅侠。
3.下列做法与材料二提出的“打破信息茧房”的思路不符合的一项是( )
A.某中学新购置了一批不同领域的科普书籍,供学生阅读后,召开了跨学科读书报告会。
B.“今日头条”常给不同用户随机推送科学前沿信息,让不同用户都能了解当今科学动态。
C.某大学增设了信息素养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评估不同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D.王明喜欢阅读一些感叹世态的文章,对其他类型的内容不感兴趣,他总用消极态度看待社会现象。
4.结合两则材料,请概括“信息茧房”的特点。
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及“信息茧房”,两则材料论证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土地
朱百强
我回村,是接老父亲去周城治病的。母亲去世后,父亲独自在村里生活,我曾多次接父亲去周城,过城里人的生活,父亲都以撂不下地为由拒绝了。可这次不同,他的心脏病复发了。
父亲问,那地咋办
我心里赌气想,一辈子就活在你那二亩地中,也不想想人重要还是地重要?我开玩笑说,地又不能带着走,不管它了。父亲转过头,瞪了我一眼说:把地撂荒造孽,是要遭雷劈的。我说,那就让别人种吧。父亲想了想说,也只能这样了。
父亲嘱咐我,最好找个诚实人,地不能受虐待。
我在偌大的村子转了两圈,也就只发现两三个人。碰见人,我就问是否愿意承包地。他们都摇摇头,说现在吃的不愁了,没人愿意种地。我心里发凉:如今人不像从前那样争先恐后承包地了,他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向土地告别了。
村子沉寂如死。我站在十字路口,环顾四周,一家比一家的楼房高,一家比一家的楼房漂亮,就是没有一个人影。
终于,在一家门口,我发现几位老人在拉家常。我说了转包地的想法。老人们说年轻人都进城了,他们干不动了,王爱粮是村上为数不多的勤快人,在种地上和我爹有一比。
我去找王爱粮,发小陈三说,请王爱粮喝个酒,他会答应。我在和王爱粮喝酒时,王爱粮问,一亩地多钱?我说你看着给吧。他说,有三百元,也有五百元的。我说就按三百元算了。他似乎一下子来了精神,眼睛发亮,举起酒杯跟我碰了一下,说成交,我包五年,现在就付承包费,微信支付。
他又郑重地说:我可有言在先,地包给我了,我想咋办咋办,不能干涉。我说那当然。
我没想到抠门出了名的王爱粮如此爽快。我回家告父亲,王爱粮把地包了。父亲哈哈大笑:三年前,王爱粮就说要包我的地,我没有给他,这下遂他的心了。
给地找到了下家,当天,我就接父亲进城了。
临走时,父亲说要到土地庙上去一趟。走进庙里,父亲神情肃穆,习惯性地整整衣领,掸落身上的灰尘,踩掉鞋上的土。点燃香,双手打拱,上前一步,恭恭敬敬把香插进香炉,后退一步,扑通跪在土神面前。父亲说,土地爷,我不是嫌弃地,也不是怕种地,这回是我得了病,儿子要接我到城里看病了。我把地转包给王爱粮,让他先种着,我身体好些了,继续种。您不要怪罪我,我是万不得已啊!
听着父亲的喃喃自语,我的鼻腔里一阵酸楚。
父亲在医院住了半个月出院了。医生告诉我,父亲的病要多休息。我就让父亲在周城住了下来。尽管父亲常发牢骚,说他住不习惯,但为了保养,也只好在城里待着。
中秋的一个晚上,电视播出秋收的场景,黄灿灿的玉米棒子摊在一家院落,十分诱人。父亲想到了自己的那二亩地,说,若不把地转包给王爱粮,咱家的玉米也该收了,棒子肯定有一尺长。接下来的几天,父亲老是自言自语:王爱粮的收成不知咋样
十月初一寒衣节那天,我要回村给母亲上坟,父亲也要回村。我明白父亲的心思。果然,他瓮声瓮气地说:我要看看我的地。
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入冬的田野又换上了新装,途中,父亲透过车窗看着高速公路两边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褶皱纵横的脸上荡漾着笑容,说今年雨水好,地墒足,明年麦子又要丰收了。似乎父亲一看见土地,他的心情就格外好。
在坟院祭拜完,我便把车开到了我们家地头。
我和父亲下了车,却见周围的地里全是绿色,而我们家的地塄上,半人高的枯草被寒风吹得东摇西晃,地中间成了一个大坑。一台挖掘机正在伸开长长的臂膀,将大坑的土一爪一爪哗啦哗啦倒进坑中的载重汽车里。尘土飞扬,狼藉一片。
大坑仿佛挖到了父亲心上。父亲浑身哆嗦,嘴唇颤抖,问这是干啥,这是干啥?挖掘机仍在作业。父亲急了,连颠带跑下了坑,像一头发怒的狮子,又像狼一样吼叫,你们这样糟践地,要遭雷劈呀!挖掘机依然轰鸣,又挖出一爪土,要倒进汽车。父亲挺腰站在了高高扬起的铁爪下面,任铁爪里的余土洒在自己头上身上,不管不顾,和铁爪对峙,倒逼铁爪停在了空中。
王常胜从挖掘机驾驶室窗口伸出来,大声吼道:还不快避开。
父亲道:你这是干啥?说清楚再挖。还挖,那就从我头上挖下去。
双方陷入僵持之中。
这时几辆汽车从公路上驶过来,停在我的身边。陈三从一辆车上跳下来,满脸苦相说:这是王爱粮叫挖的,说是县城盖高楼,需要土填地基,一车八十块钱,比种粮强多了。
我没理睬他。我估摸他和王常胜王爱粮是一伙的,挖土的事是他们早串通好的。
陈三见我不搭腔,跑到父亲跟前,反复解释。父亲佝偻的身子依然直直挺起,任寒风吹着枯草样的白发,一声不吭。
陈三等不及了,他招了招手,几个开车的人跑上前去,他们一同将父亲架起,抬到地头,父亲爬起来再次向前跑去,陈三紧紧抱住父亲说,你这老汉疯了,不要命了。父亲挣扎着说,我用这条老命跟你们拼了!
看到这一幕,我再也忍不住了,上前和陈三理论,说改变农田用途是违法行为,把地包给王爱粮是让他种粮的,不是让他卖土赚钱!
陈三拿我们没办法,朝挖掘机挥挥手,说算了,挖不成土,看王爱粮咋办。王常胜说:我打几次电话了,他不接。陈三说,我们去找他。他们吵吵嚷嚷朝村里走去。
父亲扑通瘫坐在地,老牛样号啕大哭起来。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又不能带着走,不管它了”,这句话说明“我”对父亲“撂不下地”的做法是很不满意的。
B.村子里人不多,但漂亮楼房盖了不少,表明离开村子的年轻人多了,有钱的人家也多了。
C.当得知王爱粮包了地,父亲“哈哈大笑”,这里表现出父亲终于把地包出去的兴奋心理。
D.父亲不顾一切站在作业的挖机铁爪下,表现了父亲对毁坏生长的庄稼来挖土赚钱行为的抗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视角同《百合花》相似,“我”是故事叙述者、参与者,同样也是充满感情具有性格的人物。
B.“我”与父亲回村时,“天是蓝的,云是白的”,麦苗“绿油油的”侧面表现了父亲对土地的深情。
C.结尾父亲“瘫坐在地”“号啕大哭”,用神情、动作细节描写,表现父亲对地被糟践时极端的痛苦。
D.文本按照故事本身的逻辑性展开叙事,次要人物王爱粮包地卖土的行为烘托了父亲对土地的热爱。
8.文中画线部分描述父亲在土地庙上香的情景,表现出父亲怎样的心理 请简要赏析。
9.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土’是他们的命根”;当代学者刘守英认为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正渐渐步入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阶段。作者通过文本表现出当下农村怎样的现实 请结合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和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学莫便乎近其人①。《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②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③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其人:指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②方:通“仿”,仿效。③安:乃,于是。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不能好其人B下C不能隆礼D安特将学E杂识志F顺G诗书而已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与“青年长江学者”中该词的意思不同。
B.众人,文中指许多人,与“众人拾柴火焰高”中该词的意思相同。
C.六艺,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古道,古旧的道路,后泛指古代的制度、思想等,本文指古人从师之道。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有“道”者即可为师,不应当把年龄和社会地位作为择师的标准。
B.韩愈认为,帮助学生学习句读的“童子之师”,不是“传其道解其惑”的老师。
C.材料一连用三组类比论证,从不同侧面对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批判。
D.荀子认为,学习经书不如仿效学识渊博的老师,实践君子的学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荀子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材料一是如何印证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①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李煜,南唐后主,在975年宋兵攻破都城金陵后,被俘到汴京,978年,他在囚禁寓所作本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这些常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词人触景伤情,徒生伤感。
B.三、四句写幽囚在小楼中难眠的词人,无法忍受月下回想故国引发的伤痛。
C.五、六句想象昔日的宫殿仍在,但其朱红色彩已褪,传达出词人叹惋悔恨之情。
D.本词意境深远,语言清新优美,感情真挚动人,今昔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6.当代词学家唐圭璋评论本词最后两句:“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其实,这两句的妙处还不止于“问答”,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两句是如何抒发“心中万斛愁恨”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学们到郊外春游,看到一排农舍被周围绿树掩映,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
(2)唐代诗人孟郊古诗《劝学》言“人学始知道”,是从正面谈学习的意义,荀子《劝学》所言“,”,也是从正面总结学习的意义。
(3)唐宋诗人在仕途不顺时,经常借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同时又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感,如“,”就是如此。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月2日下午,《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相关负责人表示,评选坚持语言的“社会学价值”及“语言学价值”评价标准,今年流行语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文化的镜像,总能在①中透露出时代的脉动与人心深处的涟漪。
“city不city”的魔性追问,不仅问出了年轻一代对时尚、潮流、多元文化的认同与追求,还暗含着这一年来“ChinaTravel”的火热。这些②来到中国,感慨中国好“city”的外国人,不仅看到了万里长城、可爱熊猫,还看到了③的高铁、应用广泛的机器人、功能强大的新能源汽车。既古老又年轻,既现代又传统,既有科技范儿也充满人文气息,这就是今天鲜活而立体的中国。
每年的流行语,如同一部活生生的社会编年史,记录时代变迁与社会成员的心理变化。捕捉这些变化,剖析变化背后的深层逻辑,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与社会。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如果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今天古老又年轻、现代又传统、有科技范儿也充满人文气息的中国鲜活而立体”,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道北方城市的朋友们有没有这样的困扰,都入冬了,蚊子还天天“魔音贯耳”。
为什么11月份还有蚊子活动
蚊子变得活跃的原因之一就是气候变化。不管是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或者城市热岛效应,都让一些城市逐年温度上升。
蚊子作为适应能力超强的动物,也在适应着居住的环境:温度虽然降低了,但没有那么低,很多蚊子的成虫就会选择推迟或者不进入过冬状态,继续进食并保持活跃状态。特别是由于北方城市普遍有暖气供暖,居室环境温度会达到20℃左右或者更高,这会让休眠中的蚊子以为“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继续吸血。
同时,一些蚊子的抗冻能力也在增强,外来的蚊子开始扩散到越来越多的地方,比如现在很常见的“花蚊子”白纹伊蚊,原本是生活在东南亚的,随着进口货物来到我国。最初它们还只是生活在两广、云南等南方地区,但随着最近这些年南方地区气温升高,白纹伊蚊为了“辟暑”开始向北方地区扩涨。作为一种热带来的蚊子,只要奈得住北方的低温,它就会一直咬你。
20.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C(3 分)
2.答案:D(3 分)
3.答案:D(3 分)
4.答案:
信息同质化。生活在固定的信息圈层中的人,信息来源是 “单一化、同质化” 的。(2 分)
圈子封闭性。在信息圈中的人喜欢把自己封闭在 “舒适区” 不愿与外界沟通、交流、融合。(2 分)
思维固化性。在圈层中的人被思维习惯所束缚,难以做到关注并探索 “不同领域的信息”。(2 分)
接受信息的被动性。处于信息茧房中,“用户是被动的,没有主动性的”,人们不去 “主动拓展信息渠道”。(2 分)
5.答案:
材料一从信息茧房概念逐渐泛化的现象入手,分析了算法成为信息茧房替罪羊的原因。(3 分)
材料二从个人,科技公司、政府和社会机构等层面,提出了突破信息茧房的思路。(3 分)
6.答案:B(3 分)
7.答案:D(3 分)
8.答案:
表现父亲对土神的敬畏与虔诚。通过上香时动作,神情的细节描写,如 “神情肃穆”“习惯性地” 掸尘整衣,打拱敬香和跪拜来表现。(3 分)
表现父亲内心的无奈、愧疚与自责。父亲在神像前 “喃喃自语”,表明转包地给王爱粮,是父亲的无奈选择,并非 “嫌弃地”“怕种地”“您不要怪罪我” 表现出父亲的愧疚和自责。(3 分)
9.答案:
一部分传统农民依然以土为生,依然坚守土地不离开,“‘土’是他们的命根”。如:当看到土地被破坏,父亲变得失魂落魄;面对糟践土地的行为,父亲舍命抗争。(3 分)
一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如:“在种地上和我爹有一比” 的王爱粮,不像过去那样珍惜土地,而是为赚取更多的钱破坏土地,改变了农田用途。(3 分)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社会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一方面,乡村出现人口萧条景象,“村子沉寂如死”“没人愿意种地”“年轻人都进城了”;另一方面,农村人有钱了,建起了漂亮楼房,出现城乡互动新现象。(3 分)
10.答案:BDF(3 分)
11.答案:B(3 分)
12.答案:C(3 分)
13.答案:
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并以他为老师。(4 分)
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4 分)
14.答案:
“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 “道” 者即为师。(2 分)
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要想真正解惑就要接近 “传道解惑” 的老师。(2 分)
孔子曾经向郯子等 “术业有专攻” 的人请教。(2 分)
15.答案:C(3 分)
16.答案:
使用设问修辞手法。先用一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 提出问题,然后自答,既强调词人哀愁,又能引人注意,发人深思。(3 分)
使用比喻修辞手法。词人将 “心中万斛愁恨” 比作一江春水,将抽象的 “愁” 情化为形象的 “春水”,使读者对 “愁” 有鲜明强烈的印象。(3 分)
使用夸张修辞手法 “一江” 即满江,词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将心中愁恨合理地夸大到满江,强调了词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无穷无尽。(3 分)
17.答案: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每空 1 分,共 2 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每空 1 分,共 2 分)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每空 1 分,共 2 分,符合要求即可得分)
18.答案:
①不知不觉
②不远万里
③风驰电掣 (每空 1 分,共 3 分)
19.答案:
原句 “既古老又年轻,既现代又传统,既有科技范儿也充满人文气息”,独立成句,突出强调了今天中国的特点。而改后这组句子变成长句的定语,起不到强调的效果。(2 分)
原句在时间状语 “今天” 的前面加上 “这就是”,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中国如今的变化,而改句没有突出 “今天”。(2 分)
原句采用短句形式,简洁明快,与文本整体风格一致,而改句为长句,与原文的语言风格不合。(2 分)
20.答案:
辟暑:“辟” 改为 “避”
扩涨:“涨” 改为 “张”
奈得住:“奈” 改为 “耐” (每处 1 分,共 3 分)
21.答案:不管是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城市热岛效应,都让一些城市温度逐年上升。(3 分)
22.答案:北方气候变暖及城市热岛效应,很多成虫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南方一些蚊子抗冻能力增强,扩散到北方作祟,这是北方城市 11 月份还有蚊子活动的原因。(4 分)
23.作文(60 分):略,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文言文译文
材料一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讲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始终不能解除。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并以他为老师;在我之后出生,他懂得道也比我早,我也跟随他并以他为老师。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教给孩子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除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明句子停顿,不能解除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那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师说》赠送给他。
材料二
学习没有比亲近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实践君子的学说,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更便捷的了。
学习的途径(经:通 “径”,途径),没有什么比心悦诚服受教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之师更迅速有效,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对上不崇师,对下不尚礼,就只是学习、记住章句(识、志:记住)并解释(顺:通 “训”,解释词义)一下《诗经》《尚 书》罢了。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