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风雨》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风雨》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4 09:5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风雨》教学设计
第?8?周???10??月??14?日??星期?三????
授课人???????
累计教案?????
课??题
《风雨》
第?1、2???课时(本节共??2??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教学重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的写法。
教学思路或
板书设计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学生课
前准备
?
教具
?




???贾平凹的《风雨》采用导学案形式上了一节课,教学思路这样设计由
一、?图片,声音导入新课(3分钟)
二、接着检测学生预习(5分钟)出示学目标(1分钟)
三、听录音朗读课文完成理解课文——课文主要抓住那些景物来表现风雨
四、(10分钟)接下来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三个问题?
1?课文写出风雨怎样的特点?
2?课文描写风雨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3?有人说结尾写到雨了,你同意吗?这观点吗?为什么?(10分钟)
五、?体会作者对景物如何细致,(8)
六、当堂作业3,按设想应该很容易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实际上上课,只能完成到小组探究就下课了。这节课尽管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收获:
第一巧妙的教学导入让学生热情高涨,容易进入课文,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课文主要抓住树林子,树叶,杨柳。芦苇。风中的羊。女孩。鸟窝,葡萄蔓,废纸,精湿的猫,浮萍小木屋,孩子,学生很快就找出来。第三实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兴趣比较高。
但是我也有许多做不到的地方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一: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情景导入二:“风雨”,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和风细雨、狂风暴雨……?让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贾平凹笔下的风雨是何种味道。???
二、预习反馈
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的散文的特点:贾平凹的散文是新时期散文表现手法觉醒的杰出代表?,他的散文作品不但内容包含着对生活的独到领悟,充满着真挚感情和真知灼见,容入着深广的时代情思,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显得笔调灵活、通脱自然、极富变化。?
三、初听“风雨”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听课文朗读,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风雨中的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四、走进“风雨”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五、品读“风雨”
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2、圈画出第一自然段中的动词,思考:作者为什么连用一系列动词?
一连串动词,直奔主题、节奏紧密,仿佛直接把读者送到疾风面前,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
3、“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4、作者写垂柳、杨叶、芦苇时运用了哪些感官?
运用视觉与听觉,将植物在风中的姿态写的具体生动,使人全方位感受风雨之态。
5、文章描写了羊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描写羊跌跌撞撞的样子,通过写羊的受惊,表现了风的强劲。
6、“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两步远”与“长时间”对比,突出风势之猛、风力之大。
7、找出第5段中的动词,分析其作用。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鸟儿在大风中的表现,未见“风”字,而风无处不在。
8、“窄窄的巷道里”中“窄窄的”能否去掉?
不能。“窄窄的”给人以紧迫感,且越窄的空间风力越大。
9、“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中,“精湿”是什么意思?
“精”是“十分、非常”的意思,表明湿的程度,贴切而富有表现力。
10、“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1、“惊喜地叠着纸船”中,“惊喜”能否换成“欢喜”?为什么?
不能。“惊喜”体现出风雨来的突然,“欢喜”表达不出这层含义。
12、文章的结尾有何特点?
由描写室外转向描写室内,令人紧张的风雨以温暖的画面结束,使文字写实而细腻,充满生活的味道。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六、研读“风雨”
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
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
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3、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七、领悟“风雨”
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八、拓展“风雨”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描写风雨,举出并积累风雨的名句。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2.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7.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九、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以冷为题,试写一段话,描述天气寒冷给人的感受,要求不出现“冷”字。(提示: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