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阶段特征
1.政治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经济上:开始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思想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单元框架
三、单元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3.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
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单元主题线索】
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五个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两个凡是”的方针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③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质: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改革开放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③会后,中共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补充: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
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如何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路线。
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
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从发展动力上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改革开放取代了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发展模式。
二、拨乱反正
1. 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 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
3. 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
4. 完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思想上)
【易错易混】
1.遵义会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
变:生产关系 不变:社会主义制度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背景:农村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吃“大锅饭”,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实施:①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②推广: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基础—土地公有制,形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分配的自主权和土地的使用权,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改变。
5.影响: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2.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3.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4.内容:
①所有制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经营方式: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5.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6.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创新的表现)
1. 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 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4. 意义/作用: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启示:①制定任何政策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定要符合本国国情。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③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
【易错易混】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依然是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改为“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其后是城市。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改革所有制结构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不改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第9课 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
对外开放目的: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开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原因: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毗邻港澳,侨乡众多
3.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社会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
4.典型: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一夜崛起之城” 边陲小镇→现代化国际都市
5.设置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扩大:
①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②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④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
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⑤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
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时间:2001年12月
3.影响: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中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
补充:1.近代开放与现代开放的区别:
(1)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
(2)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3)后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面对这把“双刃剑”,中国应该怎么做?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
机遇: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
挑战: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国家怎么做:迎难而上;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互利共赢;抓住机遇、防范风险
中学生怎么做:①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自觉培养全球意识 ②强化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更好服务祖国 ③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同时积极宣传我国优秀文化 ④主动敞开胸怀,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服务世界。
【易错易混】
1.近代的开埠通商是丧权辱国的被动“开放”,如今的对外开放是独立自主的主动开放。
2.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不是深圳,而是海南岛。
3.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政治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二大(1982年)—二十大(2022年),每五年一届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确立过程:
(1)理论起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
(2)初步形成: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基本形成:中共十三大,1987年,邓小平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4)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主要内容: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作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成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6)确定: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2.评价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评价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大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2002年
2.报告: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3.主要内容:
①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国家。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2007年
2.报告: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4.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5.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2012年
2.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3.内容
①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③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④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2017年
2.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4.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被写进党章。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意义?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②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2022 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易错易混】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同点: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1.提出:2012年11月,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
2.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国家富强(前提)、民族振兴(核心)、人民幸福(根本)。
3.方式/途径: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4.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
①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1921--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实现)
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1949--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实现,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
②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③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从严治党: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意义:
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新发展理念
1.时间:2015年10月
2.会议名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
3.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4.新发展理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5. 目标: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
6.历史意义: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3.应对举措
(1)对内改革: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谷物总产量、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2)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影响: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我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五、开启新征程
1.开启新征程
(1)背景: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2)目标: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1)召开时间: 2021年11月。
(2)内容
①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 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
②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 行动指南。大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易错易混】
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中共十六大: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八大:2012年,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九大:2017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史料实证】
1.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 “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解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历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
会议 遵义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纠错 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冲破了长期以来“ 左 ”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领导核心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地位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唯物史观】
1.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总结。
①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②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③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解放区,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与变化。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 1950—1952 1953—1956 1958——1978 1978年开始
内容 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把土地长期包给各户使用,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土地归属 土地归农民所有(私) 土地从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私→公) 土地归集体所有(公) 土地归集体所有(公)
意义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严重违背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停滞 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启示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政策的制定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③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
【历史解释】
1.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法制建设总结。
初建章程
①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宪法制定以前,它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遭遇挫折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到了严重践踏。举例: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重塑法纲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革”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其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②经过“文革”,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这样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2.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历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或认识?
要坚持依法治国的道路;
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要不断完善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
要不断加强立法,以人为本;
民主是法制的体现,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两条正确道路)。
形成时期 主要内容 确立为指导思想
毛泽东 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 理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以改革开放为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共同点 (1)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2)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3)都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家国情怀】
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
(1)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4)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