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七年级下册
01
常识积累
文章介绍、相关写作背景介绍及作者介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1)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2)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左传》。
(3)纪传体: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创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4)纪事本末体:以重要事件为纲,自始至终有系统地把它记载下来。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5)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中国通史》(区别于“断代史”)。
(6)断代史:记述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史实的史书。如《汉书》《宋史》等(区别于“通史”)。
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传统史书体例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02
文章浅析
文言文朗读、识词释义、文言文翻译理解
①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②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节词;
③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④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⑤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翻译小提示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初
对……说
古代高官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古时,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有的称“爱卿”。古时“卿”也是表示夫妻或好朋友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
当道,当权
掌管政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
用
事务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托。
译文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代王侯的自称,与此类似的还有寡人、朕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难道
研究儒家经典
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同“耶”
只,只是
粗略的阅读
了解历史罢了
谁比得上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译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所”字结构,有益的地方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等,到
开始
从事
经过
商讨,讨论
于是,就
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事情,非常震惊地说:
译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才干和谋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不再是
读书人
就
另,另外
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子敬兄怎么认清这件事这么晚啊!”
译文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
拜见
连词,表承接关系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之后就告别了。
译文
辞
古义:推辞。
今义:美好的词语。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孤
古义:古时王侯自称。
今义:孤独。
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古义:只,仅仅。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 )
应当,应该
当涂掌事( )
掌管,担当
见
事
了解
见往事耳( )
知晓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事务,责任
当涂掌事( )
事件、事情
见往事耳( )
3、特殊句式
否定判断句:非……
状语后置句:蒙以军中多务辞
省略句:(与蒙)结友而别
非复吴下阿蒙
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译文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译文
结友而别
与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了
译文
4、语气词
“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解析
“耳”
见往事耳
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解析
“乎”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解析
5、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
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
即读书人分别后几天,特指大有长进,面貌焕然一新,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
刮目相待:
即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03
深层理解
文章人物形象、人物特点、内容主旨分析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感受孙权的劝学艺术
故事发生的背景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公元210年,周瑜去世,去世前写了一封信给孙权。一是分析了东吴面临的严峻形势,“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二是推荐接班人鲁肃。
公元210年,孙权劝吕蒙学习。
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有雄才,善用兵,亲贤士。对话时的年龄为 28岁。
吕蒙(179—220),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大将。
16岁即入军营,以胆气著称,战功卓著,但颇为轻狂。赤壁之战后“拜偏将军,领寻阳令”。对话时的年龄为32岁。
吕蒙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大将,能文能武,周瑜赞为“忠烈,临事不苟”。对话时的年龄为38岁。
鲁肃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感受孙权的劝学艺术
①联系对话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
②结合句中的语气词、称谓语或标点符号进行品读。
①不愤怒,被拒绝后依然尊重对方,而且还不放弃。
②充分挖掘了对方的学习需求。
③给对确定了合适的学习目标。
④让对方看到读书的好处。
⑤不轻易进行道德评价,用自己的经历作为理由说服对方。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劝学结果如何?
①联系对话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
②结合句中的语气词、称谓语或标点符号进行品读。
助读资料
鲁肃、吕蒙结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帮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三国志》)
译: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
助读资料
鲁肃、吕蒙结友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
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
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
吕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敷吾,不可交也!”
“汝轻吾,何必为汝劳,作罢,作罢!”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东吴与西边的刘备虽然联合抵御曹操,号称是一家,而且关羽是虎将,我们的计策怎难不预先制定。于是为鲁肃谋画了五条计策。)
助读资料
鲁肃、吕蒙结友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
鲁肃于是越过坐席靠近他,抚摸吕蒙的背部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干和谋略竟然到了这高的地步。”于是拜别蒙母,和吕蒙结友而道别。
我最欣赏文中的___________,因为从_________,我读出他是一个______的人
慧眼识英雄
吕蒙
从吕蒙接受劝学和取得的成果来看,他是一个虚心受教、勤奋刻苦,有进取心的大臣。
人物形象
启示:
一个人基础差不要紧,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不能因为事务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开卷有益。
孙权
从孙权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好学、善劝的君主。他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不仅表现了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却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人物形象
启示:
作为团队领导,要考虑长远,重视人才培养;
给人提建议、指方向时要充分尊重对方,要有换位思考意识,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才能说服对方;
不但要自己好学,还要催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这样才能使社会进步。
人物形象
鲁肃
从鲁肃对待吕蒙的态度来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的人。
启示:
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要尊重人才。
面对揶揄和调侃,坦然处之,更能彰显自己的风度。
04
拓展延伸
文章写作特色、考点延伸
xie zuo te se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略写吕蒙的学习过程
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又从侧面鲁肃的赞赏变现其学习成果
这样写既节省笔墨不显冗长,又能突出文章主题
详略得当的叙事安排
xie zuo te se
侧面烘托与对比手法并用
鲁肃是一个旁观者,吕蒙读书的成果通过鲁肃的赞叹变现出来,吕蒙今非昔比。
鲁肃话中“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和现在做了对比,突出吕蒙的变化之大,从而写出孙权劝学的效果。
xie zuo te se
言简义丰的语言描写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出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看似平淡,却极具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