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9 22:4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沧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首次提出“熟人社会”这一概念,其意指在基于共同血缘、地缘和业缘之上的一种礼俗的、静态的,受制于人情、面子等无形约束的乡村社会,这在相当长时间内被看作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全面注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以及市场体制的不断渗透,使乡村逐渐变成一个既有现代理性也有传统规约的“半熟人社会”。相对于乡村的“熟人社会”抑或“半熟人社会”,其共同血缘和地缘的联结似乎都与城市社区的“陌生人社会”有着本质区别。
关于“熟人社会”的理论释义和研究,学术界从“熟人社会”的深层内涵、运行机理、秩序整合和演进趋势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且持久的研究。乡村“熟人社会”是一种具有相同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亲密社群,即“自己人”社会。“熟人社会”中最重要的“自己人”是血缘性的,它固化为结构性的“自己人”关系,并在共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相互认同且共同遵守的地方性知识,这种“自己人”结构与地方性共识构成了“熟人社会”的“结构—文化”网络;“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是建构在“差序格局”之上的一种人情的生产和再生产,它构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熟人社会”的人情既指自然的感情和性情,也类似法理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是一种在“给予”和“亏欠”的循环中不断生长的乡村公共性。
(摘编自蔡华玲《共建“熟人社会”: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困境审思与复合重塑》)
材料二:
大规模社会流动让部分年轻人与传统“熟人社会”关系网络“脱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尤其是超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出现,改变了农业社会终老故土的生活模式。无论是求学,还是就业,离开故土进入大城市打拼,成为大多数年轻人共同的生活轨迹。可以说,我国已然从“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的成年人要面对与故土“熟人社会”关系网络“脱嵌”的过程,失去了原有的熟悉的、可以信赖的关系网络的支持,独自面对城市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感和孤独感却又需要新的社交方式加以消解。由此产生两种现象:一种是部分年轻人缺乏相应的社交技能,不知道如何在“陌生人社会”中搭建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所以被称为“社恐”。另一种则是尝试搭建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积极地与陌生人社交,“搭子”社交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代青年的人际交往观念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人情”交往模式大相径庭,部分青年愈加偏好临时性、短暂性的社交关系。以“搭子”社交为例,其是数字时代陌生关系的亲密化、边缘关系的功能化、虚拟关系的现实化、互动关系的平等化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时代发展潮流。但不能忽视的是,“搭子”关系的成立具有一定的限定条件。既有的研究报告曾指出,日常生活中是否拥有“搭子”与年龄大小存在紧密联系,即年龄越小的青年拥有“搭子”的可能性越大。而另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进入恋爱、婚姻和家庭的可能性越大。换句话说,“搭子”关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亲密关系取代,“搭子”关系与亲密关系之间更像是一个递进关系,而不是平替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搭子”关系更有可能是单身男女在没有进入亲密关系之前,探索和建立属于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努力,是尝试类似亲密关系的社交行为。
此外,与“人情”交往模式中的利益往来、人情互欠相反,当代青年更加注重双方的利益对等,即彼此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讲求及时清算和明算,以互不相欠和公平为交往原则。当代青年所处的数字时代是个体化生存的时代、碎片化生活的时代。个体化生存让部分青年缺少传统人际关系网络的支持,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碎片化生活让部分青年缺少时间和精力去承担过多的社交成本,因而更加倾向选择“社交降级”。总之,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当代青年的社交方式愈加讲求自我、平等、独立,希望可以按照他们的兴趣更为精准、便捷地找到合适的伙伴,形成舒适的关系。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社交方式,并不存在一个超越于具体时代语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完美社交模式。当代青年面对社会生活仍保持着乐观、积极、开放、进取的态度,充满着对社交生活的美好向往,不遗余力地追寻着有归属感、接纳感和幸福感的社交“舒适圈”。我们应正确看待青年社交方式的变化。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要尊重他们真实的内心感受,鼓励他们保持开放的社交心态,推动他们敢于追求强情感、强互动、强支持的紧密关系。与此同时,相关青年工作者也应在理论方法与工作方式上及时地进行更新与完善,帮助青年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交观,鼓励通过线下社交的方式增强其与社会的联系。
(摘编自田丰《数字时代青年社交需求及偏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熟人社会”是基于共同血缘、地缘和业缘之上的一种礼俗的、静态的,受制于人情、面子等无形约束的乡村社会。
B. 乡村逐渐变成一个既有现代理性也有传统规约的“半熟人社会”,这与乡村社会流动性增加、市场体制的渗透有关。
C.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动,使我国社会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也使我国农业社会终老故土的生活模式彻底改变。
D. “搭子”社交反映了时代发展潮流,也体现了数字时代陌生关系亲密化、边缘关系功能化、虚拟关系现实化等特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自己人”结构由血缘性的“自己人”固化而来,其与地方性共识构成了“熟人社会”的“结构——文化”网络。
B. “熟人社会”中的人情类似法理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这种人情在“给予”和“亏欠”的循环中不断生长。
C. “搭子”社交是单身男女对类似亲密关系的尝试,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被逐渐取代,是亲密关系的替代关系。
D. “熟人社会”中的人情交往与“搭子”社交,都是特定时代的社交方式,都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完美社交模式。
3. 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材料中“熟人社会”理论的一项是( )
A.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C. 是以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墨子·非命上》)
D.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二段的行文脉络。
5. 人际交往是我们永恒话题。两篇材料探讨中国社交模式的变革,对我们与他人交往有何借鉴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道春归无觅处
陈世旭
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初夏,庐山香炉峰大林寺中的几许贫僧,不知道出现在面前的一群人中,有一个人十六岁时就让京城的名士刮目相看;不知道他在“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不知道他曾令“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执政柄者扼腕矣”“握军要者切齿矣”。
这个人是白居易。
跟那些僧人一样无知的是我本人。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我一早从省城南昌出发,在浔阳江边的小城吃午饭,然后搭船顺流而下,去一个沙洲上的农场务农。我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经过了一座文字的丰碑。
我在那片山水间盘桓了将近二十年,对我来说,那里就像一部古书,弥漫着来自远古的硝烟、墨迹、酒和脂粉的气息,闪烁着一个个杰出人物的名字和身影。其中,白居易最打动我。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离世十年,杜甫也在两年前死去。唐朝诗歌天空的两位巨星,都在愁苦中陨落。似乎是怀着某种使命,白居易还是一个少年时便惊动了长安。因为他的出现,唐朝的诗坛又一次光芒万丈。
他生于乱世,心怀光复大唐盛世的志向,他的矛头总是指向权贵,最终落得被贬谪的下场。“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接到朝廷诏令,白居易立即离开京城,两个月后抵达浔阳。
最初数月,白居易在病中整理行李和诗稿,闭门不出。“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最多是把山樱桃树移栽到庭院,把石榴花移到厅前,又点缀了许多杜鹃,借此纾解愁闷。“江风苦寒,岁暮鲜欢,夜长无睡。”春江花朝秋月夜,唯自斟自饮,借酒浇愁。
一个深秋的夜晚,谁在一钩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遇在一条船上。这条船也便是一张琴了,它被心所拨响。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在何时会出现机缘。大音如霜降于四野,琴声飘向远处。多愁善感的情怀,在那个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
江水在琵琶上流淌,悲怆在琴弦上定音,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载满哀怨的船随琴声的消逝而消逝。
《琵琶行》将叙事、写景、抒情交融于诗歌与音乐,写尽了沦落天涯、同病相怜的悲哀。诗歌一出即风靡宫廷闾巷,以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千百年传诵不衰,“一曲琵琶说到今”。诗人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了经典。那两行长长的泪水,垂挂在历史的脸庞上,再也无法抹去。
这是歌女和琵琶的幸运。再惊艳的美色也会老去,再精妙的琴声也会被风带走,但若遇见了杰出的诗人,便一起被文字收藏,并得以长存。
大诗人也许与歌女一样柔弱,一样被命运蹂躏。然而他可以被弃,不会自弃;可以被贬,不会自贬;可以沦落,不会堕落;可以沉沦,不会沉没。对于这样的人,不幸不啻是一种财富。
何况,才华卓越的诗人不会寂寞,他永远不会缺乏真挚的仰慕者和追随者,以及来自同道的温暖。
文学是广阔的港湾,可以容纳所有的伤害;文学是深厚的沃土,思想和激情会在此蓬勃生长。火中涅槃的凤凰,因为重生更加雍容,而世界也因此更加精彩。
初夏,地方诗友及僧寺长老十余人前来庆贺他“乔迁新居”。他们从草堂出发,登香炉峰,宿大林寺。皂靴踏响茂密的荆棘,衣袖沾满缤纷的落英,丛林中挺拔的枝条,跳跃着诗人苏醒的灵魂。
这是一次发现之旅。
农历四月,山下的乡野,万千芳菲凋谢殆尽。
青山如黛,白云苍狗,山寺寂静。
谁也没有想到,寺中一片灿然,桃花刚刚盛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色满枝头。
当天,白居易挥毫写就《草堂记》《游大林寺序》,随口吟出的《大林寺桃花》,竟成千古流传的绝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从此,庐山的春天因这首诗而显得更加妩媚。
如果说,这次山行让白居易发现了春天是一个意外,那么,他写作的春天再度来临,则是一种必然。
谪居浔阳,是白居易仕途极为特殊的经历,也是他人生的转折期、艺术的分水岭。他敞开心胸,审视人生际遇;他放宽视野,盘点千古文章。他检点书箱,编撰文集,深刻剖析自己的生平取舍、文学倾向,凝成文论《与元九书》,论诗道之“理”首在“美刺比兴”,“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他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乃为后世圭泉。白居易本来就是个多产的诗人,苏轼曾言“乐天长短三千首”。唐朝三大诗人,存诗者,李白900余首,杜甫1400余首,而白居易则留下诗作近2800首,是唐朝存诗最多的诗人,仅在遭贬的这五年,即有诗文370余篇。
浔阳五年,白居易走出了精神的低谷,人们重又看到一个立于高峰、意气昂扬的白乐天。
俊杰之所以是俊杰,就因为他能在人生的春天似乎已经消失的时候,发现并重新拥有春天。
多少年来,我总会在关于江南的梦里见到白居易,那个着青衫的诗人,悄然无息地踱步于浔阳的山水之间。他美丽的忧伤,在诗行里融化。把凌乱的心绪,叠成一树桃花,撑起诗里的旖旎。我曾沿着他走过的山道,寻找他的身影,谛听他的足音。他一扬起宽大的衣袖,便挥洒出万丈诗情,桃花一般烂漫的心,开满希冀。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在年轻时的一天,路经浔阳城,当时懵懵懂懂,后来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座文字的丰碑。
B. 《琵琶行》将叙事、写景、抒情交融于诗歌与音乐,流传广泛,白居易因此而让京城名士刮目相看。
C.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D. 浔阳五年是白居易人生的转折期和艺术的分水岭,他在这期间创作了许多作品,走出了精神低谷。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庐山香炉峰大林寺中的僧人对白居易的“无知”,与作者年轻时的经历相呼应,引出下文对白居易的追寻。
B. “我曾沿着他走过的山道,寻找他的身影,谛听他的足音”,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敬仰和对他诗歌的喜爱之情。
C. “江水在琵琶上流淌……船随琴声的消逝而消逝”,运用了通感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琵琶声的悦耳。
D.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白居易生平经历和诗文创作的叙述,展现了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
8. 文章以“莫道春归无觅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9. 文章中说“大诗人也许与歌女一样柔弱,一样被命运蹂躏。然而他可以被弃,不会自弃;可以被贬,不会自贬;可以沦落,不会堕落;可以沉沦,不会沉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白居易是如何体现这些品质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近读《刘聪传》,聪将为刘后起凤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刘后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太宗尝诏曰:“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
(选自《贞观政要·论俭约》,有删改)
材料二: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注]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注] 蝡:通“蠕”,微动。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后手疏A启请B辞C情甚D切E聪怒F乃解G而甚H愧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之读书”与《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
B. “节俭者可以为师矣”与《师说》“吾从而师之”两句中的“师”用法不同。
C. 美,美好,“美其身”与“不足以为美”两句中的“美”都是此意。
D. 约,简约,与成语“言约旨远”中的“约”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读《刘聪传》,认为自己从中增长了见识,有所获益,并以刘聪之事为鉴,以节俭要求自己。
B. 只把学到的东西听到耳朵里,从口中说出来,这是小人所具有的学习态度,并不足以完善自我。
C. 《礼》《乐》不详细,《诗》《书》不贴近实际,《春秋》不易理解,所以它们远远比不上君子的学说。
D. 君子最重要的是德行的完美,要不断诵读诗书、用心思考、向能者学习,并且一心一意。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
(2)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14. 材料一所讲太宗读书故事可以印证材料二哪一种观点?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
王诜[注]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王诜,大约和苏轼同时代,曾因罪被贬谪,直到元祐元年,才复任登州刺史、驸马都尉。从词中“流落归来”“更应添得朱颜老”等句看,此词可能是他官复原位后所作。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傍晚时分,微雨初停,夕阳余照,妆金饰玉的楼台映在水中,水面一片辉煌。
B. 词人抓住杨柳、细风、嫩荷等意象,营造了清新、淡雅、静谧、优美的意境。
C. 词人赞美眼前的园林之景十分美好,意在突出自己融入大自然的欣喜之情。
D. 词人在此处消磨时光,黄昏时分,人渐稀少,词人有了一些孤独和寂寞之感。
16. 本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2)秦观《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胜过人间无数次相聚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扁舟”作为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游子漂泊的工具,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更是其追求自由、失意隐居的媒介,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有关四季的成语中,含秋的成语也很多。其中我最想说的是“一叶知秋”。它最早可能是从《淮南子》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而来,讲的是事物的必然性,但现在我国成语词典中的解释却是,“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征兆,可以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即“见微知著”。
还有“秋高气爽”,也有我国特殊的气象意义。我国入秋是因为北方干燥冷空气南下,代替了夏季中的湿热天气,因此天高了,天色也由白而蓝,“云天改夏色”。天气也变得既凉又爽。特别是从我国江南盛夏特有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伏旱高温闷热天气中过来,更是使古代诗人们快活得无以复加:“却道天凉好个秋!”
再来说说和“秋水”“秋波”有关的成语。这一般指女子清澈明亮的眼睛,即眸子。所以有“盈盈秋水”“望穿秋水”等一系列成语。其实,根据我的研究,自然界的水体并非以秋季最为清澈,而是冬季。因为这时水温最低,不仅水体中微生物最少,而且水中垂直对流也完全停止。还有一事,就是古诗词和成语中多有“双瞳剪水”的成语,但现代词典中都只是解释为“两眼像秋水一样清澈明亮”,而对“剪”字却只字不提。我分析,既然两眼可称为秋水,那么双眼开合启闭岂不可称“剪水”?
18.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且有多种用法,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
19. 班级将举行一次成语分享活动,你想分享的是关于季节的成语,请根据本文中提供的思路列出分享内容要点。
20. 请在下列成语中任选两个进行解读,分别写出它们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明察秋毫 ②秋风过耳 ③西风落叶 ④春兰秋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感考古指利用遥感对考古遗存进行发现与识别的无损探测技术与方法,这让许多过去不可能被发现的信息 A 。
当地表、浅地表存在考古遗迹或遗物时,会影响周围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导致土壤结构、含水量、营养成分与未经扰动的自然堆积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在遥感影像上形成植被、土壤、阴影等考古标志, B 。
①不仅遥感能够服务于考古调查与发掘,②还能够记录和解释遗址及环境的历史变化,③尤其是随着遥感考古理论与方法的发展,④多种技术方法的融合与引入,⑤能够实现对考古空间信息的深入挖掘、综合研究和多维展示,⑥为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
与传统文物保护、考古学的传统技术手段相比,遥感技术具有宏观综合、动态实时、客观准确、时空回溯、全天时全天候、穿透能力强等优势。可以说,遥感技术在文物的发现、保护、修复与管理等领域不断发力,并逐步形成遥感考古这个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随着遥感考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兴技术逐渐融入遥感考古研究中,拓展了遥感考古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提高了田野考古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推动遥感考古研究步入崭新的时期。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2. 文中加序号的句子中有三处存在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符号,勾勒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山水情操、人生感悟,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之于文人是良师,是益友,是心灵的栖息地,是精神的后花园。她是思考的凭借,是智慧的源头;得意时欣赏她,获得审美的愉悦;失意时向她倾诉,抒发心灵的苦闷;看破红尘时,遁入山林,与她为伴;以退为进者,走进山水的怀抱……
以上材料中,中国文人与山水之间的情结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B 4. 先指出当代青年社交偏好的变化;
然后以“搭子”社交为例说明其特点与时代性;
再指出“搭子”关系成立有条件且与年龄相关;
最后得出“搭子”更有可能是单身青年在未进入亲密关系前探索和建立人际网络的社交行为的结论。
5. ①交友过程中,要善于寻求共识,求同存异。
②学习一定的人情世故,有礼貌、有风度地交往。
③敞开心扉,按照兴趣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C
8. ①“长恨春归无觅处”是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诗句,以“莫道春归无觅处”为题,点明了文章与白居易诗歌的关系,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章围绕白居易在浔阳的经历展开,他在仕途受挫时,发现了山寺桃花盛开的春天,寓意着他在人生的低谷中重新找到了希望和美好,“莫道春归无觅处”体现了文章的主旨。③题目富有诗意,与文章中对白居易诗歌和人生的赞美相契合,使文章的情感更加浓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9. ①白居易心怀光复大唐盛世的志向,却因矛头指向权贵而被贬谪,但他并未因此自弃、自贬。来到浔阳后,他虽在病中整理行李和诗稿,闭门不出,但仍通过移栽花木纾解愁闷,借酒浇愁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②他与歌女相遇,被歌女的琵琶声打动,创作了《琵琶行》,写尽了沦落天涯、同病相怜的悲哀,诗歌一出即风靡宫廷闾巷,千百年传诵不衰。他虽遭遇不幸,但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没有堕落。③在浔阳五年,他敞开心胸,审视人生际遇,放宽视野,盘点千古文章,编撰文集,凝成文论《与元九书》,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创作了大量作品,走出了精神的低谷,没有沉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EG
11. C 12. C
13. (1)我身处四海最尊贵之地,承接前代无数帝王的弊政,如果不明白如何教化百姓,睡到半夜都会为之恐惧忧虑。
(2)所以,(这样人)权力不能压迫他,人多势众却不能改变他,天下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动摇他。
14. 君子的学习,把学到的牢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体现在一举一动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异:王词主要表达了词人因为曾经被贬而心情低沉,愁闷的一面;苏词则主要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和旷达的胸怀。
同:都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慨叹和对年华易逝、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②.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④. 便胜却人间无数 ⑤. 驾一叶之扁舟 ⑥. 举匏樽以相属(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①表引用。如“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②表强调。如“而对‘剪’字却只字不提”。
19. ①一些关于季节的成语会由本义发展出与季节无关的比喻义。
②一些成语有特殊的气象意义。
③一些成语中的气象知识可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20. ①明察秋毫:本义是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后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或者能洞察事理。
②秋风过耳:本义为像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后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在意。
③西风落叶:本义形容秋天的景象;后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④春兰秋菊:本指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后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22题答案】
【答案】21. A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B为考古调查和发掘提供参考依据
22. 第①处,修改示例:遥感不仅能够服务于考古调查与发掘。第④处,修改示例:多种技术方法的引入与融合。第⑥处,修改示例:为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