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中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13:识记文学常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浙江省中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13:识记文学常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0 15:1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浙江省中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
识记文学常识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寓言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只能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B.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即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C.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D.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2.下列关于名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以他行猎漫游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25篇各自独立的小说,组成了自己的成名作《猎人笔记》。
B.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作者将自己的见闻与回忆,精心编织在这部作品中。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他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自己的父老乡亲,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讲述他们的故事。
D.在《镜花缘》这本书里,有好学上进的淑士国,酸腐吝啬的黑齿国,虚伪狡诈的两面国,女性当家的女儿国等等。
3.根据你对选段的了解,选出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赋予我一点美貌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A.以上语段摘选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这是女主人公对桑菲尔德庄园主人罗切斯特说的一段话。
B.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女主人公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C.小说具有浓郁的抒彩,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巧妙的悬念设计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女主人公虽然貌不惊人,但她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追求有尊严的爱情,改写了传统女性逆来顺受的形象,是现代女性美的象征。
我校将举行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4.活动一:品读经典,传承精神。小邕同学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整理了一份《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并设计了几个问题,请你完成。
选段一: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选段二: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他们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旅客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队员叫他停步,要他的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他们做了一个求助的信号,几个孩子就从田野跑来加强他们的力量。
彭德怀不得不写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
①选段一真实地描述了   的历史事件。
②选段二中,作者亲切地称“他们”为“   ”。作者曾评价,“他们寄托着中国的将来”,请你结合相关的事迹,谈谈“他们”有哪些品格可以“寄托中国的将来”?
③作者那时曾说过“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那么现在是否还值得阅读?请说说你的理由。
5.活动二:跨越时空,对话经典。小邕同学很喜欢书中的周恩来同志,于是穿越时空采访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请你结合全书内容,将采访提纲补充完整。
采访目的:①   
采访记者:小邕同学 采访对象:②   
问题一:③    周恩来同志是一个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细心热情,理智冷静,知行合一,生活朴素的人。
问题二:你为什么说周恩来同志是“造反者”? 周恩来同志和很多革命者出生贫困不同,他出身官僚家庭,却为民族解放而背弃官僚阶级,是一个“书生出生的造反者”。
6.根据《经典常谈》中的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其二》中谈到,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法家借卦爻辞发扬法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
B.《<尚书>第三》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国君的文章。
C.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论语》的劝惩作用。
D.司马迁的《史记》创造了“纪传”的体制,《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多万字。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B.周敦颐,字茂叔,北宋文学家。他的作品《爱莲说》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莲花的赞美,来表达洁身自爱的人生追求。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卖油翁》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阐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D.杨绛,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C.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D.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该句中的加点词依次是名词、动词、连词、代词。
B.“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该句中的加点词依次是副词、代词、动词、动词。
C.《老王》的作者是杨绛,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小说《围城》等。
D.《老王》一文,围绕老王的生活遭遇展开叙述,表现了社会下层劳动者艰辛的生活以及质朴、善良、老实的可贵品质。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的“骈文双璧”。
B.《三峡》选自南朝梁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此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的律诗共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是颈联,第四联是尾联。
D.新闻特写——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的新闻文体。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也叫消息。一条新闻,通常包含标题、、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B.《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字玄度,著有《陶隐居集》。
C.苏轼,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代表作有《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D.《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12.任务三:最美笔记展览活动
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英国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与《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课本节选了《蒹葭》《关雎》。
C.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课本选入《登勃朗峰》。
D.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朝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柳河东集》,其中名篇有《小石潭记》。后人将他与韩愈合称“韩柳”。
1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钱塘湖春行》就是他的诗作。
B.《三峡》选自南朝梁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此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的律诗共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是颈联,第四联是尾联。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
D.新闻特写——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的新闻文体。
1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高尔基,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等。
B.《鱼我所欲也》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C.《孔乙己》中,孔乙己是封建知识分子的“招牌”,通过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深刻揭露了封建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D.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等。
二、填空题
15.“书”原是   的意思,《尚书》据说就是“   ”。
16.走进名著:
用名著中的人名补充完整下列情节。
备选人物:刘备、张飞、孔明、廖化、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宋江、鲁达、武松、李逵
A.蜀中无大将——    打先锋。
B.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C.    借东风——巧用天时。
D.    打宋江——过后赔礼。
答案解析部分
1.A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事物。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的表现手法,或借此喻彼,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通过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
故答案为:A
此题考查对寓言的有关知识的掌握能力。
2.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D“有好学上进的淑士国,酸腐吝啬的黑齿国”错误,改为“有好学上进的黑齿国,酸腐吝啬的淑士国”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3.B
B:第三人称,错误。是第一人称。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4.①红军飞夺泸定桥;②红小鬼;示例一:彭德怀通过时没有通行证,不让其通过,写了通行证,签了字之后才放行,写出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品格,这样的品格寄托着中国的将来。示例二:他们跟着红军战士过雪山、爬草地,度过了艰苦的长征,体现了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革命意志坚定的品格,这样的品格寄托着中国的将来。③示例一:值得。因为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广大中国人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很有必要;“长征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永远不会过时。示例二:值得。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激励着我,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向他们学习,不畏苦难,越挫越勇。
5.①了解对周恩来的看法/评价;②埃德加·斯诺;③您采访过红军领袖周恩来,请您谈谈对他的印象。
(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作品的现实意义等。
(2)本题考查采访设计。读懂题目要求,结合题干分析采访目的及采访对象。结合给到的回答推理采访的问题,言之合理即可。
4.①这是飞夺泸定桥,战士们在敌人烧板桥时依然前行。
②这是红小鬼在检查人员的通行证。即使位高权重如彭德怀没有通行证,红小鬼也不让他通行,红小鬼他们工作认真,忠于职守,一视同仁。他们寄托祖国的未来。
红小鬼跟着战士们爬雪山、过沙漠 ,长征两万五千里,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积极向上。他们的革命精神寄托祖国的未来。
③分析《红星照耀中国》的现实意义即可。《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将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准确情况和红军将士的英勇形象公之于众,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展示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心和力量。特别是《长征》一篇,描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过草地、胜利会师西北的壮举。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精神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故答案为:①红军飞夺泸定桥
②红小鬼;示例一:彭德怀通过时没有通行证,不让其通过,写了通行证,签了字之后才放行,写出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品格,这样的品格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示例二:他们跟着红军战士过雪山、爬草地,度过了艰苦的长征,体现了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革命意志坚定的品格,这样的品格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③示例一:值得。因为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广大中国人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很有必要;“长征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永远不会过时。
示例二:值得。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激励着我,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向他们学习,不畏苦难,越挫越勇。
5.小邕同学很喜欢书中的周恩来同志,于是穿越时空采访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采访目的就是了解作者埃德加·斯诺对周恩来的看法评价。
周恩来同志是一个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细心热情,理智冷静,知行合一,生活朴素的人。这是周恩来的形象特点,问题可以是询问周恩来的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①了解对周恩来的看法/评价
②埃德加·斯诺
③您采访过红军领袖周恩来,请您谈谈对他的印象。
6.D
A,有误。是儒家借卦爻辞发扬法家哲学,而非大家。
B,有误。《<尚书>第三》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章,而不是国君文章。
C,有误。三传中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而非《论语》。
D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阅读名著时,要积累名著的作者、体裁等有关常识,了解名著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文学价值等有关信息。
7.B
A.正确;
B.不正确,题干中“文学家”不正确,应为“哲学家”。周敦题(1017一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涵盖面比较广,平时学习时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8.A
A: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这里说“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故表述不正确;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表述正确;
C: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表述正确;
D: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要记牢,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文学素养、 科学原理、 数学能力、 政治与公民意识、 艺术欣赏、 外语学习、 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平时要多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9.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BD正确;
C有误,《围城》是 钱钟书的作品,不是杨绛。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10.B
B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1.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和辨析。D:有误。《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12.A
A、《苏菲的世界》作者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该项“英国作家”的说法有误;
B、该项对《诗经》的表述正确,八年级下册的课本节选了《蒹葭》《关雎》,表述也正确;
C、 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八年级下册课本选入《登勃朗峰》,该项表述正确;
D、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朝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柳河东集》,后人将他与韩愈合称“韩柳”。其中名篇《小石潭记》被选入八年级下册的课本中,该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与《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朝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柳河东集》,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后人将他与韩愈合称“韩柳”。
13.B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正确;
B.不正确,郦道元(公元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故“南朝梁”说法错误;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涵盖面比较广,平时学习时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14.B
B《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B项错误;
B错误,A、C、D正确,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主要在于日常积累,平时应多看、多记文学常识。
15.记录;上古帝王的书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原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为一部多体裁上古历史文献集,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书,原为记录的意思。
故答案为:记录、上古帝王的书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名句出处、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6.廖化;猪八戒;孔明;李逵
根据历史知识作答。
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