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0 16:2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说教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古代散文的特点,把握其论证或叙述的层次,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积累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用法,持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典故、文化常识,培养学生对古代作品深度解读的能力。《鱼我所欲也》是孟子论述人性的重要篇章。在本文中,孟子将利与义的冲突置于一个两难抉择的境地,从而阐明了“舍生取义”的道理。全文使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手法,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文词汇、阅读技巧和方法,能够借助注释和写作背景进行比较、分析。但是本文不仅字词理解上有难度,而且对本文严谨的论证思路、文章的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时代距离,加上学生对文言文本身所带有的排斥感,加大了学习本文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把握论点。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4.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难点是: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2. 学习本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说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诵读式和小组讨论法。
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选择,而生与死,义与利更是自古以来人们面临的重大选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是在生与死、义与利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作者以鱼和熊掌的选择开篇,想一想,当你面对这两件物品时,你会如何做出抉择?
(设计意图:以“选择”作为话题导入课题,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探知欲,为新课文的学习铺设情境。)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初读文章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亚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2.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3.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4.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5.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语的用法。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积累孟子及思想主张等相关古代文学常识,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深度解读的能力;通过反复、多样的朗读方法,引导感知文本,熟读成诵达到积累的目的。)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ppt出示课文,要求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行疏通文意,教师补充并对重点字词进行强调,强调积累,持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导学三:细节探究,品味文本语言艺术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6.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学生理解文言内容之后,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初步感知孟子文章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宏的特点。)
目标导学四:探究文本论证思路,把握文本论证方法
1.以划分层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舍生取义”就是人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知识链接】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文中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探究文章论证过程及思路,以及孟子为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
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抒发感悟
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质疑思辨,深入研讨,探究在现代背景下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舍生取义”思想。)
六、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展示论点、论证过程及论证方法,便于学生梳理,形成自己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