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1课。本课分为两个子目,分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子目之间关系密切,呈递进关系,展现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并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在课本位置上,本课不仅承接第一单元,还为下面学习《三大改造》作铺垫,具有良好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巩固的基本史实,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各个方面都亟需发展、完善,这为学生学习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知识铺垫。但是学生对中国如何发展工业化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容不甚了解,需要教师在本课进行讲授。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切实结合教材及学情分析,充分利用有效的图文资料、地图等资源帮助学生建构本课的知识脉络,并注重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贯彻其中。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了解“—五” 计划。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图文史料,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和意义,培养读图、识图及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相关内容,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体会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树立为国家建设奋斗的信念,领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地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分析、小组交流、情景体验。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一份礼物的差异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最接地气的“大葱外交”吗?在中苏互赠礼物中,你看出“差异”了吗? 同学们说得真棒!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那时的中国,虽然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枷锁,但在经济和政治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探寻新中国是如何迈出工业化的第一步,以及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回答】中英互赠礼物的背后反映了两国的差距明显。 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以“大葱外交”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初步了解了本课内容背景。
(二) 新课讲授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提问】出示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政府搜刮等图文材料。阅读教材,说说新中国建国之初面对着怎样的经济状况? 【引导】继续出示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新中国建国之初还面对着怎样的经济状况? 【提问】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和文字材料。观察下表,说说新中国初期的工业生产水平如何? 【引导】那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回答】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 【回答】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回答】③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回答】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 通过观察图文材料、阅读教材和比较图表信息等方式,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得出结论: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
2.概况 【引导】出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关信息和提纲。请学生完成任务: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 【提问】出示两则图文材料。结合下列材料,思考我国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回答】①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起止时间:1953-1957年。③基本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④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回答】国防建设的需要;苏联的影响。 提示法。通过结合教材完成相应提纲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准确记忆。 材料分析法培养学生材料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成就
【引导】出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请学生完成任务:小组交流,尝试找到一桥,二铁,三路,四厂。 【引导】同学们说得可真棒!接下来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前分别为大家介绍一桥,二铁,三路,四厂吧! 【引导】出示地图。大家说得都太好了!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复习旧知,问题探究四个工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回答】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鞍山钢铁公司、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1、2、3、4组】分别出示一桥,二铁,三路,四厂图文材料,为大家指出其地理位置并作简要讲解。 【回答】分布在东北地区,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 【回答】东北地区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紧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识别地图,迅速定位一桥,二铁,三路,四厂。 小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通过观察地图再次复习旧知,巩固所学。
4.结果 5.意义 【引导】出示一五计划超出计划值比例。根据右图并结合教材内容,说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完成结果及有何历史意义。 【回答】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理解一五计划的结果及意义,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引导】出示视频,先请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情况。 观看视频,了解情况。 观看视频,先初步了解人大召开的盛况。
1.概况 【提问】出示两张历史图片,阅读课文,找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子目中的相关内容。 【引导】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片,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宪法的性质和内容。 【讲授】讲授会议的第二项内容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任免权,1959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同步举行,“两会”概念应运而生。 【回答】①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③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回答】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回答】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先是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概况,再是逐步分析两项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及会议的深远意义。
2.意义 【引导】出示两张历史图片。请学生思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复习旧知:比较“两会”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两会”在性质、职能、成立、制度方 【回答】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观察历史图片,结合先前所学,分析历史意义
面的不同,进而讲授“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1954年《宪法》的制订,表明由政协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代替《宪法》 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政协会议继续存在。 讨论“两会”的不同,知道政协会议的历史演变。 复习旧知,帮助学生串联知识。
(三) 课堂小结 出示单元总结页。同学们,回顾这堂课,我们一同见证了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于经济与政治领域的伟大开拓。你们还记得吗?经济建设上,“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政治建设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者相辅相成,推动新中国稳步前进。 认真听讲并记好笔记。 回顾新中国在政治和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