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0 09:2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一份礼物的差异
1949年12月,毛主席应邀访问苏联时,送了一份非常接地气的见面礼:“山东大葱五千斤,江西金橘一千斤,白菜五千斤,萝卜五千斤……”
“在大批回礼中,其中以两辆吉斯小轿车最为贵重,档次相当于德国的迈巴赫和英国的劳斯莱斯,且能阻挡子弹和步兵地雷……”
差距
落后的农业国
先进的工业国
最接地气的“大葱外交”
导入新课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
2
3
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图文史料,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和意义,培养读图、识图及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相关内容,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树立为国家建设奋斗的信念,领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阅读教材,说说新中国建国之初面对着怎样的经济状况?
1.背景:
国民党逃跑时掠走的金银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国民政府的搜刮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战争的破坏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钢 135万吨 754% 46.2%
煤 6649万吨 105% 7.4%
发电 72.6亿千瓦时 68.1% 21.9%
原油 44万吨 272%
材料一: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阅读教材,说说新中国建国之初面对着怎样的经济状况?
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观察下表,说说新中国初期的工业生产水平如何?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2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材料二: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材料三: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③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2.概况:
目的:
起止时间:
基本任务:
特点:
1953-1957年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2.概况:
结合下列材料,思考我国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这才轮到重工业……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作迟了,那就要失败。
1954年10月周恩来和米高扬在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项目协定文本上签字
苏联仅1950年到1954年10月期间, 就派遣了3000多名专家和顾问到我国进行指导,前前后后超过1.8万人。他们除了在一线项目上进行指导建设,还为我国培养了高达7000多人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苏联还允许我国派遣留学生赴苏学习。苏联对我国专家的大力培养,大大缩短了我国培养技术人才的周期,促进了工业快速发展。
国防建设的需要
苏联的影响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3.成就:
一桥
武汉长江大桥
二铁
三路
四厂
宝成、鹰厦铁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①鞍山钢铁公司、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
④沈阳飞机制造厂
一桥,二铁,三路,四厂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3.成就:
武汉长江大桥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建设得到了前苏联政府的帮助。大桥总长1670米,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铁路。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3.成就:
宝成铁路
鹰厦铁路
二铁: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鹰厦铁路(1957年通车 )
江西鹰潭——福建厦门
曾经长期是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
陕西宝鸡——四川成都
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
宝成铁路(1956年通车)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3.成就: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新藏公路
此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9度。沿途翻越5000米以上大山5座、冰山达坂(即山口)16个、冰河44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条件最苦的公路。
川藏公路
从东到西进藏依次翻过14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路途艰辛危险,但景色壮丽。
青藏公路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承担85%以上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运输任务,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西藏的“生命线”。
三公: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3.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
三大工程
鞍山大型轧钢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长春第一汽
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一汽红旗
四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特点:分布在东北地区,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
东北重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紧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原因:
复习旧知:
四个工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壹·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4.结果:
根据右图并结合教材内容,说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5.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的确立
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观看视频,了解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情况。
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阅读课文,找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子目中的相关内容
1.时间地点 :
1954年9月,北京
2.会议名称:
3.大会内容: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1954年国庆节,游行群众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模型通过天安门
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内容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高)立法权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性质: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内容:
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内容二: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任免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副主席—朱德
人大常务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主席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59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同步举行,“两会”概念应运而生。
刘少奇
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意义: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复习旧知:
比较“两会”
“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1954年《宪法》的制订,表明由政协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代替《宪法》 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政协会议继续存在。
两会 全国人大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 全国最高权力机关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
职能 行使国家立法权,决定国家大事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成立 成立于1954年, 成立于1949年,
新中国成立时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024 徐州)1953年,中共中央发出“全国支援鞍钢”的号召,国内有55个城市、199个企业从人力、物资、设备等方面支援鞍钢,《人民日报》也连续三天分别介绍鞍钢“三大工程”。这表明当时我国正在进行(  )
A.土地改革运动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社会主义改造 D.民主政治的建设
2.(2024 内蒙古)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难忘的一天》中写道:“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这反映出当时(  )
A.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B.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封建剥削制度已消灭
B
C
3.(2024 广东)如图显示了1953-1960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状况。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支持科学技术发展 B.推广杂交水稻技术
C.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2024 甘肃)“一五”计划时,国家在甘肃布局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和国防建设项目。1953年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9.4%,至1957年底,工业总产值达6.35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43%。这表明“一五”计划(  )
A.解放了甘肃农村的生产力 B.实现了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
C.改善了甘肃工业落后面貌 D.促进了甘肃市场经济的发展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