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0 10:15:35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历史期末试卷
1.(2024八上·龙岗期末)观察下列这组图片,与其所反映内容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和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B项正确;
1842年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款等,并没有明确规定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也没有直接提到“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排除A项;
1895年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包括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等,与题目中提到的内容不直接相关,排除C项;
1901年清朝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主要涉及的是战争赔款和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没有直接提到“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2024八上·龙岗期末)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主张“经世致用”,学习西方技艺以抵御外敌侵略:梁启超提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推动维新运动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维护民主共和。这反映出(  )
A.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B.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
C.西学的广泛传播加深了中国社会变革
D.近代救亡图存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林则徐禁烟运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近代救亡图存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与题干中的信息高度吻合。林则徐的“经世致用”、梁启超的“能变则存,不变则亡”以及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近代救亡图存运动的深远影响,D正确;
“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一说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象,但题干中提到的林则徐、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思想或行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向西方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进行变革,排除A;
“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这一说法过于宽泛,因为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其多元的价值目标,而“救亡图存”只是近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突出主题,排除B;
“西学的广泛传播加深了中国社会变革”。这一选项虽然提到了西学传播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但题干中更强调的是林则徐、梁启超和孙中山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变革,而不是西学传播本身,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救亡图存运动,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2024八上·龙岗期末)1879年沙俄霸占中国伊犁北、西、南三面,抢掠财物,同时要求中国赔款。消息传来,国人群情激奋,“街谈巷议,无不以一战为快”。1884年,法国偷袭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粤东义民,同声愤激,众怒汹汹”,意欲尽毁法国商民房屋,攻击教民。这表明当时(  )
A.民主革命酝酿发展 B.边疆危机凸显
C.清廷重视舆论宣传 D.海权意识增强
【答案】B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 从沙俄霸占伊犁到法国偷袭马尾军港,这些都是中国边疆地区遭遇的外来侵略。民众对此的强烈反应也显示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性,B正确;
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民众对外来侵略的愤怒和抵抗情绪,并没有明确提到民主革命的酝酿和发展,排除A;
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清廷如何对待或重视舆论宣传,排除C;
虽然材料提到了法国偷袭马尾军港,但主要描述的是民众的愤怒情绪,并没有明确提到海权意识的增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沙俄侵占中国领土,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2024八上·龙岗期末)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称耶和华为天父,耶稣为天兄,把孔教、佛教、道教斥为妖术。曾国藩在1854年《讨粤匪檄》里面斥其“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并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对上述现象认知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冲突
B.曾国藩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凝聚人心,打击太平天国
C.双方冲突源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加深是双方冲突的主要原因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从曾国藩的檄文中可以看出,他强调了维护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经典文献的重要性,这明显是在利用儒家思想来团结和动员人们反对太平天国,B正确;
虽然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确实融合了西方宗教思想,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但曾国藩的檄文主要是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直接反映中西文明的冲突,排除A;
材料中没有直接提及经济结构变动作为双方冲突的原因,排除C;
虽然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确实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但材料中没有明确指出这是曾国藩和太平天国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4八上·龙岗期末)由下图可知,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后社会危机加剧C.英军对两广的进一步侵略
B.自然灾害严重D.土地兼并加剧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与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关即《南京条约》的签订导致广东失业劳动力、抗英乡勇名团解散后均进入广西,鸦片战后英军控制广东一带海域,广东海盗转入广西,导致广西原有的土客矛盾加剧,基督教在鸦片战争后在广东流行为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创造条件,进而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兴起的重要原因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没有提及自然灾害、英军对两广的进一步侵略和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6.(2024八上·龙岗期末)下面是某两个时期中国创办企业所属行业类型的分布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晚清企业经营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
B.地方督抚势力急剧膨胀
C.洋务运动战略调整影响了工业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如果我们假设题目中提到的两个时期分别对应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那么洋务运动战略的调整确实可能影响到工业发展的行业分布。例如,洋务运动前期可能更注重军事工业的发展,而后期则可能转向更广泛的民用工业,这样的战略调整会导致不同行业类型企业的分布发生变化,C正确;
A选项提到晚清企业经营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但是,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提供关于经营主体多元化的信息,如不同所有制企业(如官办、民办、外资等)的比例或具体数据,排除A;
B选项关于地方督抚势力急剧膨胀。题目中同样没有涉及地方督抚势力的相关信息,如地方督抚创办或控制的企业数量、规模等,因此B选项也无法从题目信息中推断出来,排除B;
D选项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然而,题目并没有给出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的直接证据,如企业数量减少、经营困难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7.(2024八上·龙岗期末)右图是漫画家马星驰在19世纪末绘制的漫画《东三省之近视》。(  )
A.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B.《马关条约》签订
C.日本制造旅顺惨案 D.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漫画反映了俄国、德国、法国三国干涉还辽(南满)的史实。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三国为了自身利益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B项正确;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是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排除A项;
日本制造旅顺惨案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关条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4八上·龙岗期末)康有为是戊戍维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他的《戊戌奏稿》一直被认为是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然而,有学者研究发现《戊戌奏稿》所辑录的奏疏及进呈书序,绝大部分是政变后重新撰写的,内容与进呈原件颇有出入,有的甚至是原则性的改动。这说明(  )
A.新近的学术观点更加可信 B.《戊戌奏稿》不具有史料价值
C.历史研究需重视史料考证 D.历史真相依存于当事人的记述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由于《戊戌奏稿》中的部分内容被发现有出入和改动,这说明了在历史研究中,对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严格的考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经过考证的史料才能更可靠地用于研究和解释历史,C正确;
虽然新近的研究可能提供了新的发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新近的学术观点都比旧的观点更加可信。学术观点的可信度取决于其证据、论证和逻辑的严谨性,而不是单纯的时间先后,排除A;
材料中提到的是《戊戌奏稿》中的部分内容与原件有出入,并没有完全否定其史料价值。事实上,即使经过重新撰写,它仍然可能包含一些原始的信息和观点,只是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甄别。此选项过于绝对,排除B;
材料中提到的是《戊戌奏稿》经过重新撰写后与原件有出入,这恰恰说明了当事人的记述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并不能完全依赖当事人的记述来揭示历史真相,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9.(2024八上·龙岗期末)1900年,某报道中写道:“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此报道可佐证(  )
A.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 B.义和团民缺乏纪律约束
C.清政府完全屈从于列强 D.英法联军对北京的掠夺
【答案】A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00年”“此次入京之联军”“白昼公然大肆掠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入侵北京城后的暴行,A项正确;
题干所述八国联军民缺乏纪律约束,并没有涉及义和团民众,排除B项;
题干所述是八国联军对北京城的掠夺,没有涉及清政府完全屈从于列强,排除C项;
英法联军掠夺北京城发生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0.(2024八上·龙岗期末)20世纪初,革命党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清帝的年号。武昌起义后,许多革命党人又认为“用黄帝年号,此为一时权宜计……然则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刺谬”。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以民国纪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 B.革命党派系斗争激烈
C.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 D.民族民主观念的进步
【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转变时期。革命党人最初提出以黄帝纪年,这主要是为了强调汉族的民族主义和对满清统治的反抗。黄帝(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使用黄帝纪年有助于激发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尊的情感。然而,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革命党人意识到,单纯的民族主义已经不足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还需要确立民主共和的理念。因此,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决定采用民国纪年,这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制的转变,也反映了革命党人对民主政治理念的接受和推崇,D正确;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改变,排除A;
虽然革命党内部存在不同的派系和观点,但这一变化更多是理念上的调整,排除B;
材料变化也不是单纯因为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而是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民族民主观念的进步,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观念,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1.(2024八上·龙岗期末)右图为1912年9月29日《民权画报》上关于黎元洪的漫画《去年、今日》。其反映了(  )
A.革命派政治上的不成熟 B.辛亥革命的彻底性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北洋军阀势力强大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黎元洪起初是清军协统,后来在武昌起义后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都督,再到后来的副总统,其身份和立场的转变可能成为了漫画的讽刺对象,从而反映出革命派在政治上的某种不成熟,A正确;
材料恰恰强调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排除B;
材料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无关,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北洋军阀势力是否强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2.(2024八上·龙岗期末)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新文化运动时制作了如下表格,据此分析,该小组主要的研究史观是(  )
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旗帜 民主、科学
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新成果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A.社会史观 B.文明史观 C.唯物史观 D.革命史观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从“新基础”一栏可以看出,该小组关注到了“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这明显是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再看“新成果”,小组指出“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这也是从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带来的思想观念变化来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表格中的“新基础”和“新成果”可以看出,该小组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C正确;
社会史观主要关注社会生活、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等方面。虽然表格中有涉及社会思想的变化,但更侧重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排除A;
文明史观更侧重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和发展。此表格并没有明显体现这一视角,排除B;
革命史观主要关注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虽然新文化运动有其激进的一面,但表格中并没有明显突出这一视角,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4八上·龙岗期末)以下是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拥护反抗帝国主义的广州革命政府北伐”“人民、国民政府、国民军,联合起来消灭直奉卖国军阀”“为民众争自由而战”“反对英帝国主义援助吴佩孚攻击北伐军”“城乡政权归人民”。这些口号(  )
A.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B.反映出国共合作成效显著
C.说明中共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D.促进了民众思想的大解放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
【解析】【分析】这些口号确实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北伐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割据的双重压迫。这些口号明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反对帝国主义、军阀割据,支持国民革命,争取人民自由和政权的立场,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人民的呼声高度契合,A正确;
“反映出国共合作成效显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但这些口号更多地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主张,而不是直接反映国共合作的成效,排除B;
“说明中共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并不准确。虽然口号中提到了“城乡政权归人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共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城市。实际上,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在农村地区积极开展工作,排除C;
“促进了民众思想的大解放”虽然这些口号有一定的思想动员作用,但“大解放”这一表述过于宽泛,且不是这些口号的直接和主要目的,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4.(2024八上·龙岗期末)红军长征途经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粮食约1000万斤,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一些土司、头人和喇嘛寺也支援红军大批粮食。该材料说明长征(  )
A.粉碎了反动派的“围剿” B.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C.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D.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红军长征途径藏区时,各族人民纷纷赠送粮食、牲畜等,这说明长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B项正确;
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排除A项;
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和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是长征的意义,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5.(2024八上·龙岗期末)西安事变发生后,12月22日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与中共谈判,并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多项承诺。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承诺,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据此判断,西安事变(  )
A.得到共产党的支持 B.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导致国民党的分裂 D.促使抗日形势变化
【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描述,西安事变后,通过谈判达成了“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承诺,蒋介石也允诺不再发生反共内战。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抗日形势,使得原本的内战局面转向了共同抗日的新阶段,因此这一选项直接体现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D正确;
虽然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后确实参与了和平解决的谈判,但题目描述的是事变后宋子文、宋美龄与中共的谈判及蒋介石的承诺,这一过程并不直接体现“得到共产党的支持”作为事变的主要影响,排除A;
题目描述中并未提及西安事变的群众基础情况,这一选项与题目所给信息无直接关联,排除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反而促进了国民党内部的团结,共同面对外敌,而非导致分裂,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安事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4八上·龙岗期末)下面是抗日战争期间某一次会战的各方反应,据此判断,该会战是(  )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日军
当此友邦并肩作战之际,甚盼此次会战能获得决定之胜利,以为我国革命军人争得无上之光荣也。 我三湘健儿……誓死保卫家乡,有效击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 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武汉会战 D.长沙会战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我三湘健儿……誓死保卫家乡”“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会战是长沙会战,故D项正确;
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忻口会战是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的会战,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7.(2024八上·龙岗期末)右图是某一战役的示意图,该战役(  )
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D.占领了国民党统治中心
【答案】C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之一,其结果是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后续的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如果题目所给的示意图是淮海战役的示意图,C正确;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旨在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战争。然而,根据题目所给的示意图,我们无法直接判断这是北伐战争的情景,排除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
“占领了国民党统治中心”通常指的是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结果。这个描述并不符合题目所给战役的直接结果,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8.(2024八上·龙岗期末)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都开始了深刻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取材自纪录片《复兴之路》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成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成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成·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国事遗嘱》
(1)材料一中,什么历史事件让“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指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我”是谁 请列举出该人物“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四十年革命生涯中的主要革命活动。
(4)有学者认为:近代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间接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合理,价值
观正确。
【答案】(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作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事件:“公车上书”。主要依据:戊成变法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或“封建制度”)。“我”:孙中山。
(3)主要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1913年,领导二次革命:1915年,领导护国战争;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
(4)【示例】观点:近代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间接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论述:①19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社会的大门,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获取巨额赔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这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列强的侵略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深,但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们中的有识之士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这些探索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结论:综上所述,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提供了契机。
【知识点】洋务运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 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材料一“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债。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根据材料二“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可知,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或“封建制度”)。
(3)根据材料三“我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可知,材料三中的“我”是孙中山。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1913年领导二次革命:1915年领导护国战争;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
(4)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观点:近代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间接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结合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的进程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19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社会的大门,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获取巨额赔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这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列强的侵略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深,但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们中的有识之士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这些探索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结论:综上所述,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提供了契机。
故答案为:
(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作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事件:“公车上书”。主要根据: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或“封建制度”)。
(3)“我”: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1913年,领导二次革命:1915年,领导护国战争;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
(4)【示例】观点:近代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间接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论述:①19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社会的大门,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获取巨额赔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这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列强的侵略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深,但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们中的有识之士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这些探索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结论:综上所述,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提供了契机。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9.(2024八上·龙岗期末)伟大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全历程,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色精神诞生地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带领人民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长征、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材料三: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请把材料一中的 A、B、C、D四处分别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处对应起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分别表明我们党工作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请你谈谈当代青少年应如何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答案】(1)A:延安精神。
B:红船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西柏坡精神。
(2)“走向井冈山":由城市转向农村(或“由城市罢工起义转向在农村发动土地革命”)。
“走向延安”:由同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走向西柏坡”:由农村转向城市(或“由民主革命转向新中国的建设”)。
(3)如何做:略,可从学习革命历史、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勤奋学习、养成相关良好品德等方面阐述。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渡江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红色精神诞生地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延安精神出现于长征结束,中共中央转移到延安以后,A是延安精神。红船精神指形成于1921年中共成立时,B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出现于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C是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出现于1948年中共中央转移到西柏坡以后,D是西柏坡精神。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这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城市的敌人过于强大,于是将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农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所以,“走向井冈山”党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或“由城市罢工起义转向在农村发动土地革命”)。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最终到达延安,此时抗日战争爆发,所以“走向延安”党工作重心由同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转移到西柏坡,随着解放战争取得胜利,革命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革命中心由民主革命转向新中国的建设。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学习革命历史、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勤奋学习、养成相关良好品德等方面阐述。
故答案为:
(1)【分析】A:延安精神。B:红船精神。C:井冈山精神。D:西柏坡精神。
(2)“走向井冈山”:由城市转向农村(或“由城市罢工起义转向在农村发动土地革命”)。“走向延安”:由同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走向西柏坡”:由农村转向城市(或“由民主革命转向新中国的建设”)。
(3)如何做:可从学习革命历史、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勤奋学习、养成相关良好品德等方面阐述。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延安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历史期末试卷
1.(2024八上·龙岗期末)观察下列这组图片,与其所反映内容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024八上·龙岗期末)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主张“经世致用”,学习西方技艺以抵御外敌侵略:梁启超提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推动维新运动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维护民主共和。这反映出(  )
A.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B.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
C.西学的广泛传播加深了中国社会变革
D.近代救亡图存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3.(2024八上·龙岗期末)1879年沙俄霸占中国伊犁北、西、南三面,抢掠财物,同时要求中国赔款。消息传来,国人群情激奋,“街谈巷议,无不以一战为快”。1884年,法国偷袭马尾军港的福建水师,“粤东义民,同声愤激,众怒汹汹”,意欲尽毁法国商民房屋,攻击教民。这表明当时(  )
A.民主革命酝酿发展 B.边疆危机凸显
C.清廷重视舆论宣传 D.海权意识增强
4.(2024八上·龙岗期末)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称耶和华为天父,耶稣为天兄,把孔教、佛教、道教斥为妖术。曾国藩在1854年《讨粤匪檄》里面斥其“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并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对上述现象认知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冲突
B.曾国藩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凝聚人心,打击太平天国
C.双方冲突源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加深是双方冲突的主要原因
5.(2024八上·龙岗期末)由下图可知,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后社会危机加剧C.英军对两广的进一步侵略
B.自然灾害严重D.土地兼并加剧
6.(2024八上·龙岗期末)下面是某两个时期中国创办企业所属行业类型的分布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晚清企业经营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
B.地方督抚势力急剧膨胀
C.洋务运动战略调整影响了工业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7.(2024八上·龙岗期末)右图是漫画家马星驰在19世纪末绘制的漫画《东三省之近视》。(  )
A.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B.《马关条约》签订
C.日本制造旅顺惨案 D.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8.(2024八上·龙岗期末)康有为是戊戍维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他的《戊戌奏稿》一直被认为是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然而,有学者研究发现《戊戌奏稿》所辑录的奏疏及进呈书序,绝大部分是政变后重新撰写的,内容与进呈原件颇有出入,有的甚至是原则性的改动。这说明(  )
A.新近的学术观点更加可信 B.《戊戌奏稿》不具有史料价值
C.历史研究需重视史料考证 D.历史真相依存于当事人的记述
9.(2024八上·龙岗期末)1900年,某报道中写道:“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此报道可佐证(  )
A.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 B.义和团民缺乏纪律约束
C.清政府完全屈从于列强 D.英法联军对北京的掠夺
10.(2024八上·龙岗期末)20世纪初,革命党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清帝的年号。武昌起义后,许多革命党人又认为“用黄帝年号,此为一时权宜计……然则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刺谬”。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以民国纪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 B.革命党派系斗争激烈
C.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 D.民族民主观念的进步
11.(2024八上·龙岗期末)右图为1912年9月29日《民权画报》上关于黎元洪的漫画《去年、今日》。其反映了(  )
A.革命派政治上的不成熟 B.辛亥革命的彻底性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北洋军阀势力强大
12.(2024八上·龙岗期末)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新文化运动时制作了如下表格,据此分析,该小组主要的研究史观是(  )
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旗帜 民主、科学
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新成果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A.社会史观 B.文明史观 C.唯物史观 D.革命史观
13.(2024八上·龙岗期末)以下是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拥护反抗帝国主义的广州革命政府北伐”“人民、国民政府、国民军,联合起来消灭直奉卖国军阀”“为民众争自由而战”“反对英帝国主义援助吴佩孚攻击北伐军”“城乡政权归人民”。这些口号(  )
A.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B.反映出国共合作成效显著
C.说明中共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D.促进了民众思想的大解放
14.(2024八上·龙岗期末)红军长征途经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粮食约1000万斤,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一些土司、头人和喇嘛寺也支援红军大批粮食。该材料说明长征(  )
A.粉碎了反动派的“围剿” B.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C.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D.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5.(2024八上·龙岗期末)西安事变发生后,12月22日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与中共谈判,并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多项承诺。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承诺,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据此判断,西安事变(  )
A.得到共产党的支持 B.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导致国民党的分裂 D.促使抗日形势变化
16.(2024八上·龙岗期末)下面是抗日战争期间某一次会战的各方反应,据此判断,该会战是(  )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日军
当此友邦并肩作战之际,甚盼此次会战能获得决定之胜利,以为我国革命军人争得无上之光荣也。 我三湘健儿……誓死保卫家乡,有效击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 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武汉会战 D.长沙会战
17.(2024八上·龙岗期末)右图是某一战役的示意图,该战役(  )
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D.占领了国民党统治中心
18.(2024八上·龙岗期末)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都开始了深刻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取材自纪录片《复兴之路》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成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成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成·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国事遗嘱》
(1)材料一中,什么历史事件让“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指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我”是谁 请列举出该人物“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四十年革命生涯中的主要革命活动。
(4)有学者认为:近代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间接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合理,价值
观正确。
19.(2024八上·龙岗期末)伟大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全历程,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色精神诞生地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带领人民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长征、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材料三: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请把材料一中的 A、B、C、D四处分别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处对应起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分别表明我们党工作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请你谈谈当代青少年应如何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和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B项正确;
1842年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款等,并没有明确规定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也没有直接提到“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排除A项;
1895年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包括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等,与题目中提到的内容不直接相关,排除C项;
1901年清朝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主要涉及的是战争赔款和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没有直接提到“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林则徐禁烟运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近代救亡图存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与题干中的信息高度吻合。林则徐的“经世致用”、梁启超的“能变则存,不变则亡”以及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近代救亡图存运动的深远影响,D正确;
“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一说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象,但题干中提到的林则徐、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思想或行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向西方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进行变革,排除A;
“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这一说法过于宽泛,因为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其多元的价值目标,而“救亡图存”只是近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突出主题,排除B;
“西学的广泛传播加深了中国社会变革”。这一选项虽然提到了西学传播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但题干中更强调的是林则徐、梁启超和孙中山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变革,而不是西学传播本身,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救亡图存运动,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 从沙俄霸占伊犁到法国偷袭马尾军港,这些都是中国边疆地区遭遇的外来侵略。民众对此的强烈反应也显示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性,B正确;
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民众对外来侵略的愤怒和抵抗情绪,并没有明确提到民主革命的酝酿和发展,排除A;
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清廷如何对待或重视舆论宣传,排除C;
虽然材料提到了法国偷袭马尾军港,但主要描述的是民众的愤怒情绪,并没有明确提到海权意识的增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沙俄侵占中国领土,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从曾国藩的檄文中可以看出,他强调了维护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经典文献的重要性,这明显是在利用儒家思想来团结和动员人们反对太平天国,B正确;
虽然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确实融合了西方宗教思想,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但曾国藩的檄文主要是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直接反映中西文明的冲突,排除A;
材料中没有直接提及经济结构变动作为双方冲突的原因,排除C;
虽然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确实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但材料中没有明确指出这是曾国藩和太平天国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与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关即《南京条约》的签订导致广东失业劳动力、抗英乡勇名团解散后均进入广西,鸦片战后英军控制广东一带海域,广东海盗转入广西,导致广西原有的土客矛盾加剧,基督教在鸦片战争后在广东流行为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创造条件,进而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兴起的重要原因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没有提及自然灾害、英军对两广的进一步侵略和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6.【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如果我们假设题目中提到的两个时期分别对应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那么洋务运动战略的调整确实可能影响到工业发展的行业分布。例如,洋务运动前期可能更注重军事工业的发展,而后期则可能转向更广泛的民用工业,这样的战略调整会导致不同行业类型企业的分布发生变化,C正确;
A选项提到晚清企业经营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但是,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提供关于经营主体多元化的信息,如不同所有制企业(如官办、民办、外资等)的比例或具体数据,排除A;
B选项关于地方督抚势力急剧膨胀。题目中同样没有涉及地方督抚势力的相关信息,如地方督抚创办或控制的企业数量、规模等,因此B选项也无法从题目信息中推断出来,排除B;
D选项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然而,题目并没有给出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的直接证据,如企业数量减少、经营困难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漫画反映了俄国、德国、法国三国干涉还辽(南满)的史实。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三国为了自身利益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B项正确;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是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排除A项;
日本制造旅顺惨案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关条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由于《戊戌奏稿》中的部分内容被发现有出入和改动,这说明了在历史研究中,对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严格的考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经过考证的史料才能更可靠地用于研究和解释历史,C正确;
虽然新近的研究可能提供了新的发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新近的学术观点都比旧的观点更加可信。学术观点的可信度取决于其证据、论证和逻辑的严谨性,而不是单纯的时间先后,排除A;
材料中提到的是《戊戌奏稿》中的部分内容与原件有出入,并没有完全否定其史料价值。事实上,即使经过重新撰写,它仍然可能包含一些原始的信息和观点,只是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甄别。此选项过于绝对,排除B;
材料中提到的是《戊戌奏稿》经过重新撰写后与原件有出入,这恰恰说明了当事人的记述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并不能完全依赖当事人的记述来揭示历史真相,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9.【答案】A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00年”“此次入京之联军”“白昼公然大肆掠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入侵北京城后的暴行,A项正确;
题干所述八国联军民缺乏纪律约束,并没有涉及义和团民众,排除B项;
题干所述是八国联军对北京城的掠夺,没有涉及清政府完全屈从于列强,排除C项;
英法联军掠夺北京城发生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0.【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转变时期。革命党人最初提出以黄帝纪年,这主要是为了强调汉族的民族主义和对满清统治的反抗。黄帝(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使用黄帝纪年有助于激发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尊的情感。然而,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革命党人意识到,单纯的民族主义已经不足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还需要确立民主共和的理念。因此,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决定采用民国纪年,这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制的转变,也反映了革命党人对民主政治理念的接受和推崇,D正确;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改变,排除A;
虽然革命党内部存在不同的派系和观点,但这一变化更多是理念上的调整,排除B;
材料变化也不是单纯因为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而是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民族民主观念的进步,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观念,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1.【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黎元洪起初是清军协统,后来在武昌起义后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都督,再到后来的副总统,其身份和立场的转变可能成为了漫画的讽刺对象,从而反映出革命派在政治上的某种不成熟,A正确;
材料恰恰强调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排除B;
材料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无关,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北洋军阀势力是否强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从“新基础”一栏可以看出,该小组关注到了“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这明显是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再看“新成果”,小组指出“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这也是从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带来的思想观念变化来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表格中的“新基础”和“新成果”可以看出,该小组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C正确;
社会史观主要关注社会生活、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等方面。虽然表格中有涉及社会思想的变化,但更侧重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排除A;
文明史观更侧重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和发展。此表格并没有明显体现这一视角,排除B;
革命史观主要关注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虽然新文化运动有其激进的一面,但表格中并没有明显突出这一视角,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
【解析】【分析】这些口号确实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北伐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割据的双重压迫。这些口号明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反对帝国主义、军阀割据,支持国民革命,争取人民自由和政权的立场,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人民的呼声高度契合,A正确;
“反映出国共合作成效显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但这些口号更多地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主张,而不是直接反映国共合作的成效,排除B;
“说明中共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并不准确。虽然口号中提到了“城乡政权归人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共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城市。实际上,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在农村地区积极开展工作,排除C;
“促进了民众思想的大解放”虽然这些口号有一定的思想动员作用,但“大解放”这一表述过于宽泛,且不是这些口号的直接和主要目的,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4.【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红军长征途径藏区时,各族人民纷纷赠送粮食、牲畜等,这说明长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B项正确;
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排除A项;
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和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是长征的意义,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描述,西安事变后,通过谈判达成了“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承诺,蒋介石也允诺不再发生反共内战。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抗日形势,使得原本的内战局面转向了共同抗日的新阶段,因此这一选项直接体现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D正确;
虽然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后确实参与了和平解决的谈判,但题目描述的是事变后宋子文、宋美龄与中共的谈判及蒋介石的承诺,这一过程并不直接体现“得到共产党的支持”作为事变的主要影响,排除A;
题目描述中并未提及西安事变的群众基础情况,这一选项与题目所给信息无直接关联,排除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反而促进了国民党内部的团结,共同面对外敌,而非导致分裂,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安事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我三湘健儿……誓死保卫家乡”“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会战是长沙会战,故D项正确;
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忻口会战是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的会战,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7.【答案】C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之一,其结果是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后续的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如果题目所给的示意图是淮海战役的示意图,C正确;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旨在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战争。然而,根据题目所给的示意图,我们无法直接判断这是北伐战争的情景,排除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
“占领了国民党统治中心”通常指的是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结果。这个描述并不符合题目所给战役的直接结果,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8.【答案】(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作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事件:“公车上书”。主要依据:戊成变法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或“封建制度”)。“我”:孙中山。
(3)主要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1913年,领导二次革命:1915年,领导护国战争;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
(4)【示例】观点:近代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间接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论述:①19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社会的大门,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获取巨额赔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这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列强的侵略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深,但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们中的有识之士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这些探索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结论:综上所述,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提供了契机。
【知识点】洋务运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 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材料一“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债。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根据材料二“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可知,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或“封建制度”)。
(3)根据材料三“我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可知,材料三中的“我”是孙中山。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1913年领导二次革命:1915年领导护国战争;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
(4)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观点:近代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间接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结合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的进程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19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社会的大门,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获取巨额赔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这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列强的侵略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深,但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们中的有识之士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这些探索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结论:综上所述,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提供了契机。
故答案为:
(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作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事件:“公车上书”。主要根据: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或“封建制度”)。
(3)“我”: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1913年,领导二次革命:1915年,领导护国战争;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
(4)【示例】观点:近代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间接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论述:①19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社会的大门,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获取巨额赔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这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列强的侵略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深,但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们中的有识之士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这些探索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结论:综上所述,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提供了契机。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9.【答案】(1)A:延安精神。
B:红船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西柏坡精神。
(2)“走向井冈山":由城市转向农村(或“由城市罢工起义转向在农村发动土地革命”)。
“走向延安”:由同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走向西柏坡”:由农村转向城市(或“由民主革命转向新中国的建设”)。
(3)如何做:略,可从学习革命历史、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勤奋学习、养成相关良好品德等方面阐述。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渡江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红色精神诞生地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延安精神出现于长征结束,中共中央转移到延安以后,A是延安精神。红船精神指形成于1921年中共成立时,B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出现于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C是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出现于1948年中共中央转移到西柏坡以后,D是西柏坡精神。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这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城市的敌人过于强大,于是将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农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所以,“走向井冈山”党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或“由城市罢工起义转向在农村发动土地革命”)。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最终到达延安,此时抗日战争爆发,所以“走向延安”党工作重心由同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转移到西柏坡,随着解放战争取得胜利,革命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革命中心由民主革命转向新中国的建设。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学习革命历史、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勤奋学习、养成相关良好品德等方面阐述。
故答案为:
(1)【分析】A:延安精神。B:红船精神。C:井冈山精神。D:西柏坡精神。
(2)“走向井冈山”:由城市转向农村(或“由城市罢工起义转向在农村发动土地革命”)。“走向延安”:由同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走向西柏坡”:由农村转向城市(或“由民主革命转向新中国的建设”)。
(3)如何做:可从学习革命历史、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勤奋学习、养成相关良好品德等方面阐述。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延安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