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0 12:05:57

文档简介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4七上·泸县期末)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2.(2024七上·泸县期末)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粟 C.黍 D.玉米
3.(2024七上·泸县期末)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有(  )
①私有制 ②科技 ③国家的产生 ④阶级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024七上·泸县期末)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就是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他们是(  )
A.黄帝和炎帝 B.黄帝和蚩尤 C.炎帝和蚩尤 D.尧帝和舜帝
5.(2024七上·泸县期末)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是属于(  )
A.公元前8世纪 B.公元前9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9世纪
6.(2024七上·泸县期末)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7.(2024七上·泸县期末)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因为商朝出现记载当时社会生产和阶级状况的文字,这种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8.(2024七上·泸县期末)在一位七年级同学的历史探究学习中出现“夏朝”“春秋战国”“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内容,那么这位同学探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9.(2024七上·泸县期末)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25年,刘秀称帝
B.光武帝时候,国家释放奴婢
C.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D.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10.(2024七上·泸县期末)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司马迁 D.蔡伦
11.(2024七上·泸县期末)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秦孝公重用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
——《战国策秦策》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思想体现的学派名称。并根据材料三归纳出商鞅推行改革坚持的原则。
材料四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4)指出秦最终统一中国的时间以及秦统一六国的意义。
材料五 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摘编自邹纪万《秦汉史》
(5)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建立的对地方进行管理的行政制度名称。指出秦统-后为巩固统治在统一文字和货币方面的具体措施。
(6)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由此得出的历史启示。
12.(2024七上·泸县期末)汉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王朝,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王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初年的社会现象。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刘邦及其后继统治者为解决汉朝初年社会现象而采取的政策名称。)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名称。
材料二 为共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一年多返回。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文化文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西传播。
——摘编自《张骞出使西域》
(3)根据材料二,指出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后来汉朝为管理区域而设置的机构名称。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意义。
材料三 战国末期,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秦汉在广阔的疆域内和众多的民族间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并为巩固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趋势是统一。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5)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巩固大统一所采取的政治方面的措施。
(6)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采取一系列巩固大统一所产生的作用。
(7)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人类的起源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常见史料和获取史料途径的理解和记忆力。
2.【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早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和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A项符合题意;
B: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B项不符合题意;
C:黍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
D:玉米是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优良品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时还没有科技,只有比较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工具,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的AC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要求识记基础史实。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4.【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从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A项正确;
蚩尤在涿鹿之战中被炎黄联盟击败,排除B项;
蚩尤在涿鹿之战中被炎黄联盟击败,排除C项;
尧帝和舜帝不是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排除D项。
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人文始祖的知识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和华夏族的形成。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始祖”。
5.【答案】B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夏、商、西周的更替
6.【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 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不符合题意;
B. 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商纣以及西周最后一个王是幽王,他们统治都残暴或腐败,最后导致王朝灭亡。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7.【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符合题意;
B:金文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小篆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隶书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奴隶社会,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为增强实力纷纷进行变法,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因此体现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属于史前时代的时代特征,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夏朝”“春秋战国”“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信息。
9.【答案】D
【知识点】张角起义
10.【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C符合题意;
华佗是东汉名医,A排除;
张仲景是东汉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B排除;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D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马迁的《史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1.【答案】(1)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 法家学派;公平无私、不畏强权、雷厉风行的原则。
(4) 时间:公元前221年;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 名称:郡县制;统一文字:秦始皇令李斯订定文字,统一使用小篆;货币:秦始皇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6)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勤政爱民;为政以德;与民休养生息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1)因素:由材料“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由材料“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名称:由材料“秦孝公重用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可知商鞅主张以法治国,这是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原则:由材料“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可知商鞅推行改革坚持的原则是公平无私、不畏强权、雷厉风行的原则。
(4)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齐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意义:根据材料“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在地方普遍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令李斯订定文字,将六国文字统一为篆;货币: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6)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启示: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灭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勤政爱民;为政以德;与民休养生息等。
故答案为:(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法家学派;公平无私、不畏强权、雷厉风行的原则。
(4)时间:公元前221年;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名称:郡县制;统一文字:秦始皇令李斯订定文字,统一使用小篆;货币:秦始皇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6)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勤政爱民;为政以德;与民休养生息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商鞅变法,秦的统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商鞅变法,秦的统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
12.【答案】(1) 社会现象:汉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民生困苦,国家财政困难;政策名称:休养生息政策。
(2) 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3)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机构:西域都护。
(4) 意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6) 作用: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7) 历史趋势:统一。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 (1)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汉朝初年社会现象表现为:民失作业,大饥馑,米价昂贵,人相食,死者半,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这表明汉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民生困苦,国家财政困难;政策名称:依据所学可知,汉初刘邦及其后断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即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旨在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2)盛世局面: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由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逐渐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好转,社会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目的:根据材料二“为共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的信息可知,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机构:依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意义:依据所学可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措施: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巩固大统一所采取的政治方面的措施包括: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6)作用:依据材料三“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并为巩固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的信息可知,秦汉时期采取一系列巩固大统一的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7)历史趋势:依据材料三“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趋势是统一”的信息可知,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趋势是统一。
故答案为:(1)社会现象:汉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民生困苦,国家财政困难;政策名称:休养生息政策。
(2)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3)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机构:西域都护。
(4)意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6)作用: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7)历史趋势:统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
1 / 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4七上·泸县期末)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人类的起源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常见史料和获取史料途径的理解和记忆力。
2.(2024七上·泸县期末)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粟 C.黍 D.玉米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早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和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A项符合题意;
B: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B项不符合题意;
C:黍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
D:玉米是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优良品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
3.(2024七上·泸县期末)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有(  )
①私有制 ②科技 ③国家的产生 ④阶级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时还没有科技,只有比较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工具,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的AC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要求识记基础史实。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4.(2024七上·泸县期末)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就是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他们是(  )
A.黄帝和炎帝 B.黄帝和蚩尤 C.炎帝和蚩尤 D.尧帝和舜帝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从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A项正确;
蚩尤在涿鹿之战中被炎黄联盟击败,排除B项;
蚩尤在涿鹿之战中被炎黄联盟击败,排除C项;
尧帝和舜帝不是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排除D项。
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人文始祖的知识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和华夏族的形成。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始祖”。
5.(2024七上·泸县期末)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是属于(  )
A.公元前8世纪 B.公元前9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9世纪
【答案】B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夏、商、西周的更替
6.(2024七上·泸县期末)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 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不符合题意;
B. 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商纣以及西周最后一个王是幽王,他们统治都残暴或腐败,最后导致王朝灭亡。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7.(2024七上·泸县期末)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因为商朝出现记载当时社会生产和阶级状况的文字,这种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符合题意;
B:金文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小篆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隶书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4七上·泸县期末)在一位七年级同学的历史探究学习中出现“夏朝”“春秋战国”“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内容,那么这位同学探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奴隶社会,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为增强实力纷纷进行变法,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因此体现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属于史前时代的时代特征,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夏朝”“春秋战国”“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信息。
9.(2024七上·泸县期末)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25年,刘秀称帝
B.光武帝时候,国家释放奴婢
C.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D.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答案】D
【知识点】张角起义
10.(2024七上·泸县期末)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司马迁 D.蔡伦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C符合题意;
华佗是东汉名医,A排除;
张仲景是东汉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B排除;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D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马迁的《史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1.(2024七上·泸县期末)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秦孝公重用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
——《战国策秦策》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思想体现的学派名称。并根据材料三归纳出商鞅推行改革坚持的原则。
材料四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4)指出秦最终统一中国的时间以及秦统一六国的意义。
材料五 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摘编自邹纪万《秦汉史》
(5)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建立的对地方进行管理的行政制度名称。指出秦统-后为巩固统治在统一文字和货币方面的具体措施。
(6)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由此得出的历史启示。
【答案】(1)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 法家学派;公平无私、不畏强权、雷厉风行的原则。
(4) 时间:公元前221年;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 名称:郡县制;统一文字:秦始皇令李斯订定文字,统一使用小篆;货币:秦始皇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6)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勤政爱民;为政以德;与民休养生息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1)因素:由材料“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由材料“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名称:由材料“秦孝公重用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可知商鞅主张以法治国,这是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原则:由材料“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可知商鞅推行改革坚持的原则是公平无私、不畏强权、雷厉风行的原则。
(4)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齐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意义:根据材料“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在地方普遍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令李斯订定文字,将六国文字统一为篆;货币: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6)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启示: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灭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勤政爱民;为政以德;与民休养生息等。
故答案为:(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法家学派;公平无私、不畏强权、雷厉风行的原则。
(4)时间:公元前221年;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名称:郡县制;统一文字:秦始皇令李斯订定文字,统一使用小篆;货币:秦始皇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6)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勤政爱民;为政以德;与民休养生息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商鞅变法,秦的统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商鞅变法,秦的统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
12.(2024七上·泸县期末)汉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王朝,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王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初年的社会现象。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刘邦及其后继统治者为解决汉朝初年社会现象而采取的政策名称。)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名称。
材料二 为共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一年多返回。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文化文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西传播。
——摘编自《张骞出使西域》
(3)根据材料二,指出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后来汉朝为管理区域而设置的机构名称。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意义。
材料三 战国末期,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秦汉在广阔的疆域内和众多的民族间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并为巩固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趋势是统一。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5)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巩固大统一所采取的政治方面的措施。
(6)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采取一系列巩固大统一所产生的作用。
(7)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趋势。
【答案】(1) 社会现象:汉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民生困苦,国家财政困难;政策名称:休养生息政策。
(2) 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3)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机构:西域都护。
(4) 意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6) 作用: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7) 历史趋势:统一。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 (1)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汉朝初年社会现象表现为:民失作业,大饥馑,米价昂贵,人相食,死者半,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这表明汉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民生困苦,国家财政困难;政策名称:依据所学可知,汉初刘邦及其后断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即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旨在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2)盛世局面: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由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逐渐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好转,社会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目的:根据材料二“为共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的信息可知,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机构:依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意义:依据所学可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措施: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巩固大统一所采取的政治方面的措施包括: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6)作用:依据材料三“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并为巩固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的信息可知,秦汉时期采取一系列巩固大统一的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7)历史趋势:依据材料三“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趋势是统一”的信息可知,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趋势是统一。
故答案为:(1)社会现象:汉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民生困苦,国家财政困难;政策名称:休养生息政策。
(2)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3)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机构:西域都护。
(4)意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6)作用: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7)历史趋势:统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