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0 12:12:55

文档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5八上·三台期末)如图是清朝道光年间白银外流数额的统计图(单位:万银元)。据此判断,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和政治腐败 B.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 D.《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2.(2025八上·三台期末)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以下可以作为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百家讲坛》相关讲述 B.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 D.电影《圆明园劫难》
3.(2025八上·三台期末)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运动。下表反映了这两场运动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可以看出(  )
项目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领导与组织 缺乏成熟的政治理念和组织纪律,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和持久的战力
政治目标 缺乏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和长远规划
军事行动 军事上的不专业性和战略短视
A.农民斗争缺乏规划 B.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自然经济的保守性
4.(2025八上·三台期末)下列材料是对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相关描述。该段描述突出强调了洋务运动的(  )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不但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A.兴起原因 B.开展目的 C.失败原因 D.积极影响
5.(2025八上·三台期末)1895年(光绪21年)英商怡和纱厂成立,1896年(光绪22年)英商增裕面粉公司、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等成立……这一时期,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主要背景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资本主义的发展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辛亥革命的爆发
6.(2025八上·三台期末)历史图片中包含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仔细观察如图,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A.戊戌变法运动号召变法图强 B.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救亡图存
C.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
7.(2025八上·三台期末)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吾人在此却有一事不应忘去者,即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均系属于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异而分裂,更有‘神明华胄’之自尊思想…“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无限蓬勃生气……”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中华民族蕴含巨大力量 B.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C.近代中国人口增长迅速 D.瓜分狂潮的不断加深
8.(2025八上·三台期末)下图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9.(2025八上·三台期末)下表是中国20世纪初相关数据的统计表。该表可以用于研究(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一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一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一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B.《天津条约》的影响
C.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D.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
10.(2025八上·三台期末)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所展示的年代尺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A.资本主义的扩张 B.近代的侵略与探索
C.中国人民的反抗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1.(2025八上·三台期末)1924年1月孙中山写道:“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为此孙中山所采取的举措是(  )
A.创建了同盟会 B.领导辛亥革命
C.进行国共合作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2025八上·三台期末)诗史合一是毛泽东诗词的鲜明特色。下列诗词中反映长征时期革命斗争的是(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3.(2025八上·三台期末)下面是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言论。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对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是(  )
毛泽东 “我们不是正面反蒋,而是具体指出蒋介石个人的错误,不把反蒋抗日并列。”
周恩来 “西安这一行动是为了抗日,而不是针对南京政府。”
张闻天 “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式。”
A.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和平谈判,一致抗日
14.(2025八上·三台期末)下表是1933年、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组成结构比例表。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33年 1938年
农民 62% 48%
工人 18% 14%
知识分子 20% 16%
中小商人 0 10%
地主 0 12%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15.(2025八上·三台期末)仔细观察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选出对①②③三处战役名称及战果表述正确的一项(  )
A.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B.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C.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D.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16.(2025八上·三台期末)胡适说:“张季直(即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而影响及于全国。”张季直作为“开路先锋”,其思想主张是(  )
A.维新变法 B.民主科学 C.武装革命 D.实业救国
17.(2025八上·三台期末)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民族危亡之际,近代青年用行动谱写了一曲青春赞歌。
【民族苦难,青年探索】
材料一
序号 时间 人物 地点 年龄
① 1894年 孙中山 檀香山 28岁
② 1898年 梁启超 北京 25岁
③ 1915年 陈独秀 上海 36岁
④ 1919年 李大钊 北京 30岁
⑤ 1927年 周恩来 南昌 29岁
(1)分别写出与序号①、②、③信息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序号④信息相对应的文章是什么?请写出⑤信息相关历史事件的意义?
【民族觉醒,青年先锋】
材料二
五四运动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与五四运动的性质,写出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并对材料中“‘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进行解读。
【民族危亡,青春战歌】
材料三
(3)由《国民革命歌》歌词指出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北伐顺利进军的原因。《义勇军进行曲》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什么?发出此呼喊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4)恰逢新时代,吾辈正青春。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的青春华章?
18.(2025八上·三台期末)近代百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面对挫折和磨难,凭借顽强的革命斗志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力挽狂澜,一次次带领中华民族从低谷走向新生。
【革命足迹】
材料一
(1)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自图二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图三召开的会议有何重大意义?
【革命智慧】
材料二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1927年至1949年间与土地政策相关的口号统计表。
序号 时间 口号
① 1927—1937年 打土豪,分田地
② 1937—1945年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③ 1946—1949年 耕者有其田
(2)请写出三个口号分别所处的历史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
【革命功绩】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十分英勇的,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摆脱失败的厄运,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摘编自中共党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从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中得出什么科学结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清朝道光年间白银外流数额的统计图”和结合所学可知,1831到1838年白银外流激增的原因是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1839年白银外流锐减是因为林则徐禁烟,C项符合题意;
A:闭关锁国是清朝实行对外政策,与白银外流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和19世纪60年代掀起洋务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
D: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和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以下可以作为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一手史料的是”和结合所学可知,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是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遗址,属于第一手史料,B项符合题意;
A: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是后人的研究成果,《百家讲坛》相关讲述是后人的研究成果,属于第二手史料,A项不符合题意;
C: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是后人编写的,属于第二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D:电影《圆明园劫难》是后人根据史实编拍的,属于第二手史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领导组织上都缺乏成熟的政治理念和组织纪律,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和持久的战力,在政治目标上都缺乏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和长远规划,在军事行动上也都具有不专业性和战略短视,这些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符合题意;
A:农民斗争缺乏规划不能完全概括表格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
B:当时给清政府的确腐朽落后,但表格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及清政府的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
D:当时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的确有一定的保守性,但这与表格内容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可知,题干介绍了洋务运动创办企业的低效情况,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C项符合题意;
A:洋务运动兴起是因为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A项不符合题意;
B:洋务运动的开展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D: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是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895年(光绪21年)英商怡和纱厂成立、1896年(光绪22年)英商增裕面粉公司、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和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外国人开始纷纷在华开设工厂,A项符合题意;
B:题干中的工厂都是外商企业,《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签订,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国闻报、知新报”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是维新运动期间各地的重要报纸。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图强的维新思想,A项符合题意;
B: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题干中的报刊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中的报纸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与辛亥革命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报刊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所宣传的变法图强,与新文化运动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无限蓬勃生气”和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显示了中华民族蕴含巨大力量,A项符合题意;
B: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与题干“八国联军”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并未提及近代中国人口的问题,故无法得出近代中国人口增长迅速,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的是中华民族蕴含着巨大力量,与瓜分狂潮的不断加深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清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结合所学可知,《清帝退位诏书》结束清朝26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发展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C项符合题意;
A:《清帝退位诏书》结束清朝26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未体现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B:《清帝退位诏书》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1912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从屈辱走向独立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没有体现出开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中国20世纪初相关数据的统计表”可知,在1914到1918年间,农户减少了1500多万户,田地大片荒芜,陆军却增加了92万多人,军费激增,这是因为北洋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反映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D项符合题意;
A:太平天国1851年爆发,1864年失败,A项不符合题意;
B: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B项不符合题意;
C: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与陆军还有军费的变化关联不大,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军阀割据混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江南制造总局、谭嗣同、孙中山”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反映的主题是近代的侵略与探索,B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中的战争是近代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映的是近代化的探索,题干中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的扩张,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反映的是近代列强的侵略与近代化的探索,没有提到中国人民的反抗,C项不符合题意;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映的是近代化的探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的侵略与探索,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24年1月孙中山”和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1月召开了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C项符合题意;
A:1905年创建了同盟会,A项不符合题意;
B:1911年辛亥革命,B项不符合题意;
D: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共合作,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长征中的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等事件,B项符合题意;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反映的是秋收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
C:“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反映的是黄洋界保卫战,C项不符合题意;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渡江战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长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不把反蒋抗日并列”“西安这一行动是为了抗日”“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D项正确;
“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排除A项;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排除B项;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新三民主义中的内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14.【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33年、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组成结构比例表”可知,相比于1933年,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成员组成更加多样,也包括了地主和中小商人,这是因为随着日寇侵华,民族危机加剧,中国共产党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试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A项符合题意;
B: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党员组成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剧,而非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巩固,B项不符合题意;
C:1936年红军长征已经胜利结束,C项不符合题意;
D: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地主而采取的措施,这不是党员组成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危机的加剧,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三大战役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C项符合题意;
A:①处为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②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D: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D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张季直(即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和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D项符合题意;
A: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A项不符合题意;
B: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B项不符合题意;
C: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主张武装革命,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实业救国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1) 事件:①成立兴中会;②戊戌变法(百日维新)③发起新文化运动(或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文章:④《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意义:⑤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 直接原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解读: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或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 重要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或反帝反封建)
原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北伐方针策略正确;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伐军的英勇奋战)(言之成理,任答一点)
最强音:抗日救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背景:华北危机
(4) 青年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具有责任担当;具有爱国情、报国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培养自己创新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准备;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等。(言之成理,任答一点)
【知识点】五四运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894年”和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①是成立兴中会;根据材料一“1898年、梁启超”和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进行了百日维新,②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根据材料一“1915年、陈独秀、上海”和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③是发起新文化运动(或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文章;根据材料“李大钊、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结合所学可知,李大钊是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④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根据材料一“1927年、周恩来、南昌”和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所以⑤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根据材料二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直接原因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根据材料二“民族的觉醒”和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根据材料二“民族的觉醒”和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对外反帝,对内反封建的性质。根据材料二“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和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宣传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歌词“打倒列强、除军阀”和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反帝反封建。根据所学可知,北伐胜利进军,国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北伐作战方针策略正确;离不开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伐军的英勇奋战。根据材料三“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和结合所学可知,在抗日救亡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名曲,最强音是抗日救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根据材料三“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和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危机,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名曲。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可知,青年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具有责任担当;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和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学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具有爱国情、报国志;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培养自己创新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准备;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等。
故答案为:
(1)事件:①成立兴中会;②戊戌变法(百日维新);③发起新文化运动(或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文章;④《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意义:⑤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直接原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解读: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或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重要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或反帝反封建)原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北伐方针策略正确;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伐军的英勇奋战);最强音:抗日救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背景:华北危机。
(4)书写:青年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具有责任担当;具有爱国情、报国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培养自己创新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准备;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成立兴中会、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8.【答案】(1) 历史事件:中共一大的召开。
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
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 时期:①土地革命时期。②抗日战争时期。③解放战争时期。
依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国情/革命形势的需要。
(3) 作用:指明斗争目标;找到正确革命(走向胜利)道路;团结(凝聚)人心(人民)。
(4) 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敌后战场的抗战;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嘉兴南湖游船”和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共一大的召开。根据材料一图片“井冈山会师”和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井冈山道路,井冈山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根据材料一图片“遵义会议会址”和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根据材料二“1927—1937年、打土豪,分田地”和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打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根据材料二“1937—1945年”和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二“1946—1949年”和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所以,①土地革命时期。②抗日战争时期。③解放战争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建立革命政权,所以打出的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可知依据是基本国情的要求,革命形势的需要;根据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外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土地政策发生了调整,可知依据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根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可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指明斗争目标;根据材料三“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可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革命(走向胜利)道路;根据材料三“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可知,中国共产党团结(凝聚)人心(人民)。
(4)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故答案为:
(1)历史事件:中共一大的召开。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时期:①土地革命时期。②抗日战争时期。③解放战争时期。依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国情/革命形势的需要。
(3)作用:指明斗争目标;找到正确革命(走向胜利)道路;团结(凝聚)人心(人民)。
(4)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共一大、井冈山道路、遵义会议、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5八上·三台期末)如图是清朝道光年间白银外流数额的统计图(单位:万银元)。据此判断,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和政治腐败 B.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 D.《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答案】C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清朝道光年间白银外流数额的统计图”和结合所学可知,1831到1838年白银外流激增的原因是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1839年白银外流锐减是因为林则徐禁烟,C项符合题意;
A:闭关锁国是清朝实行对外政策,与白银外流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和19世纪60年代掀起洋务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
D: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和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5八上·三台期末)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以下可以作为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百家讲坛》相关讲述 B.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 D.电影《圆明园劫难》
【答案】B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以下可以作为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一手史料的是”和结合所学可知,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是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遗址,属于第一手史料,B项符合题意;
A: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是后人的研究成果,《百家讲坛》相关讲述是后人的研究成果,属于第二手史料,A项不符合题意;
C: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是后人编写的,属于第二手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D:电影《圆明园劫难》是后人根据史实编拍的,属于第二手史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5八上·三台期末)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运动。下表反映了这两场运动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可以看出(  )
项目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领导与组织 缺乏成熟的政治理念和组织纪律,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和持久的战力
政治目标 缺乏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和长远规划
军事行动 军事上的不专业性和战略短视
A.农民斗争缺乏规划 B.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自然经济的保守性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领导组织上都缺乏成熟的政治理念和组织纪律,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和持久的战力,在政治目标上都缺乏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和长远规划,在军事行动上也都具有不专业性和战略短视,这些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符合题意;
A:农民斗争缺乏规划不能完全概括表格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
B:当时给清政府的确腐朽落后,但表格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及清政府的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
D:当时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的确有一定的保守性,但这与表格内容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5八上·三台期末)下列材料是对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相关描述。该段描述突出强调了洋务运动的(  )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不但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A.兴起原因 B.开展目的 C.失败原因 D.积极影响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可知,题干介绍了洋务运动创办企业的低效情况,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C项符合题意;
A:洋务运动兴起是因为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A项不符合题意;
B:洋务运动的开展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D: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是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5八上·三台期末)1895年(光绪21年)英商怡和纱厂成立,1896年(光绪22年)英商增裕面粉公司、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等成立……这一时期,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主要背景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资本主义的发展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辛亥革命的爆发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895年(光绪21年)英商怡和纱厂成立、1896年(光绪22年)英商增裕面粉公司、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和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外国人开始纷纷在华开设工厂,A项符合题意;
B:题干中的工厂都是外商企业,《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签订,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5八上·三台期末)历史图片中包含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仔细观察如图,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A.戊戌变法运动号召变法图强 B.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救亡图存
C.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国闻报、知新报”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是维新运动期间各地的重要报纸。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图强的维新思想,A项符合题意;
B: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题干中的报刊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中的报纸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与辛亥革命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报刊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所宣传的变法图强,与新文化运动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5八上·三台期末)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吾人在此却有一事不应忘去者,即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均系属于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异而分裂,更有‘神明华胄’之自尊思想…“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无限蓬勃生气……”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中华民族蕴含巨大力量 B.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C.近代中国人口增长迅速 D.瓜分狂潮的不断加深
【答案】A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无限蓬勃生气”和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显示了中华民族蕴含巨大力量,A项符合题意;
B: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与题干“八国联军”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并未提及近代中国人口的问题,故无法得出近代中国人口增长迅速,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的是中华民族蕴含着巨大力量,与瓜分狂潮的不断加深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八上·三台期末)下图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清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结合所学可知,《清帝退位诏书》结束清朝26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发展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C项符合题意;
A:《清帝退位诏书》结束清朝26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未体现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B:《清帝退位诏书》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1912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从屈辱走向独立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没有体现出开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5八上·三台期末)下表是中国20世纪初相关数据的统计表。该表可以用于研究(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一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一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一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B.《天津条约》的影响
C.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D.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
【答案】D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中国20世纪初相关数据的统计表”可知,在1914到1918年间,农户减少了1500多万户,田地大片荒芜,陆军却增加了92万多人,军费激增,这是因为北洋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反映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D项符合题意;
A:太平天国1851年爆发,1864年失败,A项不符合题意;
B: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B项不符合题意;
C: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与陆军还有军费的变化关联不大,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军阀割据混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5八上·三台期末)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所展示的年代尺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A.资本主义的扩张 B.近代的侵略与探索
C.中国人民的反抗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江南制造总局、谭嗣同、孙中山”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反映的主题是近代的侵略与探索,B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中的战争是近代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映的是近代化的探索,题干中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的扩张,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反映的是近代列强的侵略与近代化的探索,没有提到中国人民的反抗,C项不符合题意;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映的是近代化的探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的侵略与探索,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5八上·三台期末)1924年1月孙中山写道:“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为此孙中山所采取的举措是(  )
A.创建了同盟会 B.领导辛亥革命
C.进行国共合作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24年1月孙中山”和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1月召开了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C项符合题意;
A:1905年创建了同盟会,A项不符合题意;
B:1911年辛亥革命,B项不符合题意;
D: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共合作,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5八上·三台期末)诗史合一是毛泽东诗词的鲜明特色。下列诗词中反映长征时期革命斗争的是(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长征中的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等事件,B项符合题意;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反映的是秋收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
C:“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反映的是黄洋界保卫战,C项不符合题意;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渡江战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长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5八上·三台期末)下面是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言论。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对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是(  )
毛泽东 “我们不是正面反蒋,而是具体指出蒋介石个人的错误,不把反蒋抗日并列。”
周恩来 “西安这一行动是为了抗日,而不是针对南京政府。”
张闻天 “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式。”
A.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和平谈判,一致抗日
【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不把反蒋抗日并列”“西安这一行动是为了抗日”“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D项正确;
“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排除A项;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排除B项;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新三民主义中的内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14.(2025八上·三台期末)下表是1933年、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组成结构比例表。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33年 1938年
农民 62% 48%
工人 18% 14%
知识分子 20% 16%
中小商人 0 10%
地主 0 12%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33年、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组成结构比例表”可知,相比于1933年,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成员组成更加多样,也包括了地主和中小商人,这是因为随着日寇侵华,民族危机加剧,中国共产党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试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A项符合题意;
B: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党员组成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剧,而非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巩固,B项不符合题意;
C:1936年红军长征已经胜利结束,C项不符合题意;
D: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地主而采取的措施,这不是党员组成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危机的加剧,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5八上·三台期末)仔细观察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选出对①②③三处战役名称及战果表述正确的一项(  )
A.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B.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C.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D.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三大战役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C项符合题意;
A:①处为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②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D: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5八上·三台期末)胡适说:“张季直(即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而影响及于全国。”张季直作为“开路先锋”,其思想主张是(  )
A.维新变法 B.民主科学 C.武装革命 D.实业救国
【答案】D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张季直(即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和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D项符合题意;
A: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A项不符合题意;
B: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B项不符合题意;
C: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主张武装革命,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实业救国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5八上·三台期末)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民族危亡之际,近代青年用行动谱写了一曲青春赞歌。
【民族苦难,青年探索】
材料一
序号 时间 人物 地点 年龄
① 1894年 孙中山 檀香山 28岁
② 1898年 梁启超 北京 25岁
③ 1915年 陈独秀 上海 36岁
④ 1919年 李大钊 北京 30岁
⑤ 1927年 周恩来 南昌 29岁
(1)分别写出与序号①、②、③信息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序号④信息相对应的文章是什么?请写出⑤信息相关历史事件的意义?
【民族觉醒,青年先锋】
材料二
五四运动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与五四运动的性质,写出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并对材料中“‘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进行解读。
【民族危亡,青春战歌】
材料三
(3)由《国民革命歌》歌词指出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北伐顺利进军的原因。《义勇军进行曲》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什么?发出此呼喊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4)恰逢新时代,吾辈正青春。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的青春华章?
【答案】(1) 事件:①成立兴中会;②戊戌变法(百日维新)③发起新文化运动(或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文章:④《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意义:⑤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 直接原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解读: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或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 重要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或反帝反封建)
原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北伐方针策略正确;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伐军的英勇奋战)(言之成理,任答一点)
最强音:抗日救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背景:华北危机
(4) 青年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具有责任担当;具有爱国情、报国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培养自己创新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准备;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等。(言之成理,任答一点)
【知识点】五四运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894年”和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①是成立兴中会;根据材料一“1898年、梁启超”和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进行了百日维新,②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根据材料一“1915年、陈独秀、上海”和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③是发起新文化运动(或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文章;根据材料“李大钊、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结合所学可知,李大钊是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④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根据材料一“1927年、周恩来、南昌”和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所以⑤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根据材料二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直接原因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根据材料二“民族的觉醒”和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根据材料二“民族的觉醒”和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对外反帝,对内反封建的性质。根据材料二“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和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宣传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歌词“打倒列强、除军阀”和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反帝反封建。根据所学可知,北伐胜利进军,国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北伐作战方针策略正确;离不开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伐军的英勇奋战。根据材料三“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和结合所学可知,在抗日救亡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名曲,最强音是抗日救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根据材料三“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和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危机,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名曲。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可知,青年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具有责任担当;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和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学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具有爱国情、报国志;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培养自己创新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准备;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等。
故答案为:
(1)事件:①成立兴中会;②戊戌变法(百日维新);③发起新文化运动(或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文章;④《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意义:⑤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直接原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解读: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或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重要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或反帝反封建)原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北伐方针策略正确;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伐军的英勇奋战);最强音:抗日救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背景:华北危机。
(4)书写:青年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具有责任担当;具有爱国情、报国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培养自己创新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准备;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成立兴中会、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8.(2025八上·三台期末)近代百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面对挫折和磨难,凭借顽强的革命斗志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力挽狂澜,一次次带领中华民族从低谷走向新生。
【革命足迹】
材料一
(1)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自图二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图三召开的会议有何重大意义?
【革命智慧】
材料二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1927年至1949年间与土地政策相关的口号统计表。
序号 时间 口号
① 1927—1937年 打土豪,分田地
② 1937—1945年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③ 1946—1949年 耕者有其田
(2)请写出三个口号分别所处的历史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
【革命功绩】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十分英勇的,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摆脱失败的厄运,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摘编自中共党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从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中得出什么科学结论?
【答案】(1) 历史事件:中共一大的召开。
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
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 时期:①土地革命时期。②抗日战争时期。③解放战争时期。
依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国情/革命形势的需要。
(3) 作用:指明斗争目标;找到正确革命(走向胜利)道路;团结(凝聚)人心(人民)。
(4) 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敌后战场的抗战;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嘉兴南湖游船”和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共一大的召开。根据材料一图片“井冈山会师”和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井冈山道路,井冈山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根据材料一图片“遵义会议会址”和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根据材料二“1927—1937年、打土豪,分田地”和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打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根据材料二“1937—1945年”和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二“1946—1949年”和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所以,①土地革命时期。②抗日战争时期。③解放战争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建立革命政权,所以打出的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可知依据是基本国情的要求,革命形势的需要;根据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外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土地政策发生了调整,可知依据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根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可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指明斗争目标;根据材料三“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可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革命(走向胜利)道路;根据材料三“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可知,中国共产党团结(凝聚)人心(人民)。
(4)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故答案为:
(1)历史事件:中共一大的召开。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时期:①土地革命时期。②抗日战争时期。③解放战争时期。依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国情/革命形势的需要。
(3)作用:指明斗争目标;找到正确革命(走向胜利)道路;团结(凝聚)人心(人民)。
(4)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共一大、井冈山道路、遵义会议、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