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2025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材料二:
对汉语四声的认识,始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而齐梁时代之所以能够产生对我们自已语言特色
语文
的反省,又是由于佛经梵文影响的结果。这种发省很快就影响到了诗歌。因为人们发现,一句诗如
果所有的字都是平声或者都是仄声,读起来是很不好听的,一定要平仄间隔才好所。所以从齐梁开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格条形码准确粘钡贴在考生信
始,诗歌逐渐就走向了格律化,到初唐时就形成了“近体诗”。所谓近体,是相对古.体而言。古休
息条形码粘贴区。
诗不讲究平仄也不讲究对偶,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偶。对偶,其实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而形
2.选择题必须使用2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
成的。英文单词长短不齐很难对起来,而中国文字单音独体,天生来就造合对阁。《易经》的《乾》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卦说:“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凤从虎。”那时候的作者还没有后来这种对语言文字的反省,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它是自然而然就对上的。而到了六朝的时候,对偶就成了很多诗人自觉的追求,像谢灵运的《登池
4,做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明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上楼》,从头到尾都是对偶,虽然还不是格律诗,但与汉代那些质朴的古诗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到了齐梁时期,诗歌在声音上已经狠讲究,只不过还没有形成近体诗的格律而已。近体诗的格
6.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共8页,总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律是什么样子呢?除在句数、字数和对攸等方面的规定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声音的平仄了,这与我们
、现代文阅读(35分)
今天讲的吟诵是有关系的。像我前文讲节奏时所举的“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两句,就是唐代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五言律诗中的一联,它的平仄声音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律诗的平仄当然有它的规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但也不是完全死板的,有的地方平仄可以通用,有的地方就不可以。另外还有所谓“物句”(格律
材料…
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有的地方可以“拗”,有的地方不可以“物”,有的地方“拗”
唐代诗人创造“律诗”这个名词,其意义是“合于音律的诗”,也就是“有音乐性的诗”。殷
了还可以“救”。于是有人就说,格律诗变化这么多,太伤脑筋,学作诗不是太难了吗?其实只要通
璃的意思是说:诗的声调合于音律,就会产生诗的气势,表明诗的节奏。一首诗由于平仄黏级得好,
过吟诵把握了它的基本规律就一点儿也不难。“客路一青山一下,行舟—绿水一前”,你要注意它
吟咏之时就容易透发作者的才情。
节奏的停顿:五言中的第二个字是一个停领的所在,第四个字是一个停顿的所在,第五个字则是整
既然如此,几是一切要求讲究平仄、避免八病的诗,应该都是律诗。不错,唐代诗人是这样看
个一句的停顿所在。几有停顿的地方,就是一个音节的节拍落下的地方。所除结尾的那个字之外,
的:绝句也是律诗。韩愈的诗文集是他的女婿李汉编定的,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元稹的《元
这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最重要的,在这几个宇的地方一定不能多把声音的平仄搞错。七言律诗也
氏长庆集》,都是作者自已编定的。这三部书中的诗主要是按形式分类,总的分为“古诗”和“律
是一样,比如杜甫《秋兴》的“夔府一弧城一落日一斜,每依一北斗一望京一华”,除结尾的韵宇
诗”两大类。讲究平仄的五七言绝句,都编在“律诗”类中,不讲究平仄的古体绝句都编在“古诗”
之外,节拍的停锈分别在第二、第四和第六个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类中。这就可以证明唐代人以为近体绝句也是律诗。
明”。
南宋人编诗集,常常分为“古诗”“五律”“七律”“绝句“等类,从此就把绝句排除在律诗
(节选自叶嘉荣《诗歌吟通的古老传统》)
之外。南宋人讲起近体诗,常常用“律绝”这个语词,绝句与律诗便分家了。唐代没有“律绝”这
1.下列依据两则材料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个语词。唐人只说“古律”,表示传统的古体诗和新兴的律体诗,或说近体诗。
用“格律诗”这个名词来表示唐代兴起的律诗,这恐怕是现代人开始的错误概念。在唐代人的现
律诗”这概念
产生于代
包括“绝句
念里,格是“格诗”,即讲究风格的诗,也就是古诗:律是“律诗”,即讲究声律的诗,也就是近
①
近体特
律绝”这一讲法
南来人运用
分为“伸诗”和“绝句”
体诗。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有一卷题作“半格诗”,所收的诗,大体上都是古体,但常有对偶
句,或者用平仄黏缀的散句。这些诗似古非古,似律非律,所以名曰“半格诗”。作《唐音审体》
“格”指风格
从诗的内容讲的
②
兴起于唐代
格律诗
的钱良择注释道:“半是齐梁格,半是古诗,故日半格诗。”又说:“格诗,是齐梁格也。”这个
“律”指声律
从诗的形式的
注释是错误的。在唐人现念里,无论汉魏、齐梁,都是古诗,不能把古诗和齐梁诗对立起采。齐梁
以讲究平仄、对偶为特征
在初座形城“近体诗
诗是一种风格,汉魏诗也是-一种风格,不能说“格”是专指齐梁格的。唐人厌薄齐梁诗体的浮靡,
③
诗走向格律北
梁体
利汉语四声特色
受佛经梵文彩硝
要求继承汉魏诗的风格,这是从诗的内容讲的。“风格”这个名词,唐代似乎还没有,他们或称“标
格”,或称“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就是指汉魏诗的风格。《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云:“凡
有“规律”
例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辩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律诗的平仄
可“拗”亦可“教”
以上这些引证,都说明“格律”是两回事,不能把唐代律诗称为“格律诗”。我们如果要一个
不“死板”日
“通用”与否无定规
双音词来称呼唐代的律诗(包括绝句),应该名之为“声律诗”。
(节选自施蛰存《唐诗百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