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粤教版 必修 1 第三章第四节
u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 个力的合成方法,在第一章也初步接触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内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的“基 石 ”,是学生认识区别标量与矢量的重要一节。
在内容编排上,教材通过生活实例来表现力的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从而引入合力 与分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力的合成方法,并举例计算合力的两种方法; 最后在“实践与拓展 ”栏目讨论分力及分力夹角与合力的关系。
u 学情分析:
第一,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因此 在讲解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从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相同形变这三种相 同作用效果举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力的合成实验原理,学生较难直接自主设 计实验来探究合力与分力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问题链引导的方式,为学生理解 并设计实验搭建脚手架。第三,学生对矢量与标量的运算的区别与运用有一定难度。对 合矢量与分矢量的关系在学习初期存在误解。例如合力一定大于分力等。因此,在教学 中通过实例,以及实验教具辅助演示下,深刻认识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与性质。
u 教学目标:
(1) 通过多个实例,从不同的力的作用效果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 法或及算法求合力。
(3) 通过列举力的合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只是应用于生活实际 的意识。
u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思想,掌握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在理解合力与分力可等效替代前提下,设计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u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两个共线的作用力求合 力的方法,引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 如何等效替代成一个力? ” 提出问题: 1 左图中的两人推拉小车的 作用力如图所示,可等效 成一个怎样的合力? 2 右图中的两人推拉小车的 作用力如图所示,可等效 成一个怎样的合力? 在问题的引导下,提出本节课 探讨的核心问题:互成角度的 两个力如何等效替代成一个 力? 期待回答: 1 水平向右,大 小为 7N 的合 力 2 也是水平向 右,大小为 7N 的合力 思考猜想: 互成角度的两个 力的合成满足怎 样的规律?
【观察实例 建立概念】 提供多种一个力与两个力共同作 用,而效果相同的实例,帮助学生接受 等效替代的思想,建立合力与分力的概 念。 分析实例,发现: ① 一个力与两个力都可使同 一个人处于静止的状态。 ② 大人用一只手提着水桶匀 速前进,与两小孩提同样水桶 匀速前进的作用效果相同。 通过前两个实例接受“等效替 代 ”思想,并在下个实例应用 该思想方法: ③ 怎样保证两个分力的作用 效果与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作 用效果相同? 预想反应: 学生与老师分析 实例的过程中, 逐渐接受“等效 替代”的思想, 认识到等效替代 的前提的作用效 果相同,即运动 状态或形变相 同。 ③ 两个弹簧测 力计将橡皮筋拉 到同样位置 O。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验探究 掌握规律】 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师生一起设 计实验,定量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分 力与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视频分步演示,讲解该实验的 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问题引导下,带领学生讨论合力与 分力的关系。 ① 力是矢量,要探究分力与 合力的关系,需要记录哪些实 验数据? ② 如何直观地描述力的大 小、方向、作用点? 通过教师分步定量演示实验, 发现分力与合力满足平行四 边形定则。 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运算的 为矢量,否则为标量。 ③ 分力一定时,夹角越大, 合力如何变化? ④ 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 定则等效,则合力的范围为? ① 力的大小、方 向、作用点。 ② 用 力 的 图 示 法。 认真听讲,记录 该实验的具体步 骤和注意事项 ③ 合力越小。 ④ 根据 几何 关 系可知,合力的 范围大于等于两 分力大小之和, 小于等于两分力 之差的绝对值。
【学以致用 理解规律】 通过例题,讲解演示求合力的 两种方法:作图法和计算法。 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 考计算求合力的过程,然后教 师展示求解的方法。 学生先独立完 成,再分享交流。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将矢量合成法则推广应用到多个力
的情况。有意将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
形定则合成多个力的方法进行对比。 演示多个力合成,有意包含一 般菱形、120 ° 的特殊菱形和 直角三角形的特殊合成结果。 跟随老师思路, 思考多个力的合 成方法与结果。
展示力的合成在生活实际中的应 用:斜拉桥。 对比三角形定则合成的方法, 得出多个力依次首尾相接,合 力为 0 的规律 ① 每 对 钢 索 的 合 力 方 向 向 哪?有什么好处? 斜拉桥塔柱两侧有许多对称 分布的钢索,每一对钢索对塔 柱的拉力作用效果等效于一 个竖直向下的力 F,使得塔柱 能够稳固伫立在桥墩上 ①向下,使得塔 柱稳固在桥墩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