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2齐桓晋文之事. 1.3庖丁解牛 课后集训(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2齐桓晋文之事. 1.3庖丁解牛 课后集训(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10:3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基础测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B.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就是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2.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3分)(  )
A.浴乎沂,风乎舞雩  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  D.毋吾以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由也为之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王坐于堂上
C.而刀刃者无厚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D.可得闻与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4.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牛何之 ②莫之能御也 ③反而求之 ④舆薪之不见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⑥然后驱而之善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为长者折枝
C.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D.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加之以师旅
③技盖至此乎
④依乎天理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A.浴乎沂,风乎舞雩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良庖岁更刀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D.虽然,每至于族
10.下列文言句式,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3分)(  )
A.不吾知也
B.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C.将以衅钟
D.视为止,行为迟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桓晋文之事》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希望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庖丁解牛》中能代表庖丁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22分)
材料一:
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雠’同‘仇’)也。”有雠而众,不若无有。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返。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
材料二:
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陀。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节选自《说苑·政理》)
12.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需断句相应位置的字母。(3分)
民日夜祈A用B而不可C得D苟E得为上F用G民H之I走之也J若决积水K于千仞之溪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句式不一样。
B.“进退中绳”中的“中”与《庖丁解牛》中的“莫不中音”的“中”意思相同。
C.王者,文中指施行仁政治国的君主,行仁政的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有体现。
D.偃,文中描述草,意为倒下、倒伏,与成语“偃武修文”中的“偃”意思相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王对待百姓,就像驾驭良马,让它载运轻物,手持马鞭节制;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对待百姓的方式也不恰当。
B.魏武侯向李克询问吴国为何会灭亡,李克认为原因在于吴国屡战屡胜——屡战让百姓疲惫,屡胜让国君骄纵,最终导致亡国。
C.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驾车技术,庄公称赏,认为其技艺造父也不能超过,颜阖却预言其马必败,他的话后来果然得到应验。
D.季孙请教孔子“诛杀无道、亲近有道”是否可行,孔子先是反对诛杀,接着指出施政者为善会感染百姓,并以风和草为喻具体阐述。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2)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
16.材料一使用东野稷御车马之事,材料二引用孔子关于御马的言论,这两则素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解析
【基础测评】
1.【答案】B 【解析】就:走向。
2.【答案】A 【解析】A.状语后置句。
3.【答案】D 【解析】A.介词,给,替/动词,治。B.介词,从/介词,在。C.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修饰。D.均为语气助词,可译为“吗”。
4.【答案】C 【解析】①⑥动词,到,往。②③代词,它(他)。④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⑤助词,的。
5.【答案】C 【解析】A.均为介词,相当于“于”。B.均为连词,但,却。C.代词,如此/动词,像。D.均为动词,符合,合乎。
6.【答案】C 【解析】A.“希”同“稀”。B.“枝”同“肢”。D.“罔”同“网”。
7.【答案】D 【解析】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③语气词,在句末,表疑问。④介词,介绍依凭的条件。
8.【答案】A 【解析】例句是名词作动词,穿。A.名词作动词,吹风。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C.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D.名词作状语,每年。
9.【答案】B 【解析】B.饥馑:饥荒。A.古义:一两天。今义:一天。C.古义:以,介词,把;及,动词,推广到。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组或成分。D.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10.【答案】A 【解析】A.宾语前置句。B.可使(人民)有勇。C.将以(之)衅钟。D.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11.【答案】(1)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2)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3)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4)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阅读提升】
12.【答案】DGJ
13.【答案】D 【解析】“意思相同”错,“偃武修文”中的“偃”意思是“停止”。
14.【答案】A 【解析】“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错误。原文“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意为“现在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众多”。
15.【答案】(1)用忠诚和守信引导百姓,致力为民除害,想着为百姓带来福祉。
(2)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所以说:拉紧缰绳和衔勒的人,不是驱驰千里的驭手。
16.【答案】①东野稷御车马之事:国君应该善待百姓(国君应该爱惜民力;国君对待百姓不可严苛)。②孔子的言论:治民者应该用正道引导百姓(治民者应该用仁政教化百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圣王役使自己的百姓,就像驾驭好马一样,轻轻装载,用新竹鞭抽马,不让马乱跑,所以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善于役使自己百姓的人也是这样。百姓日夜祈求被任用却不能够被任用,如果能够被君主任用,百姓为君主奔走,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溪流决口中冲出来,谁又能阻挡得住呢?《周书》上说:“百姓, 善待他们,他们就喜爱君主,不善待他们,他们就成为君主的仇人。”有很多仇人,还不如没有好。现在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众多,却不知道善待百姓,这只能使仇人增多啊。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道和正义治理百姓,用惠爱和利益使百姓安定,用忠诚和守信引导百姓,致力为民除害,想着为百姓带来福祉。魏武侯做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它却偏偏因此灭亡,是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说:“屡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屡次胜利,君主就骄傲。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这样做国家却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东野稷在卫庄公面前表演自己驾驭车马的技术,前进后退都合乎墨线画出的直线,左转右转都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卫庄公说:“好。”认为造父也不能超过他,让他的马绕一百个圈再回来。颜阖来谒见卫庄公,卫庄公说:“你遇到东野稷了吗?”颜阖回答说:“是的,我遇到了他。他的马一定要累坏。”卫庄公说:“怎么会累坏呢?”过了一会儿,东野稷的马累坏回来了。卫庄公召来颜阖问他说:“你怎么知道他的马要累坏呢?”颜阖回答说:“前进后退都合乎墨线画出的直线,左转右转都合乎圆规画出的圆,造父驾车的技术都无法超过他了。先前我遇到他,他还在不停苛求自己的马,我因此知道他的马要累坏。”
材料二:
王者的政治在于用德来感化人,霸者的政治在于用威去降伏人,强者的政治在于用武力去胁迫人。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办法,但以仁德感化百姓最为可贵。季孙向孔子问道:“如果诛杀不守道义的人以亲近有道义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处理政事,怎么能用诛杀的手段呢?你想要行善,百姓也会跟着变好的。君子的德行好比风,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从草上吹过,草就跟着倒伏了。”水混浊则鱼无法生存,政令苛刻百姓就会动乱,城墙太陡峭就会崩塌,河岸太直耸就会塌陷。因此治理国家,就好比给琴安上琴弦,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所以说:拉紧缰绳和衔勒的人,不是驱驰千里的驭手。子贡向孔子询问治理百姓的事,孔子说:“内心危惧如同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马一样。”子贡问:“为什么要那样害怕呢?”孔子说:“那四通八达的国都到处都是人,按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他们就好像自己驯养的马一样温顺;不按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他们就是我的仇敌。怎能不害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