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
【基础测评】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从之。辞曰 辞:推辞
B.许之 许:答应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3分)(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吾其还也
C.技盖至此乎
D.失其所与,不知
6.下列加点的词,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又欲肆其西封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越国以鄙远 D.烛之武退秦师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明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国不敌秦、晋两国,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说话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国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22分)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材料二: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需断句相应位置的字母。(3分)
智伯军救水A而乱B韩魏C翼D而击之E襄子F将卒G犯其前H大败智伯军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且贰于楚也”中的“贰”是数量词作动词用法,意为“重属二主”。
B.“是寡人之过也”与“智伯之为人也”两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均相同。
C.“唯君图之”与“君其图之”两句中的“图”意思相同,都是仔细考虑之义。
D.“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与“且同情相成”中的“同情”均是古今异义词。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以纾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
16.烛之武和张孟谈均成功劝服君王,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们成功的原因。(5分)
答案解析
【基础测评】
1.【答案】C 【解析】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2.【答案】B 【解析】A.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B.均为副词,已经。C.连词,并且/连词,况且。D.动词,做/动词,给予。
3.【答案】D 【解析】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4.【答案】A 【解析】①③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这件事,指秦、晋围郑这件事。
5.【答案】B 【解析】A.“共”同“供”。C.“盖”同“盍”。D.“知”同“智”。
6.【答案】B 【解析】例句是名词作状语,在东边。A.疆域。B.名词作状语,在早上。C.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D.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兵。
7.【答案】C 【解析】A.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B.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外交使者。C.古今义同为:戍守。D.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
8.【答案】B 【解析】B.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9.【答案】C 【解析】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10.【答案】(1)我不能早重用您,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途经(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11.【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阅读提升】
12.【答案】BEH
13.【答案】B 【解析】前一句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后一句的“之”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14.【答案】C 【解析】“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错。结合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可见烛之武不是主动请缨,而是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他。
15.【答案】(1)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于是韩、魏两国的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
16.【答案】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②陈述利害,以利益打动对方;③提出正确的解决之法,帮助对方选择。
【参考译文】
材料二:
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些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韩、魏两国的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韩、魏两国的君王,游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你们两国来攻打我们赵国,赵国就要灭亡了。赵国如果灭亡,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韩、魏两国的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来,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两国的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边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了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于是奖赏有功之人,但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我的国家社稷处于危难灭亡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
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功劳,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有道德的人说:“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