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
冲刺高考
2025
文旅狂欢——从“淄博赶烤”到“尔滨出圈”
目录 Contents
03
09
29
Page
1
2
3
4
热点
解读
知识链接
大题解析
课后反思
35
PART 01
热点解读
【热点链接】
2024年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2024年春运期间,全国民航累计运输旅客8345万人次,日均超过208.6万人次,旅客运输量创历史新高。
这是文旅部、中国民航局公布的几个数字。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国人的出游热潮、文旅的迅速升温。去年春天的“进淄赶烤”、这个冬天的“尔滨”出圈、春节期间的三亚火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旅市场正在回归。
文旅复苏、文旅“狂欢”、泼天富贵
淄博烧烤
1、领导班子的理念变迁,决心坚定,敢为天下先
2、干部队伍的操作能力和顽强精神
3、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
(1)淄博的城市格局,不是传统的中心区,层层放大,而是五大块,各自推进,这就形成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2)市场启动产生连带效应,拉动城市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文化传承:临淄是齐国商业中心,摩肩接踵,挥汗如雨,不亚于今日淄博。稷下学宫,开坛辩论,百家争鸣,正是思想解放先河。千年潜移默化,形成文化传承,也形成市民风尚。
“淄博现象”解读:
5、用好“互联网”这个最高效的传播载体。
模式创新
文化搭台
网络支持
尔滨出圈
1、北京冬奥会带火了冰雪旅游,有着丰富冰雪旅游资源的哈尔滨敏锐抓住了机遇,借化解“退票风波” “神助攻”,给“尔滨”的出圈提供了“天时”。
2、哈尔滨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有着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也有独特的冰雪旅游资源,占据了“地利”。
4、合口味的产品。(沉浸式体验式旅游娱乐性、趣味性、互动性十足)。
5、暖人心的服务。
“尔滨现象”解读:
3、接地气的营销。有人说,哈尔滨不仅会“花式整活”,而且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整话题引流量”。像“南方小土豆”、“广西小砂糖橘”、“云南小菌主”、“公主请下车”这样的称呼和网络热词
亮点——产业转型、产业振兴新探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升东北地区软实力)
“尔滨现象”带来的三个生动实践
第一,习总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次“尔滨”现象是对“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第二,在当前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头,“尔滨”现象无疑是我们提振经济发展信心的一次生动实践。
第三,东北地区进入到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这是时代发展使然。“尔滨”的突围彰显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希望所在,是对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一次生动实践。
村超火爆
体育情怀+特色文化+乡村旅游
+农产品销售+县域经济发展
贵州“村超”和“村BA”以足球和篮球这种现代运动,打开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充分展示贵州民族精神资源和历史文化传统,使之与全球化时代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相结合,培育形成了吸引全球的“新民俗”。
1、全民参与、纯粹且接地气
2、政府支持、引导且不干预
3、将城镇治理与民族文化、体育文化、经济发展等融合起来
4、央视新闻等专业团队、个人网红的加盟推介、积极牵手名人等,也是“村超”火爆出圈的重要因素之一。
5、流量共享,众乐而非独乐。
6、完善区域内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
“超好看”赛事
“超好吃”美食
“超好玩”美景
“超好住”民宿
“超”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
纯粹而热烈的快乐造就
精神消费
情绪价值
文旅新趋势
物质消费
精神消费
商业价值
情绪价值
模式创新与探索
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榕江“村超”的火爆出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大大提升了县域人气、激活了乡村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踢出了新“名片”,摸索出逐步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县域实践的新路子。
文化旅游的火爆对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活跃市场、提振信心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来看,高品位的文化生活促进形成高品质的消费需求,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拉动和促进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文旅产品和供给。这种互动和循环会有力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PART 02
知识链接
切入主题:
文旅热切入主题:中国式现代化
涉及内容:理念创新
城市治理
模式探索
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特色文化底蕴
体育精神怡情
【知识链接01】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解读
1、文旅热带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当地人们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故是奔着“人们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去。
2、文旅热既让游客吃好喝好,享受特色美食,更重要的是享受“地方特色文化的盛宴”、特别注重精神体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
3、每到一个地方,当地大美的风景、民俗使游客得到不一般的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最重要的特点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
淄博市委大楼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
深刻体会这些原则,在分析问题中运用
淄博市委的楼是最旧的
交警不贴罚单
城管帮助商贩摆摊
以人民为中心
廉洁执政
服务人民
【知识链接02】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内涵
(1)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各地历史上的名人)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6)和而不同(运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名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各族和谐相处、民族团结)
孔子
老子
文天祥
【知识链接02】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
(2)多样性
(3)包容性
(4)凝聚性
(5)连续性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1、概念: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意思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多样性),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统一性)
2、含义
“多元”指中华各地文化各具特色,具有的多样性;“一体”指各地文化汇聚中原核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统一性的文化特点。(中原华夏族为主体)
3、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中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其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不以血缘论夷夏,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现象。文化的相互传播和认同,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
文化自信
【史学理论探究】
概念提出:“多元一体”关最早是费孝通先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本书提出来的;
发展:1987年,严文明教授发表《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指出一些学者“过分强调了中原史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造成“似乎只有中原地区的文化才是中国远古文化的代表”的错误认识。文中明确提出“中国史前文化是多元的”,每个地区为一“元”,此即“多样性”;又提出“中国早期文明不是在一个地区一次发生,而是在许多地区先后发生的,是这一广大地区中的许多文化中心相互作用和激发的结果”。这样的共同发展,即为“统一性”。周边地区环绕中原,形成“重瓣花朵”的格局,中原地区不仅是地理上的“花心”,也是文化发展的引领者。这样的向心结构保证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石”。
1989年,费孝通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首先提出“多元一体”概念。“多元”指中国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各成一“元”;“一体”指各民族因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
“重瓣花朵”的格局
中原“花心”
花瓣
“在两大河流域优势文化的影响和吸引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有中心有主体和外围的一个整体。我把它形容为重瓣花朵式的格局。”
“从文化层面讲,中心和内圈最发达,外圈稍稍滞后,水平也稍低。这就加强了外圈对内圈的依存作用,也就是文化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化连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 ”
---严文明
A.青铜文明的宗教色彩 B.不同区域间文化趋同
C.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D.三星堆文化独立发展
【例题】与夏商大约同一时期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近年来在祭祀坑内新出土了成组的青铜尊等青铜礼器,这些器物大都采用了与中原青铜器相同的“泥模块铸法”,但其中的“顶尊跪坐人像”为该地区仅见。这可用于佐证( )
【答案】C
【解析】体三星堆出图的青铜礼器采用了与中原青铜器相同的“泥模块铸法”,但其中的“顶尊跪坐人像’为该地区仅见,这说明四川三星堆文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但是也有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说明的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三星堆青铜器的制作技法,而非强调其宗教色彩,排除A项;三星堆的青铜器制作技法中,“顶尊跪坐人像”为该地区仅见,说明不同区域间文化并未趋同,排除B项;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器物大都采用了与中原青铜器相同的“泥模块铸法”,说明其并非独立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知识链接03】城市治理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近可能提高城市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更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中国古代的城市治理
1、城市规划:是古代中国最基础的城市治理方式。城市的规划包括城市的大小、形状、布局和道路,街巷、公共设施等元素的设计,以及城墙、城门、护城河等防御设施的建设。城市的规划直接影响城市的功能和发展,如古代的长安汴涼南京等城市,它们都拥有完善的规划和布局,使其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之一。
2、城市监管:是古代城市治理的又一重要方式。由于城市中的人流、货流、资金流都极其复杂和繁盛,因此城市治理者必须落实有效的监管措施,保持城市秩序。古代必须落实有效的监管措施,包括公共安全、市容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监管,如清明节、端午节等人员、物品检查、停车管理、垃圾清理等。此外还对建筑、商贸、医疗等行业建立各种规范和管理制度,以保证市民的利益和安全
中国古代的城市治理
3、城市服务:城市服务是城市治理的另一重要方面。 在古代中国,城市的服务主要由当地的官员或市民组织提供,如一些大型的寺庙、道观,提供当时的医疗教育、殡葬等服务。
4、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城市治理的核心。在古代中国,城市管理通常是由官员掌管的,他们管理城市内的各种网络,维持城市的正常秩序。城市管理的重点为公共秩序、公共设施配置和安全生产等方面。
城市是一种历史现象。我国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产生了城市的雏形,在夏朝后期形成了古代城市。在古代汉语中,“城,以盛民也”,是指都邑或都邑周围的墙垣;“市,买卖之所也”,是交易买卖的行为或场所;宋以前,“坊市分开”,并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汴梁已打破方式界限;城市功能也发生一定变化,由以政治中心为主变为经济和文化中心。
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
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原有城市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兴起。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的工业中心。原来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成为棉纺织业和煤铁工业中心,新的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纽卡斯尔等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 人口也迅速增长。
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使人类基本上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同时,工业化也对城市化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工厂“成排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工厂沿河而建。大烟囱冒出的浓烟笼罩,工厂废弃物对河流构成严重污染”。这些现象带来的后果是:城市污染严重,生活环境非常恶劣,传染病(如天花、霍乱等)肆虐流行,大量城市人口流失,给城市化带来了许多阻碍。
总之,不管怎么说,工业化都大大促进了城市化,对城市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工业革命后,伴随污染的加剧,各国都加强了城市治理,特别是治理污染问题。
当代城市治理
第一,以理念创新推动城市治理科学化。
第二,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治理智能化。
(1)要运用大数据治理的相关技术,建立健全城市信息的数字化界面平台,提升治理效能。
(2)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科技“含金量”,充分用好互联网、工业技术、生物技术等,推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3)是加强电子政务和智慧政务建设,有效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第三,以问题导向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
第四,以制度创新推动城市治理长效化。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需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城市治理全过程。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加强基层治理,加强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引导城市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城市治理决策、监督和管理过程;要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和各环节,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适应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任务,动态调整城市治理的相关措施和侧重点,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PART 03
大题解析
【典例0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旅游是综合性产业,也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秦汉时期巡省、宦游、游学等功利型旅游成为主流,以最高统治者为首的王公贵族、富商大贾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明朝中期,兴起“旅游热”。浙江的“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妇女也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旅游队伍。审美娱乐型旅游成为主流并趋于大众化。旅店、饭馆大量出现,“驴马槽房、戏子寓所、密户曲房”无不从中受益。文人们纷纷走出书斋,走进大自然,涌现出徐霞客等旅行家,创作出富有“导游手册”之称的《徐霞客游记》等作品。
——摘编自任唤麟、何小芊《旅游概念界定与中国古代旅游发展论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到明代旅游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旅游热”兴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1) 变化:由功利型向审美娱乐型转变;由社会中上层群体向中下层群体扩展。
(2)作用:拓展了人们的旅游意识,促进了旅游的大众化;推动了饮食、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冲击了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为后世留下文化遗产。
【解析】考的是古代史上的旅游,实际却给当代文旅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特别是由功利型旅游向审美娱乐性旅游的变化;目前这个的旅游不是也在变化了,人们更多的由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转型,很有借鉴意义哦!
“文化体现的是家国情怀,旅游体验的是人间烟火。文化和旅游融合就要首先考虑如何做到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也就是我经常提到的以文彰旅,以旅促文,文旅融合就是家国情怀和人间烟火的紧密结合。”
——甘肃文旅厅厅长陈卫中
【例题02 】材料 19世纪20至30年代英国城镇人口以每十年约30%的速度增长。1844年,英国储蓄银行存款总数将近2700万镑。……人们强烈希望摆脱工业城镇恶劣、污秽、肮脏的环境,逃离滚滚的煤烟,向往乡村、田园、海滨和沙滩。许多优良的天然港湾、沙滩及文化遗产等都对人们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摘编自傅广生《现代旅游业在英国的诞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现代旅游业在英国诞生的背景。
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污染,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英国旅游资源丰富;工业革命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
【点评】此题回答要完整必须结合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和工业革命的交通运输也发明的成就做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摘编自傅广生《现代旅游业在英国的诞生》
材料 2000年,国际旅游人数达到6.98亿,比1950年增加26.6倍;收入达到4760亿美元,比1950年增加225.7倍。国际游客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各种观念、思潮在全球传播开来。全球范围内流动的简便化、快捷化,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家间互办“旅游年”加强了互动交流,为合作机制搭建了平台。许多面临衰退和消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复活、振兴和光大。
——摘编自刘天曌《国际旅游:另一种眼光审视全球化的影响》等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国际旅游的意义。
【答案】有利于人员、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推进全球化进程;有利于国家间的互动交流,夯实外交根基;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认同。
【答案】(1) 变化:由功利型向审美娱乐型转变;由社会中上层群体向中下层群体扩展。作用:拓展了人们的旅游意识,促进了旅游的大众化;推动了饮食、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冲击了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为后世留下文化遗产。
(2)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污染,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英国旅游资源丰富;工业革命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3)有利于人员、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推进全球化进程;有利于国家间的互动交流,夯实外交根基;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认同。
【解析】(1) 变化,根据材料-“秦汉时期巡省、宦游、 游学等功利型旅游成为主流.... .明朝中期...妇女她发展成为以支重要的旅游队伍。审美娱乐型旅游成为主流并趋于大众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旅游类型、旅游群体等方面概括秦汉到明代旅游活动的变化。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旅游意识、旅游大众化、饮食娱乐等行业、传统观念.文化遗产等方面说明明代"旅游热"兴起的积极作用。
(2)背景,根据材料二“英国城镇人口以每十年约30%的速度增.长.... .银行存款总数将近2700万镑。...人们强烈希望摆脱工业城镇恶劣、污秽、肮脏的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财富、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旅游资源、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简述现代旅游业在英国诞生的背景。(3)意义,根据材料三“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各种观念、思潮在全球传播开来.... .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复活、振兴和光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进程、国家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多元文化交流等方面说明发展国际旅游的意义。
PART 04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1、学习历史不能死搬硬套,应活学活用。本课件文旅发展主题复习,让同学既了解了时政热点,又获得了知识,特别是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读热点,特别是解题切口定位在“中国式现代化”真的很不错哦!
2、通过解读热点,调动了所学知识,学习从各个角度、从多方面解读历史,一分为二的进行评价。
3、有利于训练考试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