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 笼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 笼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0 19:2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 笼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锵然(  )  焚身(  )  溺炕(  ) 掌故(  )  慈母(  ) 
点缀(  ) 辉煌(  )  装饰(  )  春宵(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wò(  )旋  争sòng(  )  领yù(  )
静mù(  )  乡shēn(  )  chàng(  )惘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
(2)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
(3)为人处世的道理。(    )
(4)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近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决不能骄傲自满。
D.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是一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随州日报》社的记者、编辑们简直忙坏了
B.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等各家学说
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D.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 , ,或一茎枯枝;看它 ,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①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 ②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 ③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
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B.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容优雅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表达了自己对灯笼的喜爱。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中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的重要意义,请从以下两方面简单总结一下。
(1)文化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感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旅游过年、电子红包、网络年货节、微信拜年等正在成为新年俗。
(1)在新年俗盛行的同时,你是否还记得充满传统文化意蕴的旧年俗呢?请参照 示例,写出一个你记忆中的旧年俗,并写出其内涵。
示例:吃饺子。饺子谐音交子,过年吃饺子,便有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的吉祥 寓意。
(2)观察甲乙两幅图,简要描述画面内容,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拜年方式及理由。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灯笼
吴伯萧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niào)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 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给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 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10.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11.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12.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13.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14.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
15.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
16.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乘车去安塞。去安塞路不好走。安塞街道不长,宁静安谧,铺面好多都住着人家。这里只有一个供销社和一座国营食堂,要不是挂着一块县政府的牌子,人们也许想不到它是个县城。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
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汽车沿着宽阔的大路飞驰,一路上桥梁飞架,已没有奔腾的河水挡道。大路平如砥,车如响箭飞。路的两侧,有崛起不久的高楼大厦、石箍窑洞。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
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孩子们忘情地歌舞。
杏花的气质是温婉秀丽清清浅浅,桃花的风度是激越轩昂风风火火。如果说杏花的魂灵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矢志不渝地燃烧。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安塞的丘陵沟壑里,奔腾着不少河流:延河、杏子河、西川河….. 现在发现,在它的地层下,有更多的石油河。整个安塞大地,是包着一团火的。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
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称,常有重兵把守,山山岭岭都回荡过战鼓助阵的声音。唐朝的“安史之乱”期间,伟大的诗人杜甫,望着安塞的芦子关,写下了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它的队长安塞人田启元更是威名远扬。1947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彭德怀将军召开了五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留下了一帧英姿勃发的照片。有人说,冲着安塞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大峁一声喊,随时都会出现九路烟尘、八百悍将、三千五百雷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讲述了关于真武洞飘出桃花瓣的浪漫故事,为文章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B.第5段画线句连用了四个“红”字,从不同方面表现孩子们身上的喜庆与热情。
C.作者不喜欢江南秀丽清浅的杏花,更喜欢北国激越轩昂风风火火的安塞桃花。
D.作者以充满诗意又激情的文字,热情地赞美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陕北民俗文化。

18.作者第二次到安塞时,发现安塞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19.下列甲乙两个句子都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试从语言角度赏析它们的异同之处。
句子 赏析
甲: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 《桃花鼓声安塞》 ①相同点:______ ②不同点:______
乙: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安塞腰鼓》
20.文章是写桃花鼓声安塞,作者为什么还要讲述安塞悠久的历史?请简要分析。

21.文章以“桃花鼓声安塞”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①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自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提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知该怎样来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能够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好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败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零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注】①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
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禾牵涉到一个家的诸多要素---牲口、车、人,凑好了能成大事、出大景象,柴垛曾是家力的象征,为下文写“我家”柴禾的积累过程做铺垫
B.父子兄弟接力般“进沙漠拉柴”,“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是上文“家力”的形象化,字里行间透露出“我”对家庭兴旺的欣喜、自豪之情。
C.时代变迁使柴禾已经失去作用,但我们仍舍不得送人或扔掉,因为柴禾已是家的一部分,能备不时之需,且其还承载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寄托义
D.全文以“柴禾”为线索,逐步描述它在今昔生活中的命运变化,揭示其深刻意义。结尾由物及人,升华立意,引发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
23.关于文中第⑥段相关内容的解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依托上文对柴禾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等内容的铺垫,逐层再现子柴禾在被冷落被忽视中静悄悄逐渐朽毁的过程。
B.本段用一组排比句描述柴禾生命逐步消亡的三个细节---青皮开裂、茬头脱落、木质发黑。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
C.四个“看见了”,突出在柴禾朽去的过程之中,“我”始终在场而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惋惜和无奈.
D.“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强调柴禾朽化成灰的客观原因,平淡冷静的语气背后是作者的自我宽解。
2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25.刘亮程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
1、qiāng fén nì zhǎng cí zhuì huáng shì xiāo 2.斡 讼 域 穆 绅 怅3.(1)垂珠联珑 (2)吹角连营 (3)人情世故 (4)张灯结彩 4.D 5.D 6.C 7.D8..(1)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2)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灯笼,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9.略
10、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11、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12、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13、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14、由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想到现在族姊家的破落,进而想到代表身份地位的官衔灯,说明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15、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
16、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17、C
18.①交通更为便利;②城市更为繁华(由县到区);③腰鼓成为城市的招牌与名片。
19.①均用整齐的句子(短句)写出安塞人昂扬的气势和蓬勃的生命力。
②甲句:运用多个主谓短语,表现孩子们热情欢快,活力四射。
乙句:运用排比(多重对偶)、比喻(喻体在前的比喻句)等修辞,写出安塞后生们矫健的身姿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20.要点:①交代腰鼓艺术的历史渊源;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化底蕴;③突出强调世代安塞人的奋进拼搏的精神。
21、要点: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即“桃花鼓声”是安塞特有的民俗风情;②“桃花鼓声”贯穿全文,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③“桃花鼓声”既喻指激越轩昂风风火火的孩子们,也喻指安塞人蓬勃向上的精神,意蕴丰富;④“桃花鼓声”与安塞融为一体,既充满神秘色彩又富有诗意。
22、C 23、D
24.①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有自己高远的梦想,生命有追求,才有尊严和价值;②尘土埋得住人的肉体,埋不住人的梦想;③“梦中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表现了生命消逝、梦想成空的孤独、不甘与悲壮。
25.①本文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生命意义的关注。借物喻人,物我交融。②柴禾从繁盛走向腐朽,从家力的象征到被冷落废弃化灰,是每一个生命的必然历程,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归宿,感受到志不得伸、生命消逝的无奈与悲愤。③“我”作为旁观者、见证者,陪伴、守候着柴禾走向生命的终结,是一个卑微者对另一个卑微者的温情抚慰与悲悯,是对生命里无法逃避的孤寂、痛苦、衰亡等要义理解、接受的过程。④柴禾本应充分燃烧发光发热,人才也该发挥才干实现价值,然而正如时代变迁、风吹雨打使柴禾腐朽成灰,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也会使人一生蹉跎,柴禾的命运触发“我”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深沉思考。